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反应釜无残留滴加装置,其结构包括反应釜和位于所述反应釜上方的高位罐,所述高位罐的底部由称重模块支撑,在所述高位罐的物料出口与所述反应釜的滴加口之间设置有连通管,在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出料开关阀和滴加调节阀,所述称重模块与所述出料开关阀和所述滴加调节阀电连接;在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软管,所述第一软管使连通管与所述高位罐之间形成软连接,在所述高位罐的物料进口上设置有进料管,在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第二软管,所述第二软管使所述进料管与所述高位罐之间形成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滴加过程中全程连续监测,可以提高滴加精度,可以实现无残留滴加控制。无残留滴加控制。无残留滴加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反应釜无残留滴加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反应釜物料滴加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反应釜无残留滴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生物化学领域,反应釜用于进行生化反应制备所需产品,在反应釜上方设置高位罐,通过高位罐向反应釜内滴加物料,通过控制滴加速度控制反应釜内反应的进行,但反应釜滴加控制难度较大要求较高,一般高位罐和反应釜距离较近,滴加装置的安装空间受限。
[0003]目前反应釜滴加控制有两种常用方式:一种是用高位罐上的液位计的液位信号控制滴加调节阀,由于高位罐上的液位计原理的限制,高位罐下封头的液位是测量盲区,导致滴加液位到高位罐下封头以后,无法实现连续监测,存在检测盲区,对于反应釜内剧烈反应的情况,盲区无法检测和合理控制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另一种是通过流量计控制滴加调节阀,一般高位罐和反应釜距离较近,安装空间受限,而流量计型式对安装空间都有严格要求,如电磁、涡街流量计对流速和直管段有要求,转子流量计自下向上安装存在残留,质量流量计一般需要缩径,压损较大,压损会造成管道内物料的残留。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反应釜无残留滴加装置,以解决现有反应釜滴加控制无法实现连续监测以及滴加时存在物料残留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反应釜无残留滴加装置,包括反应釜和位于所述反应釜上方的高位罐,所述高位罐的底部由称重模块支撑,在所述高位罐的物料出口与所述反应釜的滴加口之间设置有连通管,在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出料开关阀和滴加调节阀,所述称重模块与所述出料开关阀和所述滴加调节阀电连接;在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软管,所述第一软管使连通管与所述高位罐之间形成软连接,在所述高位罐的物料进口上设置有进料管,在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第二软管,所述第二软管使所述进料管与所述高位罐之间形成软连接。
[0006]因为高位罐是通过称重来测量罐内物料,所以必须选用软连接,以实现物料进入罐内时,罐和物料的重力作用在称重模块的传感器上而不受外力影响,实现精确测量物料重量。
[0007]在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进料调节阀和进料开关阀,所述称重模块与所述进料调节阀以及所述进料开关阀电连接。
[0008]所述称重模块设置于所述高位罐的支腿与平台之间。
[0009]所述出料开关阀设置于所述高位罐的物料出口上,所述滴加调节阀设置于所述反应釜的滴加口上,所述第一软管位于所述出料开关阀的下方且靠近所述出料开关阀。
[0010]在所述高位罐的顶部设有加料排气氮封口,在所述加料排气氮封口上通过第三软
管连接有第一氮气管和第一排空管,在所述第一氮气管上设置有第一自力式调节阀。
[0011]在所述反应釜的顶部设置有反应氮封口,在所述反应氮封口上连接有第二氮气管和第二排空管,在所述第二氮气管上设置有第二自力式调节阀和反应氮封开关阀。
[0012]在所述反应釜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在所述排气口上连接有排气管,在所述排气管上设置有排气开关阀。
[0013]本技术为一种反应釜的物料滴加装置,通过连通管将位于反应釜上方的高位罐中的物料滴加至反应釜内,通过称重模块监测高位罐内物料的重量,将重量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对出料开关阀和滴加调节阀进行控制,由于滴加过程中高位罐内物料液位在降低,因此滴加调节阀的阀前压力一直减小,滴加调节阀的开度需不断增加,根据称重模块重量减少与滴加时间的斜率,记录调节过程,根据反应釜的效果,记录滴加调节阀开度增加的斜率,以达到反应釜中稳定反应的效果。
