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国专利>正文

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4986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包括外针筒、加热管、火针针体,所述外针筒包括握柄筒和深度调节筒,深度调节筒与握柄筒前端螺纹连接,火针针体活动设置在所述外针筒内,火针针体能够在所述外针筒内前后移动,握柄筒内有第一定位部,火针针体有与第一定位部适配的第二定位部;当火针针体在外针筒内向前移动至所述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相抵时,火针针体不可相对于外针筒继续向前移动,火针针体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前移动到位。本申请火针刺入穴位皮肤深度合适度易于掌握,加热温度可控,可减轻针刺侵袭性操作带来的不适;而且术后疗效稳定,利于使更多人愿意接受针刺疗法,便于针刺疗法在临床工作中的推广应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中医医疗器具
,尤其涉及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临床运用的火针器具存在以下问题:因术者操作熟练程度不一,尤其针对初学者,火针刺入穴位皮肤深度合适度难以掌握,同一术者对不同操作穴位针刺进入深度不能固定,既可以影响疗效,亦可能发生安全事件。
[0003]此外,现有的烧针方式难以控制烧针温度,同时术者不同、同一术者不同时间将火针从火源移动至穴位速率不同,导致火针进入皮肤穴位时,温度不能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其首要解决现有火针器具难以控制和调节火针刺入穴位皮肤深度的问题;其次,再解决火针进入皮肤穴位时温度不能固定的问题。
[0005]本申请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包括:
[0007]外针筒,所述外针筒包括握柄筒和深度调节筒,所述深度调节筒与握柄筒前端螺纹连接,通过旋拧所述深度调节筒可调节所述外针筒的轴向长度;
[0008]火针针体,活动设置在所述外针筒内,所述火针针体能够在所述外针筒内前后移动,火针针体的长度大于外针筒的长度;
[0009]所述握柄筒内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火针针体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适配的第二定位部;当所述火针针体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前移动至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抵时,所述火针针体不可相对于所述外针筒继续向前移动,所述火针针体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前移动到位。使用时,旋拧深度调节筒,调节外针筒至需要长度;然后握住握柄筒将深度调节筒前端对准皮肤穴位处;随后,将火针针体烧热,从后往前将火针针体推入外针筒内,直至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相抵时,无法继续进行进针,达到刺入深度;一定治疗时间后,向后拔出火针针体即可。由于火针针体在外针筒内向前移动的距离是固定的,所以通过延长外针筒的长度,就可以调节火针针体向前伸出外针筒的长度,继而实现控制和调节火针刺入穴位皮肤深度的目的。
[0010]可选的,所述外针筒与火针针体之间有轴向的复位弹簧,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火针针体前端退回至所述外针筒内部。
[0011]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复位弹簧的安装方式有很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复位弹簧可以为压弹簧,也可以是拉弹簧。当复位弹簧为压弹簧时,其安装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种:
[0012]第一种、所述复位弹簧套在火针针体上,所述火针针体上固定有挡片,所述握柄筒
内有第三限位部,复位弹簧位于挡片与第三限位部之间;所述外针筒还包括尾盖,所述尾盖可拆卸装于所述握柄筒后端;当所述火针针体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后移动至所述挡片与所述尾盖相抵时,所述火针针体不可相对于所述外针筒继续向后移动;将尾盖从握柄筒上取下后,可从握柄筒的后端将所述火针针体从外针筒内抽出;
[0013]第二种、所述握柄筒内有能够前后移动的挡片,挡片有中心通孔,所述火针针体可操作地穿过所述挡片的中心通孔,火针针体上有用于对所述挡片进行限位的挡片台阶,复位弹簧套在火针针体上,所述挡片位于复位弹簧与所述挡片台阶之间,所述握柄筒内有第三限位部,复位弹簧位于挡片与所述第三限位部之间;向前推动火针针体,所述挡片台阶推着所述挡片向前移动继而压缩所述复位弹簧,当复位弹簧推着所述挡片向后移动,所述挡片推着所述挡片台阶带动所述火针针体向后移动;
[0014]所述握柄筒内有第四定位部,当所述挡片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后移动至所述挡片与所述第四定位部相抵时,所述挡片不可相对于所述外针筒继续向后移动;
[0015]第三种、所述握柄筒内有能够前后移动的挡片,挡片有中心通孔,所述火针针体可操作地穿过所述挡片的中心通孔,火针针体上有用于对所述挡片进行限位的挡片台阶,复位弹簧套在火针针体上,所述挡片位于复位弹簧与所述挡片台阶之间,所述握柄筒内有第三限位部,复位弹簧位于挡片与所述第三限位部之间;向前推动火针针体,所述挡片台阶推着所述挡片向前移动继而压缩所述复位弹簧,当复位弹簧推着所述挡片向后移动,所述挡片推着所述挡片台阶带动所述火针针体向后移动;
[0016]所述外针筒还包括尾盖,所述尾盖可拆卸装于所述握柄筒后端;当所述挡片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后移动至所述挡片与所述尾盖相抵时,所述挡片不可相对于所述外针筒继续向后移动;
[0017]第四种、复位弹簧位于外针筒后端外部,复位弹簧套在火针针体上,火针针体上有由于抵持复位弹簧的限位部,复位弹簧位于外针筒后端端部与火针针体的限位部之间。
[0018]可选的,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还包括发热管,所述发热管装于握柄筒内部,握柄筒上有导线口,所述火针针体可操作地从发热管内穿过; 发热管外壁与握柄筒内壁之间设或者不设隔热环,所述发热管后端装或者不装隔热片。通过导线口可给发热管供电,继而进行加热。值得说明的是,发热管可采用外接电源,也可在外针筒上设充电电池给发热管供电。
