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64166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它包括漂浮式污水进水单元、紫外线杀藻单元、悬浮填料处理单元、水生植物单元和在线监测控制系统,所述漂浮式污水进水单元包括污水提升管道,所述污水提升管道一端与紫外线杀藻单元相连,所述紫外线杀藻单元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悬浮填料处理单元底部,所述水生植物单元位于悬浮填料处理单元顶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利用生物法中的水生植物和净水微生物的净化能力,结合低功耗供氧的方式,逐步恢复水体自净能力的同时,实现景观功能。实现景观功能。实现景观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湖库污水治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我国太湖、江河流域,传统的湖(河 )道护岸设计结构一般往往只考虑河道 的防洪、引水、排涝、蓄水和航运等功能,而湖(河)道原有生态自净功能,都因为采用自然护岸或硬质护岸形式而丧失。
[0003]自然未硬化护坡虽能保持岸边生态环境,但在稳定、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存在问题。而采用硬质护岸虽能有效护岸和防止水土流失,但水生植物无法在河岸带生长水体,造成了生态失衡,引起了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夏季水华爆发,河湖水失去自净能力。
[0004]而目前为了保证水土不流失和保护堤岸,我国大部分都采用的硬化堤岸的方式,而水体的自净能力离不开微生物和水生植物,而硬化的堤岸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无法固着生存,所以大部分硬化堤岸湖泊河道水体易发生黑臭和水华。当发生水华时水面溶氧高达15mg/L以上,因为水体无法交换,随着水深深度溶氧逐步降低,当水深大于1m时,通常溶氧低于1mg/L,在水底形成缺氧状态,从而导致水体底部污泥黑臭。
[0005]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以在硬化堤岸基础上,集合污水处理和生态景观的水处理系统,实现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同时作用的恢复原有水体自净能力,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河道、湖泊硬化堤岸自净能力差,易发生黑臭和水华的问题,提供一种同时具备水生植物净化、植物花卉景观和微生物污水处理三种功能的处理生态堤岸水处理系统,利用生物法中的水生植物和净水微生物的净化能力,结合低功耗供氧的方式,逐步恢复水体自净能力的同时,实现景观功能。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它包括漂浮式污水进水单元、紫外线杀藻单元、悬浮填料处理单元、水生植物单元和在线监测控制系统,所述漂浮式污水进水单元包括一体式进水浮筒、浮筒浮动导杆、柔性软管、堤岸污水收集筒、潜污泵及污水提升管道,所述一体式进水浮筒包括充气PE浮筒、在线溶氧仪和固定在一体式进水浮筒上的PE进水口组件,所述PE进水口组件的另一端与柔性软管连接,柔性软管的另一端与堤岸污水收集筒的进水口连接,一体式进水浮筒通过滑动固定件固定在浮筒浮动导杆上,所述堤岸污水收集筒一端位于水下,一端位于水上,所述潜污泵位于堤岸污水收集筒内部且与污水提升管道相连,所述污水提升管道另一端与紫外线杀藻单元相连,所述紫外线杀藻单元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悬浮填料处理单元底部,所述水生植物单元位于悬浮填料处理单元顶部。
[0008]进一步的:所述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设置在原有硬化堤岸附近的隔离带,通常根据需要需要每隔20

50m设置一组,每组通常长度6

10m,宽度1.5

3m。
[0009]进一步的:所述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采用钢砼水池结构或预制碳钢防腐结构。
[0010]进一步的:所述浮筒随着堤岸的水位在304不锈钢的浮筒浮动导杆上上下滑动,从而始终收集水面区域的污水及聚集在水面的蓝藻。
[0011]进一步的:所述堤岸污水收集筒采用直径300mm

400mm的PE管,长度高于堤岸的最高水位,位于水下的一端通过PE堵头密封,所述堤岸污水收集筒位于水下的进水口与柔性软管连接,污水通过一体式进水浮筒和柔性管充满堤岸污水收集筒,再通过堤岸污水收集筒内的潜污泵提升至紫外线处理单元。
[0012]进一步的:所述紫外线杀藻单元,由封闭的单元箱体和进出水口、紫外线灯组和在线溶氧探头组成,所述封闭单元箱体材质采用钢砼或碳钢防腐结构,规格:长度1m,宽度0.5m,深度1