[0014]本技术不需要像液位计控制滴加调节阀那样存在盲区,可实现物料滴加过程中全部过程的监测。本技术不需要像流量计那样存在苛刻的直管段要求,节省安装空间,而且能够避免由于流量计的压损而带来的管道残留物料的情况。
[0015]高位罐由称重模块支撑,且高位罐与各种管道之间都通过软管进行软连接,从而保证高位罐的重量完全作用于称重模块上,在进出物料时没有外力对设备进行干扰,从而保证称重模块的测量精度。
[0016]同时,在滴加过程中氮气通过自力式调节阀进行微正压氮封,避免物料接触空气变质,实现对物料的惰性化保护。
[0017]本技术能够在滴加过程中全程连续监测,可以提高滴加精度,可以实现无残留滴加控制。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反应釜;2、高位罐;3、连通管;4、出料开关阀;5、第一软管;6、滴加调节阀;7、称重模块;8、第二软管;9、进料管;10、进料开关阀;11、进料调节阀;12、第三软管;13、第一氮气管;14、第一排空管;15、第一自力式调节阀;16、第二氮气管;17、反应氮封开关阀;18、第二自力式调节阀;19、第二排空管;20、排气管;21、排气开关阀;1
‑
1、滴加口;1
‑
2、反应氮封口;1
‑
3、排气口;2
‑
1、物料进口;2
‑
2、物料出口;2
‑
3、加料排气氮封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反应釜1和位于反应釜1上方的高位罐2,在反应釜1的顶部设有滴加口1
‑
1、反应氮封口1
‑
2以及排气口1
‑
3,在高位罐2的底部设有物料出口2
‑
2,在高位罐2的顶部设有加料排气氮封口2
‑
3和物料进口2
‑
1,高位罐2的物料出口2
‑
2和反应釜1的滴加口1
‑
1之间通过连通管3相互连通,由于高位罐2的高度高于反应釜1,所以高位罐2内的物料能够通过重力作用滴加至反应釜1内。
[0021]在连通管3上安装有出料开关阀4和滴加调节阀6,通过出料开关阀4和滴加调节阀6对滴加过程进行控制。
[0022]在高位罐2的物料进口2
‑
1上连接有进料管9,物料通过进料管9进入高位罐2内,从
而对高位罐2内的物料进行补充。
[0023]高位罐2的底部由称重模块7支撑,通过称重模块7对整个高位罐2以及高位罐2内的物料进行称重,称重模块7与出料开关阀4和滴加调节阀6电连接,通过称重模块7的测量值对出料开关阀4和滴加调节阀6进行控制。
[0024]称重模块7可以去掉高位罐2的重量,从而得到高位罐2内物料的净重。
[0025]随着物料不断滴加至反应釜1内,高位罐2内的液体的重量和液位不断下降,随着液位的下降,滴加调节阀6上方的压力不断变小,需要调节滴加调节阀6的开度,以保证滴加速度的稳定。高位罐2内液体重量的变化与液位的变化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所以重量变化与调节阀上方的压力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从而通过称重模块7测得的高位罐2内物料的重量来对滴加调节阀6的开度进行调节。
[0026]高位罐2内物料的重量与滴加调节阀6的开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计算确定也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无残留滴加装置,包括反应釜和位于所述反应釜上方的高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高位罐的底部由称重模块支撑,在所述高位罐的物料出口与所述反应釜的滴加口之间设置有连通管,在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出料开关阀和滴加调节阀,所述称重模块与所述出料开关阀和所述滴加调节阀电连接;在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一软管,所述第一软管使连通管与所述高位罐之间形成软连接,在所述高位罐的物料进口上设置有进料管,在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第二软管,所述第二软管使所述进料管与所述高位罐之间形成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无残留滴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进料调节阀和进料开关阀,所述称重模块与所述进料调节阀以及所述进料开关阀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无残留滴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模块设置于所述高位罐的支腿与平台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迎飞,岳宗礼,吴少华,王汉,夏红卫,刘大飞,彭晓辉,贾京华,蒋晓琳,狄雷龙,周兰霞,薛龙,张立志,刘言言,
申请(专利权)人:天俱时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