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间型多温区相变储冷冷库,包括地上多温区冷库、地下多温区冷库、光电系统、制冷系统、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传动系统、相变储能装置以及温度控制系统;光电系统与制冷系统电路连接,通过光电系统为制冷系统供电;制冷系统通过管道分别连接至地上多温区冷库和地下多温区冷库,将冷能分级输送各多温区冷库内;温度控制系统设置在冷能输送管道上,用于控制各冷库的充冷量;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分别设置在地上多温区冷库、地下多温区冷库内,用于存放货物;相变储能装置安装在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上,用于接收管道输送来的冷能,并释放使得各冷库保持所需的温度;传动系统安装在各冷库内,用于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的移动。的移动。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间型多温区相变储冷冷库
[0001]本技术属于制冷储冷
,具体涉及一种空间型多温区相变储冷冷库。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冷库和冷链运输市场需求缺口较大,各地正在加大对冷库和冷链运输的投入。但是冷库自身占地面积和耗能较大,对土地资源和电网负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双碳背景下,国家发布多条政策鼓励新型储能技术应用来调控电网,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目前,冷库货物存储较为单一,只能满足单一温度区间货物存储。如需满足多温度区间货物存储,则需加大冷库投资与建设,所需占地面积与成本耗费巨大。同时,冷库压缩机组在日常运行维持货物所需温度需长时间运行,进一步加大电网负荷,且冷库内温度波动较大,不利于货物存储。在此背景下,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空间型多温区相变储冷冷库,在空间上节约用地面积,形成多温区冷库,在库内加装移动式相变储冷货架,通过在电网负荷较小时,进行冷能存储,在负荷大时,释放冷能,维持库温,同时减小温度波动,实现需求侧灵活响应,优化能源结构,为双碳的实现做出贡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技术目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空间型多温区相变储冷冷库,实现不同货物根据储存温度需求,分区存放的目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空间型多温区相变储冷冷库,包括地上多温区冷库、地下多温区冷库、光电系统、制冷系统、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传动系统、相变储能装置以及温度控制系统;
[0006]所述光电系统与制冷系统电路连接,通过光电系统为制冷系统供电;所述制冷系统通过管道分别连接至地上多温区冷库和地下多温区冷库,将冷能分级输送至地上多温区冷库和地下多温区冷库内;所述温度控制系统设置在冷能输送管道上,用于控制各冷库的充冷量;
[0007]所述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分别设置在地上多温区冷库、地下多温区冷库内,用于存放货物;所述相变储能装置安装在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上,用于接收管道输送来的冷能,并释放使得各冷库保持所需的温度;所述传动系统安装在各冷库内,用于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的移动。
[0008]具体地,所述地上多温区冷库和地下多温区冷库分别由一组冷库组成,各冷库划分为具有不同的温度区间,用于存放对应的货物;所述制冷系统与各温区冷库之间的连接为总分结构,制冷系统具体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冷风机,依次连接在地上冷库风道和地下冷库风道上,通过在各温区冷库风道上设置的压力膨胀阀和节流装置来控制库温风速和温度,分级输送冷能,实现多温区冷库。
[0009]具体地,所述温度控制系统由温度传感器和远程控温系统组成;温度传感器测点分别位于各温区冷库内外,以及相变储能装置内,并与远程控温系统连接,温度传感器实时
监测库内外温度以及相变储能装置内相变储冷材料温度,并将温度反馈至远程控温系统,远程控温系统与制冷系统通过电路相连接,根据库内实时温度情况,控制制冷系统启停,完成对库内冷能的输送。
[0010]具体地,所述的光电系统包括电力系统和光伏系统;光伏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以及逆变器组成,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存并向制冷系统供电;所述电力系统与电网连接,通过市电向制冷系统供电。
[0011]具体地,所述的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包括货物存放架和相变储能装置安装架;所述相变储能装置安装在相变储能装置安装架上。
[0012]具体地,所述相变储能装置包括封装有相变储冷材料的储能块体和贯穿储能块体的不锈钢金属杆;相变储能装置两端的不锈钢金属杆分别置于相变储能装置安装架顶部横梁凹槽内,并用锁扣固定,防止在移动过程中相变储冷装置脱落。
