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和包括其的装置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12月23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
‑
2021
‑
0185825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权益,出于所有目的,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0003]以下描述涉及传感器移位致动器。
技术介绍
[0004]近来,相机模块已经在移动通信终端中实现,诸如但不限于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和笔记本计算机。
[0005]另外,相机模块设置有具有聚焦调整操作和抖动校正操作的一个或多个致动器,以便产生高分辨率图像。
[0006]例如,可以通过在光轴(Z轴)方向上移动透镜模块来调整焦点,或可以通过在与光轴(Z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透镜模块来校正抖动。
[0007]然而,随着近年来相机模块的性能的改善,透镜模块的重量也已增加,并且此外,由于移动透镜模块的驱动单元的重量的影响,可能难以精确地控制驱动力以实现抖动校正。
[0008]另外,霍尔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包括:第一可移动体,其中设置有具有成像面的图像传感器;固定体,在所述固定体中,所述第一可移动体设置成能够在与所述成像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和与所述成像面平行的第二方向上移动;驱动单元,配置成向所述第一可移动体提供驱动力;以及位置感测单元,配置成感测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的位置,并且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可移动体和所述固定体中的任何一个上的感测线圈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可移动体和所述固定体中的另一个上的感测轭单元;其中,所述感测轭单元包括在与所述成像面正交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多个感测轭,并且每个感测轭配置成具有在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上变化的宽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感测轭中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感测轭和第二感测轭,以及所述第一感测轭和所述第二感测轭各自在与所述成像面平行的方向上面对所述感测线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测轭和所述第二感测轭各自具有在所述第一可移动体的移动方向上增大和减小的宽度,并且所述第一感测轭和所述第二感测轭的宽度增大或减小的位置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测轭和所述第二感测轭各自具有多个最小宽度和多个最大宽度,所述第一感测轭具有最小宽度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感测轭具有最小宽度的位置不同,以及所述第一感测轭具有最大宽度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感测轭具有最大宽度的位置不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测线圈的绕组厚度大于每个感测轭的所述最小宽度,并且小于每个感测轭的所述最大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限定所述多个感测轭中的每个感测轭的宽度的边界线具有正弦波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流过所述感测线圈的面对所述第一感测轭的部分的电流的方向与流过所述感测线圈的面对所述第二感测轭的部分的电流的方向不同。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测轭和所述第二感测轭之间在与所述成像面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所述感测线圈在与所述成像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距离。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感测单元包括配置成感测所述第一可移动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位置传感器和配置成感测所述第一可移动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二位置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正交。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感器移位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体上的第一感测线圈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可
移动体上的第一感测轭单元,所述第一感测线圈和所述第一感测轭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彼此面对,所述第一感测轭单元包括在与所述成像面正交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第一感测轭和第二感测轭,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体上的第二感测线圈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可移动体上的第二感测轭单元,所述第二感测线圈和所述第二感测轭单元在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修逢,李尚锺,尹熙洙,宋承济,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