[0019]特别的,当设置有复位弹簧时,发热管的后端构成用于抵持复位弹簧的第三限位部,这样可以避免再额外设限位结构,可简化器具的结构。
[0020]可选的,所述握柄筒上装有用于检测火针针体温度的温度感应部件。
[0021]可选的,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还包括控制盒,控制盒包括控制器、电源开关、温度调节部件,所述电源开关、温度调节部件、发热管和温度感应部件均与控制器连接。
[0022]可选的,所述火针针体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设置的针头、针杆和按压柄,针头、针杆、按压柄的直径依次增大;
[0023]所述深度调节筒前端有与所述针头适配的针孔,所述针杆与发热管适配,按压柄与尾盖的尾孔适配;
[0024]针头与针杆连接处的台阶构成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握柄筒内设内台阶构成所述
第一定位部。
[0025]可选的,所述深度调节筒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分别为深度调节旋钮柄和针口端;
[0026]深度调节旋钮柄为筒状,针口端包括螺纹筒和前端盖,前端盖位于螺纹筒的前端并与螺纹筒一体制造,前端盖上有与火针针体前端适配的针孔;
[0027]深度调节旋钮柄通过第一螺纹段与握柄筒前端的前螺纹段螺纹配合,深度调节旋钮柄后端通过第二螺纹段与螺纹筒螺纹配合;
[0028]所述握柄筒前端有外台阶,当深度调节旋钮柄的前端面或深度调节旋钮柄的内台阶与握柄筒的外台阶与相抵持时,深度调节旋钮柄不可相对于握柄筒向前拧动,此时外针筒调节至最长;而当所述前端盖与握柄筒前端相抵持时,深度调节旋钮柄不可相对于握柄筒向后拧动,此时外针筒调节至最短;
[0029]握柄筒的外台阶处装或者不装阻尼环。
[0030]特别的,当旋转深度调节旋钮柄使外针筒调节至最长时,所述火针针体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前移动至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抵时,火针针体的前端恰好与针口端的前端对齐。
[0031]可选的,在握柄筒外壁设有用于标记所述深度调节筒前后调节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针筒,所述外针筒包括握柄筒(1)和深度调节筒,所述深度调节筒与握柄筒(1)前端螺纹连接,通过旋拧所述深度调节筒可调节所述外针筒的轴向长度;火针针体(5),活动设置在所述外针筒内,所述火针针体(5)能够在所述外针筒内前后移动,火针针体(5)的长度大于外针筒的长度;所述握柄筒(1)内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火针针体(5)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适配的第二定位部;当所述火针针体(5)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前移动至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抵时,所述火针针体(5)不可相对于所述外针筒继续向前移动,所述火针针体(5)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前移动到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针筒与火针针体(5)之间有轴向的复位弹簧(7),在复位弹簧(7)的作用下,火针针体(5)前端退回至所述外针筒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控制针刺入皮肤深度的火针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7)的安装有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所述复位弹簧(7)套在火针针体(5)上,所述火针针体(5)上固定有挡片(82),所述握柄筒(1)内有第三限位部,复位弹簧(7)位于挡片(82)与第三限位部之间;所述外针筒还包括尾盖(2),所述尾盖(2)可拆卸装于所述握柄筒(1)后端;当所述火针针体(5)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后移动至所述挡片(82)与所述尾盖(2)相抵时,所述火针针体(5)不可相对于所述外针筒继续向后移动;将尾盖(2)从握柄筒(1)上取下后,可从握柄筒(1)的后端将所述火针针体(5)从外针筒内抽出;第二种、所述握柄筒(1)内有能够前后移动的挡片(82),挡片(82)有中心通孔,所述火针针体(5)可操作地穿过所述挡片(82)的中心通孔,火针针体(5)上有用于对所述挡片(82)进行限位的挡片台阶,复位弹簧(7)套在火针针体(5)上,所述挡片(82)位于复位弹簧(7)与所述挡片台阶之间,所述握柄筒(1)内有第三限位部,复位弹簧(7)位于挡片(82)与所述第三限位部之间;向前推动火针针体(5),所述挡片台阶推着所述挡片(82)向前移动继而压缩所述复位弹簧(7),当复位弹簧(7)推着所述挡片(82)向后移动,所述挡片(82)推着所述挡片台阶带动所述火针针体(5)向后移动;所述握柄筒(1)内有第四定位部,当所述挡片(82)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后移动至所述挡片(82)与所述第四定位部相抵时,所述挡片(82)不可相对于所述外针筒继续向后移动;第三种、所述握柄筒(1)内有能够前后移动的挡片(82),挡片(82)有中心通孔,所述火针针体(5)可操作地穿过所述挡片(82)的中心通孔,火针针体(5)上有用于对所述挡片(82)进行限位的挡片台阶,复位弹簧(7)套在火针针体(5)上,所述挡片(82)位于复位弹簧(7)与所述挡片台阶之间,所述握柄筒(1)内有第三限位部,复位弹簧(7)位于挡片(82)与所述第三限位部之间;向前推动火针针体(5),所述挡片台阶推着所述挡片(82)向前移动继而压缩所述复位弹簧(7),当复位弹簧(7)推着所述挡片(82)向后移动,所述挡片(82)推着所述挡片台阶带动所述火针针体(5)向后移动;所述外针筒还包括尾盖(2),所述尾盖(2)可拆卸装于所述握柄筒(1)后端;当所述挡片(82)在所述外针筒内向后移动至所述挡片(82)与所述尾盖(2)相抵时,所述挡片(82)不可相对于所述外针筒继续向后移动;
第四种、复位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龚凤娟缪奇祥彭邦臣
申请(专利权)人:刘国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