[0013]具体地,储能块体封装材料主要为多温区相变储冷材料组成,制冷系统将冷能通过各温区冷库风道输送至库内,相变储冷材料吸收冷能,由液体转变为固体,将制冷系统所产生的冷能进行存储,在制冷系统停止工作时,相变出冷材料由固体变成液体,释放储存的冷能维持库内温度。
[0014]具体地,所述的传动系统包括冷库顶端导轨、装于导轨上的机械臂和控制系统组成,通过远程控制机械臂抓取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沿导轨滑动至目标温度库内,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
[0015]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在传统冷库的基础上,设置地下多温区冷库,根据货物所需储存温度,通过该温区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将货物转移至所属温区冷库,通过太阳能和低谷电对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中的储能模块进行充冷,相变储能模块释放冷能来维持不同区域货物所需温度,待监控系统检测储能模块冷能释放完毕后,制冷系统自动启动,向库内输送冷能,相变储冷模块进行冷能存储,而后释放,实现冷库高质量控温。
[0017](2)本技术通过设置地下冷库,将同样建筑面积的冷库转移到地下,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冷库空间化。冷库与相变储能装置和光电系统结合,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再通过压缩机转移成冷能存储在相变储冷材料内,也可在阴雨天气时通过谷电将冷能存储在相变储冷材料内,解决了传统冷库非谷电运行的高昂成本及电网负荷,可再生能源运用时的不稳定性,同时也保证了冷库内温度的恒定,极大的保证货物质量,减少货物损耗。通过移动式储能货架,将不同温度货物进行分区,根据货物自身储存温度需求,存在于不同温区的单元化冷库内,打破了传统冷库只能用于单一货物或一类货物的局限,提高冷库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0019]图1是该空间型多温区相变储冷冷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相变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0023]10
‑
地上多温区冷库;20
‑
地下多温区冷库;30
‑
光电系统;40
‑
制冷系统;50
‑
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51
‑
货物存放架;52
‑
相变储能装置安装架;60
‑
传动系统;70
‑
相变储能装置;71
‑
储能块体;72
‑
不锈钢金属杆;80
‑
温度控制系统;81
‑
温度传感器测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4]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
[0025]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间型多温区相变储冷冷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上多温区冷库(10)、地下多温区冷库(20)、光电系统(30)、制冷系统(40)、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50)、传动系统(60)、相变储能装置(70)以及温度控制系统(80);所述光电系统(30)与制冷系统(40)电路连接,通过光电系统(30)为制冷系统(40)供电;所述制冷系统(40)通过管道分别连接至地上多温区冷库(10)和地下多温区冷库(20),将冷能分级输送至地上多温区冷库(10)和地下多温区冷库(20)内;所述温度控制系统(80)设置在冷能输送管道上,用于控制各冷库的充冷量;所述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50)分别设置在地上多温区冷库(10)、地下多温区冷库(20)内,用于存放货物;所述相变储能装置(70)安装在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50)上,用于接收管道输送来的冷能,并释放使得各冷库保持所需的温度;所述传动系统(60)安装在各冷库内,用于移动式相变储能货架(50)的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型多温区相变储冷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多温区冷库(10)和地下多温区冷库(20)分别由一组冷库组成,各冷库划分为具有不同的温度区间,用于存放对应的货物;所述制冷系统(40)与各温区冷库之间的连接为总分结构,制冷系统(40)具体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和冷风机,依次连接在地上冷库风道和地下冷库风道上,通过在各温区冷库风道上设置的压力膨胀阀和节流装置来控制库温风速和温度,分级输送冷能,实现多温区冷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型多温区相变储冷冷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系统(80)由温度传感器和远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杰,戴鹏,张叶龙,姜金玉,贾亦轩,宋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金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