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64433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渗滤液处理池、调节池、混凝沉淀池、反硝化池、硝化池、袋式过滤器和反渗透装置;渗滤液处理池的内部设有第一渗滤液过滤板,第一渗滤液过滤板的上端放置有垃圾处理设备,设备的第二渗滤液过滤板完全覆盖住垃圾处理框的下端开口且第二渗滤液过滤板与垃圾处理框的底端面相贴;渗滤液处理池的侧壁上罩设有锁紧块;第二渗滤液过滤板上设有弹性垫块;弹性垫块中部上端设有导出杆组件;导出杆组件上端设有电机;电机上端与联结杆连接;联结杆与气缸连接;气缸转动设于底座筒内并锁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可以将垃圾渗滤液尽可能彻底排出,再对渗滤液进行处理。渗滤液进行处理。渗滤液进行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垃圾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垃圾渗滤液是指来源于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他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0003]渗滤液是液体在填埋场重力流动的产物,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垃圾本身的内含水。由于液体在流动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可能影响到渗滤液的性质,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所以渗滤液的性质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变动。一般来说,其pH值在4~9之间,COD在2000~62000mg/L的范围内,BOD5从60~45000mg/L,重金属浓度和市政污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基本一致。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若不加处理而直接排入环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对渗滤液进行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0004]现有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系统,各处理池的设计以及各处理池对于渗滤液的处理反应机理,都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很好地处理完垃圾渗滤液,达标后排放。然而,现有垃圾渗滤液的收集,一般是将垃圾堆放在过滤板上,自然静置一段时间,等待渗滤液自然地滴落下来,落入到渗滤液收集池中,再传输到后续的处理各池中,此会出现如下问题:(1)由于垃圾的种类、形状和堆放方式,有些垃圾中的渗滤液在静置堆放时,仍然会残留在垃圾的内部腔体中,无法静置自然滴落出来,由此会造成垃圾内部的一部分渗滤液仍然残留无法处理彻底垃圾中的渗滤液;(2)由于垃圾堆放的层数越来越多,多层垃圾渗滤液互相渗透,造成多层垃圾之间缝隙小而垃圾渗滤液堵塞在各内部腔体中,无法滴落或排出的情况,多层垃圾及时转运有待解决;(3)现有多层垃圾堆积时,会采用挤压(如液压挤压)多层垃圾的方法来协助排出渗滤液,然而现在垃圾回收再利用已成为趋势,若初期挤压垃圾,会破坏垃圾本身的材料或形状,从而影响垃圾的后续再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渗滤液处理池、调节池、混凝沉淀池、反硝化池、硝化池、袋式过滤器和反渗透装置;所述渗滤液处理池的内部固定设有第一渗滤液过滤板,所述第一渗滤液过滤板的上端放置有垃圾处理设备;所述垃圾处理设备是由上下端开口的垃圾处理框、固定设于垃圾处理框底端面两侧的滑轨、滑动设于两侧滑轨内的第二渗滤液过滤板构成;所述第二渗滤液过滤板完全覆盖住垃圾处理框的下端开口且第二渗滤液过滤板与垃圾处理框的底端面相贴;所述渗滤液处理池的侧壁上罩设有锁紧块,所述锁紧块与垃圾处理框的顶端面相贴,所述锁紧块与渗滤液处理池的侧壁上共同
穿设有一锁紧杆;所述第二渗滤液过滤板上设有弹性垫块;所述弹性垫块中部上端设有导出杆组件;所述导出杆组件的上端设有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的上端与联结杆一侧连接;所述联结杆的另一侧与升降组件连接;所述升降组件转动设于底座筒内,所述升降组件与底座筒上共同穿设有一锁紧杆。