1.5m,单元箱体内装254nm的紫外线防水石英套管灯组,所述在线溶氧仪通过水中溶氧浓度控制紫外灯启停,所述紫外线处理单元出水口由Φ63

110PVC管连接至悬浮填料处理单元底部。
[0013]进一步的:所述悬浮填料处理单元采用钢砼和碳钢防腐结构,规格6m*2m*2m,所述悬浮填料处理单元包括位于一侧的罗茨风机,位于底部的曝气盘和悬浮填料,所述罗茨风机通过气管与曝气盘相连,所述悬浮填料处理单元按照单元体积的10

20%投放悬浮填料,所述悬浮填料处理单元还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穿过悬浮填料处理单元顶部且高于水生植物单元的上端,所述出水管口进水端设置拦截网,避免悬浮填料从出水管流失,出水端高于水生植物单元0.1

0.3m。
[0014]进一步的:所述水生植物单元采用钢砼和碳钢防腐结构,包括水生植物带、植物种植层、多级导流槽和水生植物单元出水管,水生植物种类主要包括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所述水生植物单元设计深度0.8m

1m,被3条导流槽分为四级水生植物种植带,实现左进右出上进下出的无短流死角的进水处理模式,所述水生植物单元出水管采用直径100mm

200mm的PE管,且另一端直通水底。
[0015]进一步的:所述在线监测控制系统:罗茨风机可定时控制间歇运行也可长时间连续运行,当采用连续运行时需采用一用一备的方式两台风机切换运行;潜污泵运行控制方式是定时启动;紫外灯启停控制方式是当发生水华时在光合作用条件下,水中的溶解氧大于15mg/L开启紫外灯,杀灭过多的藻类,当水中溶解氧处于正常值8mg/L以下时关闭。
[0016]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构建了在原有传统硬化堤岸基础上,构建了一种生态修复工艺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生态修复工艺系统,使生态堤岸具备了良好的生态性、自净性、防浪性等多项优点。
[0017](2)既缓解了水流对湖岸的冲刷,又增强了湖岸的稳定性,同时种植的多样化植物,既减缓风浪、固持底泥,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成分,显著提高水质透明度,并起到水质净化作用,保持了河道湖泊水质清澈透明,恢复了。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
图。
[0020]如图所示:1、漂浮式污水进水单元,2、紫外线杀藻单元,3、悬浮填料处理单元,4、水生植物单元,5、一体式进水浮筒,6、浮筒浮动导杆,7、柔性软管,8、堤岸污水收集筒,9、潜污泵,10、污水提升管道,11、充气PE浮筒,12、在线溶氧仪,13、PE进水口组件,14、紫外线灯组,15、在线溶氧探头,16、罗茨风机,17、曝气盘,18、悬浮填料,19、出水管,20、水生植物单元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2]结合附图1和图2,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它包括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它包括漂浮式污水进水单元、紫外线杀藻单元、悬浮填料处理单元、水生植物单元和在线监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式污水进水单元包括一体式进水浮筒、浮筒浮动导杆、柔性软管、堤岸污水收集筒、潜污泵及污水提升管道,所述一体式进水浮筒包括充气PE浮筒、在线溶氧仪和固定在一体式进水浮筒上的PE进水口组件,所述PE进水口组件的另一端与柔性软管连接,柔性软管的另一端与堤岸污水收集筒的进水口连接,一体式进水浮筒通过滑动固定件固定在浮筒浮动导杆上,所述堤岸污水收集筒一端位于水下,一端位于水上,所述潜污泵位于堤岸污水收集筒内部且与污水提升管道相连,所述污水提升管道另一端与紫外线杀藻单元相连,所述紫外线杀藻单元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至悬浮填料处理单元底部,所述水生植物单元位于悬浮填料处理单元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设置在原有硬化堤岸附近的隔离带,通常根据需要需要每隔20

50m设置一组,每组通常长度6

10m,宽度1.5

3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采用钢砼水池结构或预制碳钢防腐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筒随着堤岸的水位在304不锈钢的浮筒浮动导杆上上下滑动,从而始终收集水面区域的污水及聚集在水面的蓝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堤岸污水收集筒采用直径300mm

400mm的PE管,长度高于堤岸的最高水位,位于水下的一端通过PE堵头密封,所述堤岸污水收集筒位于水下的进水口与柔性软管连接,污水通过一体式进水浮筒和柔性管充满堤岸污水收集筒,再通过堤岸污水收集筒内的潜污泵提升至紫外线处理单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河道湖库水体污染处理的生态堤岸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雪佳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瑞鼎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