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顶针装置,包括下模具、驱动装置、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以及导向柱,下模具上凹陷设置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中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驱动装置安装于下模具上,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二顶针板连接并驱使该第二顶针板沿下模具的高度方向运动,导向柱安装于第二顶针板上,第一顶针板上开设有供导向柱插置用的插置孔。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实际使用时,先通过驱动装置驱使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向上顶出,然后再通过驱动装置驱使第二顶针板向下复位,可以有效地实现脱模。地实现脱模。地实现脱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的
,具体涉及一种顶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在生产过程中会经常需要使用到顶针装置以对模具中成型的产品进行顶出。
[0003]现有的顶针装置一般包括上模具、下模具、驱动装置以及两个顶针组件,两个顶针组件由上至下依次布置,驱动的输出端与上方的顶针组件连接并驱使该两个顶针组件一同向上作第一次顶起,然后驱动装置再驱动上方的顶针组件向上二次顶起,但是,现有的这种顶针装置具有以下缺陷:通常应用在塑模上的锁模机构,因为压铸模抱紧力太大,锁模机构多次失效,无法顶出,从而导致顶针组件不能脱模。
[0004]因此,亟需一种顶针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项技术是针对现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顶针装置。
[0006]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顶针装置,包括下模具、驱动装置、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以及导向柱,所述下模具上凹陷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下模具上,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顶针板连接并驱使该第二顶针板沿所述下模具的高度方向运动,所述导向柱安装于所述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一顶针板上开设有供所述导向柱插置用的插置孔。
[0008]作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针装置还包括定位件,所述下模具的顶面设置有供所述定位件固定用的固定槽,所述第二顶针板的底部设置有供所述定位件插置用的定位孔。
[0009]作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针装置还包括回针,所述回针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顶针板中,所述回针的顶部向上延伸并伸出所述第一顶针板。
[0010]作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具包括底板以及模脚,所述模脚至少有两个,两个所述模脚呈左右对称地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固定槽设置于所述底板上。
[0011]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针以所述第二顶针板的中轴线呈左右对称地布置。
[0012]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回针以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中轴线呈左右对称地布置。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顶针装置,包括下模具、驱动装置、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以及导向柱,下模具上凹陷设置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中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驱动装置安装于下模具上,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二顶针板连接并驱使该第二顶针板沿下模具的高度方向运动,导向柱安装于第二顶针板上,第一顶针板上开设有供导向柱插置用的插置孔。故本技术在实际使用时,先通过驱动装置驱使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向上顶出,然后再通过驱动装置驱使第二顶针板向下复位,可以有效地实现脱模。
[0014]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顶针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顶针板和第二顶针板均呈顶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顶针板呈复位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9]请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的顶针装置100,包括下模具10、驱动装置20、第一顶针板30、第二顶针板40以及导向柱50,下模具10上凹陷设置有容置空间10a,容置空间10a中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顶针板30和第二顶针板40,驱动装置20安装于下模具10上,驱动装置20的输出端与第二顶针板40连接并驱使该第二顶针板40沿下模具10的高度方向运动,导向柱50安装于第二顶针板40上,第一顶针板30上开设有供导向柱50插置用的插置孔30a。较优的是,顶针装置100还包括定位件60,下模具10的顶面设置有供定位件60固定用的固定槽10b,第二顶针板40的底部设置有供定位件60插置用的定位孔40a。具体地,顶针装置100还包括回针70,回针70的底部固定于第一顶针板30中,回针70的顶部向上延伸并伸出第一顶针板30,故在回针70的顶部接触到上模具时会推动第一顶针板30向下运动。
[0020]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3,下模具10包括底板11以及模脚12,模脚12至少有两个,两个模脚12呈左右对称地安装于底板11上,固定槽10b设置于底板11上。
[0021]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3,定位针以第二顶针板40的中轴线呈左右对称地布置;此外,回针70以第一顶针板30的中轴线呈左右对称地布置,因此可以保持在顶出或者复位时的平稳。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顶针装置100,包括下模具10、驱动装置20、第一顶针板30、第二顶针板40以及导向柱50,下模具10上凹陷设置有容置空间10a,容置空间10a中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顶针板30和第二顶针板40,驱动装置20安装于下模具10上,驱动装置20的输出端与第二顶针板40连接并驱使该第二顶针板40沿下模具10的高度方向运动,导向柱50安装于第二顶针板40上,第一顶针板30上开设有供导向柱50插置用的插置孔30a。故本技术在实际使用时,先通过驱动装置20驱使第一顶针板30和第二顶针板40向上顶出,然后再通过驱动装置20驱使第二顶针板40向下复位,可以有效地实现脱模。
[0023]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与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结构或装置,而得到的其他的顶针装置,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具、驱动装置、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以及导向柱,所述下模具上凹陷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下模具上,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顶针板连接并驱使该第二顶针板沿所述下模具的高度方向运动,所述导向柱安装于所述第二顶针板上,所述第一顶针板上开设有供所述导向柱插置用的插置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件,所述下模具的顶面设置有供所述定位件固定用的固定槽,所述第二顶针板的底部设置有供所述定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宝剑,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发斯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