[0008]优选的,所述导出杆组件包括固定导出杆、限位弧块、润滑油室和旋转导出杆;所述固定导出杆匹配穿设过弹性垫块的中部,所述固定导出杆伸入至弹性垫块内端的一侧设有限位弧块,所述限位弧块卡设于弹性垫块的下端,所述固定导出杆伸出至弹性垫块外端的一端设有润滑油室,所述润滑油室内盛装有润滑油,所述润滑油室内穿设有旋转导出杆,所述旋转导出杆转动设于润滑油室内,所述旋转导出杆的上端与旋转组件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旋转导出杆由下至上设有若干组拨杆,每组拨杆是由沿着拨杆外圆周面均匀设置的若干根拨杆组成;每组拨杆中的若干根拨杆长度各不相同。
[0010]优选的,所述旋转组件为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与旋转导出杆连接,所述电机的电机座与联结杆一侧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为气缸;所述气缸的气缸轴与联结杆的另一侧连接,所述气缸转动设于底座筒内,所述底座筒位于渗滤液处理池的外部一侧。
[0012]优选的,所述气缸的气缸座底端设有转杆,所述转杆转动设于底座筒内;所述转杆与底座筒上共同穿设有一锁紧杆。
[0013]优选的,所述弹性垫块的长度大于第二渗滤液过滤板的长度。
[0014]优选的,所述混凝沉淀池的底部通过管道与污泥沉淀池连接,所述污泥沉淀池的底部通过管道与污泥压滤机连接。
[0015]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气缸可以带动弹性垫块、固定导出杆、以及旋转导出杆进行上下往复运动,尽可能地旋转翻动垃圾并且将垃圾中的渗滤液彻底排出,以解决垃圾中渗滤液残留的问题;
[0017]本多组拨杆上下旋转实现对各个位置的垃圾进行彻底拨动翻搅,使得各个位置垃圾的内部腔体的渗滤液可以进一步排出来,但是又不会破坏垃圾本身的材料及形状,便于后续垃圾的回收及再利用;
[0018]本垃圾处理框内的垃圾都排落下来,进行收集运输,由此实现了垃圾的及时转动,避免垃圾越堆越多堆积成多层。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流程框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整体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的整体俯视图;
[0024]图6为图5中的A

A向剖视图;
[0025]图7为图5中的B

B向剖视图;
[0026]图中:1、渗滤液处理池;2、第一渗滤液过滤板;3、垃圾处理框;4、滑轨;5、第二渗滤液过滤板;6、锁紧块;7、锁紧杆;8、弹性垫块;9、固定导出杆;10、限位弧块;11、润滑油室;
12、旋转导出杆;13、拨杆;14、电机;15、联结杆;16、气缸;17、转杆;18、底座筒;19、调节池;20、混凝沉淀池;21、反硝化池;22、硝化池;23、袋式过滤器;24、反渗透装置;25、污泥沉淀池;26、污泥压滤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渗滤液处理池(1)、调节池(19)、混凝沉淀池(20)、反硝化池(21)、硝化池(22)、袋式过滤器(23)和反渗透装置(24);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滤液处理池(1)的内部固定设有第一渗滤液过滤板(2),所述第一渗滤液过滤板(2)的上端放置有垃圾处理设备;所述垃圾处理设备是由上下端开口的垃圾处理框(3)、固定设于垃圾处理框(3)底端面两侧的滑轨(4)、滑动设于两侧滑轨(4)内的第二渗滤液过滤板(5)构成;所述第二渗滤液过滤板(5)完全覆盖住垃圾处理框(3)的下端开口且第二渗滤液过滤板(5)与垃圾处理框(3)的底端面相贴;所述渗滤液处理池(1)的侧壁上罩设有锁紧块(6),所述锁紧块(6)与垃圾处理框(3)的顶端面相贴,所述锁紧块(6)与渗滤液处理池(1)的侧壁上共同穿设有一锁紧杆(7);所述第二渗滤液过滤板(5)上设有弹性垫块(8);所述弹性垫块(8)中部上端设有导出杆组件;所述导出杆组件的上端设有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的上端与联结杆(15)一侧连接;所述联结杆(15)的另一侧与升降组件连接;所述升降组件转动设于底座筒(18)内,所述升降组件与底座筒(18)上共同穿设有一锁紧杆(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渗透液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杆组件包括固定导出杆(9)、限位弧块(10)、润滑油室(11)和旋转导出杆(12);所述固定导出杆(9)匹配穿设过弹性垫块(8)的中部,所述固定导出杆(9)伸入至弹性垫块(8)内端的一侧设有限位弧块(10),所述限位弧块(10)卡设于弹性垫块(8)的下端,所述固定导出杆(9)伸出至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翼邓湘林梅杰罗云李峥嵘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