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轴直升机配平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4391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共轴直升机配平方法,属于直升机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方法旋翼载荷过大的问题;一种共轴直升机配平方法,综合上旋翼、下旋翼、机身的气动力和重力,得到所有载荷在全机重心处的三力和三矩,即飞行状态下直升机六力素平衡方程;然后增加上旋翼与下旋翼力矩差值,得到两个新的配平方程,与直升机六力素方程组合构成8力素平衡方程,配平方程中的6个操纵量和2个姿态角作为变量;对配平方程进行求解。本发明专利技术消除了共轴直升机上下旋翼的相互作用力,大幅降低了桨叶和桨毂结构疲劳载荷,在大速度前飞时,旋翼动载荷可降低50%;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分别使上下旋翼桨毂俯仰力矩和滚转力矩等值,对结构受载更加有利,降低直升机振动水平。水平。水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轴直升机配平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直升机
,具体涉及一种共轴直升机配平方法,可用于共轴直升机飞行载荷计算、降低共轴直升机振动、降低共轴直升机部件动应力的水平。

技术介绍

[0002]在直升机研发过程中,旋翼载荷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直升机所有结构部件的强度、疲劳和全机振动水平,也会影响到直升机的寿命、性能和飞行安全,因此直升机旋翼载荷的确定是直升机研发的关键技术之一。
[0003]目前国内传统的直升机构型为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共轴直升机在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研究。相比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共轴直升机有上下两套旋翼系统,上下旋翼反向旋转来实现扭矩平衡(不再需要尾桨),共轴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在半差动操纵(上下旋翼横向和纵向周期变距联动、总距有差动)的情况下上下旋翼会产生相互作用力。
[0004]直升机稳定飞行时,重心处三个方向的合力(3个)和合力矩(3个)趋于零,因此常规的配平方法是采用全机六力素平衡方程进行配平。配平量中有4个操纵量:驾驶员总距,驾驶员横向周期变距,驾驶员纵向周期变距,差动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轴直升机配平方法,具体步骤包括:步骤1,获取直升机六力素M1:综合上、下旋翼载荷、机身的气动载荷和重力,得到所有载荷在全机重心处三个方向的合力及合力矩,即直升机六力素M1,M1=[F
X
,F
Y
,F
Z
,M
X
,M
Y
,M
Z
];步骤2,获取直升机配平变量V:其中θ
o
为驾驶员总距,θ
c
为驾驶员横向周期变距,θ
s
为驾驶员纵向周期变距,θ
p
为差动总距,为俯仰角,γ为滚转角;步骤3,建立配平方程:直升机稳定飞行时,全机重心处三个方向的合力和合力矩均趋于0,得出稳定飞行状态下直升机平衡方程:∑F
X
=0,∑F
Y
=0,∑F
Z
=0,∑M
X
=0,∑M
y
=0,∑M
z
=0;步骤4,对配平方程进行求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轴直升机配平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3.1;步骤3.1,增加4个配平变量:解除上下旋翼纵向、横向周期变距联动,实现全差动操纵,使得控制上、下旋翼周期变距的4个变量,作为独立变量参与配平;V
Rn
=[θ
R1c

R1s

R2c

R2s
],其中θ
R1c
为下旋翼横向周期变距;θ
R1s
为下旋翼纵向周期变距;θ
R2c
为上旋翼横向周期变距;θ
R2s
为上旋翼纵向周期变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共轴直升机配平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3.2;步骤3.2,消去V中的θ
c
、θ
s
,加入V
Rn
,得到8个配平变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共轴直升机配平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3.3;步骤3.3,增加2个配平方程;与8个配平变量对应引入另外两个方程,∑Δ(M
xR1

M
xR2
)=0,∑Δ(M
yR1

M
yR2
)=0,最大限度地消除上、下旋翼力和力矩相互作用,引入上、下旋翼滚转力矩差值为零和上、下旋翼俯仰力矩差值为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共轴直升机配平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3.4;步骤3.4,得到矩阵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淑彦张亚军田刚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