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插接件及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插接件包括连接段、与连接段固定连接的插接段以及设于插接段的限位条,连接段呈扁平状设置,且连接段远离插接段的一端设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有连接槽,限位条自插接段的外侧面向外突伸,插接段呈圆柱状设置并能够构成插针部或插孔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插接件通过在一端设置带有连接槽的连接段,使得连接段能够通过连接槽直接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电性连接,一方面提高了插接件与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取消了线缆,降低了成本;通过在插接件的另一端构成插针部或插孔部,实现了插接件的便捷连接。接件的便捷连接。接件的便捷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接件及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插接件及连接器,属于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通讯、工业控制、电力、医疗等几乎所有的电子电力用电行业。连接器通常包括导电件和套设在导电件外侧的胶芯,导电件的一端与外部线缆连接、另一端通过导线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连接,以对设备进行供电或传输数据,胶芯套设在导电件外侧并与设备连接,一方面提高连接器与设备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密封导电件和设备之间的间隙。
[0003]然而,导电件与线缆进行连接,增加了导电件与线缆之间的接触位点,使得接触电阻增大,甚至导致接触不良,不利于电流或信号的传输,同时,现有的导电件与线缆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连接方式较为复杂。
[0004]有鉴于此,确有提出一种插接件及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接件及连接器,以解决现有导电件在与线缆连接时接触电阻较大,接触不稳定且连接方式较为复杂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包括连接段、与所述连接段固定连接的插接段以及设于所述插接段的限位条,所述连接段呈扁平状设置,且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插接段的一端设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有连接槽,所述限位条自所述插接段的外侧面向外突伸,所述插接段呈圆柱状设置并能够构成插针部或插孔部。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段为插针部,所述插接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插针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也呈圆柱状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插针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圆锥台状设置,以过渡连接所述插针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条设于所述插针部的外壁面且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壁面上设有若干个凸块,该若干个凸块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面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插针部设有穿孔,所述穿孔沿所述插针部的轴心线贯穿所述插针部。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接段为插孔部,所述限位条设于所述插孔部的外壁面且靠近所述连接段设置,所述插孔部包括插接孔和抵接件,所述插接孔沿所述插孔部的轴心线贯穿所述插孔部,所述抵接件收容在所述插接孔内并与所述插接孔的内壁抵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孔部的内侧壁上还设有朝向所述插接孔的
轴心线突伸的若干个突起,该若干个突起沿所述插孔部的内周面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以限制所述抵接件在所述插接孔内的位置。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条包括引导面、滑动面和限位面,所述引导面远离所述连接段设置,且所述引导面与所述插接段的轴心线之间形成锐角,所述滑动面与所述插接段的轴心线平行,所述限位面靠近所述连接段设置,且所述限位面垂直于所述插接段的轴心线。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胶芯和前述的插接件,所述胶芯包括收容腔和设于所述收容腔内的限位件,所述插接件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并使得所述限位条与所述限位件抵接,以固定连接所述插接件和所述胶芯,所述连接段自所述收容腔向外伸出,以与外部设备电性连接。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为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端与所述收容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胶芯的轴心线呈收缩状延伸,以与所述限位条抵接。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为内芯,所述内芯包括主体部、限位部和容置腔,所述限位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并朝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呈收缩状延伸,所述容置腔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心线贯穿设置,以供收容所述插接件并使得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条抵接。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设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自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壁向外延伸,所述胶芯内对应设有卡接孔,当所述内芯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卡接块收容于所述卡接孔。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插接件通过在一端设置带有连接槽的连接段,使得连接段能够通过连接槽直接与设备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电性连接,一方面提高了插接件与电子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取消了线缆,降低了成本;通过在插接件的另一端构成插针部或插孔部,实现了插接件的便捷连接。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母连接器的爆炸图。
[0019]图3是图2中插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4是图2中插接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6是图2中胶芯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7是图2中内芯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8是图1中母连接器的剖面图。
[0025]图9是图2中公连接器的爆炸图。
[0026]图10是图9中插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11是图9中插接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12是图1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13是图1中公连接器的剖面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连接器100,母连接器101,公连接器102,胶芯1,固定端11,卡接部111,密封槽112,定位槽113,卡接孔114,卡接端12,密封垫13,收容腔14;限位件/限位块/内芯2,主体部21,卡接块211,定位条212,固定孔213,限位部22,间隙221,容置腔23;插接件3,连接段31,连接槽311,第一部分312,第二部分313,插接段32,插孔部321,插接孔322,抵接件323,凹槽324,插针部325,穿孔326,第一连接部327,凸块328,第二连接部329,过渡段33,限位条34,引导面341,滑动面342,限位面343;配合结构4,底座41,密封件42,锁板件43,通孔44。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32]请参阅图1、图2和图9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连接器100,用于与设备(未图示)进行电性连接,实现对设备供电或传输数据。连接器100包括公连接器102和母连接器101,公连接器102和母连接器101均可以安装在设备上,并与设备电性连接,以实现电流或数据的传输。
[0033]连接器100包括胶芯1、配合结构4、限位件2和插接件3,其中,配合结构4固定安装在设备上,胶芯1与配合结构4相配合,使得胶芯1能够通过配合结构4与设备组装,限位件2和插接件3均收容在胶芯1内部,且插接件3通过限位件2与胶芯1相配合,使得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包括连接段、与所述连接段固定连接的插接段以及设于所述插接段的限位条,所述连接段呈扁平状设置,且所述连接段远离所述插接段的一端设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有连接槽,所述限位条自所述插接段的外侧面向外突伸,所述插接段呈圆柱状设置并能够构成插针部或插孔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段为插针部,所述插接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插针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也呈圆柱状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直径大于所述插针部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圆锥台状设置,以过渡连接所述插针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条设于所述插针部的外壁面且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壁面上设有若干个凸块,该若干个凸块沿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面均匀分布且相互间隔设置,所述插针部设有穿孔,所述穿孔沿所述插针部的轴心线贯穿所述插针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段为插孔部,所述限位条设于所述插孔部的外壁面且靠近所述连接段设置,所述插孔部包括插接孔和抵接件,所述插接孔沿所述插孔部的轴心线贯穿所述插孔部,所述抵接件收容在所述插接孔内并与所述插接孔的内壁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部的内侧壁上还设有朝向所述插接孔的轴心线突伸的若干个突起,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志华,陆凯民,王晔,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瀚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