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检测河湖淤泥的含水量;S2、根据河湖淤泥含水量的不同,向河湖淤泥中加入不同量的吸附改性料,搅拌并静置一定时间;S3、根据河湖淤泥应用场景的不同,向河湖淤泥中加入不同量的固化增强料,充分搅拌并静置一定时间;其中,吸附改性料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再生机制砂收尘粉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河湖淤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具体涉及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恢复河湖调蓄能力,改善、修护河湖水生态环境,河湖需开展清淤工程,但挖取的湖底淤泥往往采用自然堆放或利用土工布袋进行堆放,现有的淤泥处理方式占地面积大、气味大、干化时间长。因此,如何对淤泥进行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3]目前,在各等级公路/道路建设中,大量的使用了灰土作为路基或底基层。但这存在两个突出的环保问题:其一,石灰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高能耗和高CO2排放过程,因而石灰的大量使用与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道而驰;其二,灰土的拌合过程中,扬尘问题严重,对环境和人员都会造成伤害。因此,亟待开发出可替代灰土的路基或底基层用材料。
[0004]人们尝试将淤泥用于制作路基或底基层,然而开采的淤泥含水量较高,物理性能差,无法用于制作路基或底基层的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具有利用建筑固废对河湖淤泥进行有效固化,并将固化后的河湖淤泥用于道路铺设中,实现资源化利用的优点。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检测河湖淤泥的含水量;S2、根据河湖淤泥含水量的不同,向河湖淤泥中加入不同量的吸附改性料,搅拌并静置一定时间;S3、根据河湖淤泥应用场景的不同,向河湖淤泥中加入不同量的固化增强料,而后充分搅拌并静置一定时间;其中,吸附改性料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再生机制砂收尘粉20
‑
80份、装修垃圾粉磨料10
‑
50份、再生砖骨料10
‑
60份;固化增强料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普通水泥75
‑
90份,铝酸盐水泥5
‑
25份,早强剂0.5
‑
5份,缓凝剂0.03
‑
1份。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本专利技术操作过程简单,根据含水量的不同向河湖淤泥中加入不同量的吸附改性料,改善河湖淤泥的液、塑限,并降低含水量,然后加入固化增强料,来增加河湖淤泥的强度和刚度,这样可以避免水泥与河湖淤泥内的水分快速水化,将河湖淤泥进行有效固化,提高了河湖淤泥固化后的强度,使河湖淤泥能够应用于道路建设中。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在S2中,当河湖淤泥的含水量大于90%且小于120%时,吸附改性料与河湖淤泥的重量比为4:6;当河湖淤泥的含水量在70%至90%之间时,吸附改性料与河湖淤泥的重量比为3:7;当河湖淤泥的含水量大于50%且小于70%时,吸附改性料与河湖淤泥的重量比为2:8。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在S2中,静置的时间为6
‑
48h;在S3中,静置的时间为0.5
‑
5h。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再生机制砂收尘粉的细度为100
‑
300目,含水率为5
‑
15%。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装修垃圾磨粉料由加气块、混凝土块和砖混经球磨机粉磨混合而成;加气块、混凝土块和砖混的质量比为1:6:3;装修垃圾磨粉料的细度为50
‑
400目、含水率为5
‑
15%。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再生砖骨料由砖垃圾经分选、破碎、加工制成,再生砖骨料的粒径为5
‑
14mm、含水率为1
‑
7%。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普通水泥为32.5级、42.5级中的至少一种;其中,32.5级的水泥为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42.5级的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为62.5级。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早强剂为铝酸钠、硫氰酸钠、硝酸钙、甲酸钙中的一种或两种;缓凝剂为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白糖中的一种或两种。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当河湖淤泥用于道路路基时,固化增强料的重量为河湖淤泥重量的3%
‑
5%。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当河湖淤泥用于道路底基层时,固化增强料的重量为河湖淤泥重量的6%
‑
12%。
[0018]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0]下面具体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和应用。
[0021]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检测河湖淤泥的含水量;S2、根据河湖淤泥含水量的不同,向河湖淤泥中加入不同量的吸附改性料,搅拌并静置6
‑
168h;以改善河湖淤泥的性质;其中,吸附改性料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再生机制砂收尘粉20
‑
80份、装修垃圾粉磨料10
‑
50份、再生砖骨料10
‑
60份;再生机制砂收尘粉为生产再生机制砂时的粉尘,细度为100
‑
300目,含水率为5
‑
15%。
[0022]装修垃圾磨粉料由加气块、混凝土块和砖混经球磨机粉磨后混合而成;加气块、混凝土块和砖混的质量比为1:6:3;装修垃圾磨粉料的细度为50
‑
400目、含水率为5
‑
15%。
[0023]再生机制砂收尘粉和装修垃圾磨粉料一方面能够有效吸附河湖淤泥中的水分,另一方面,由于淤泥本身为高液限粘土,加入再生机制砂收尘粉和装修垃圾磨粉料能够调整河湖淤泥的液限、塑限及塑性指数,从而改善河湖淤泥的性质。
[0024]再生砖骨料由砖垃圾经分选、破碎、加工制成,再生砖骨料的粒径为5
‑
14mm、含水
率为1
‑
7%。再生砖骨料吸水性好,其能够改善河湖淤泥的级配,提供水分散发通道,提高水分散发效率,同时可以提升河湖淤泥固化后强度。
[0025]当河湖淤泥的含水量大于90%且小于120%时,吸附改性料与河湖淤泥的重量比为4:6;当河湖淤泥的含水量在70%至90%之间时,吸附改性料与河湖淤泥的重量比为3:7;当河湖淤泥的含水量大于50%且小于70%时,吸附改性料与河湖淤泥的重量比为2:8。
[0026]本专利技术加入的吸附改性材料能够吸收河湖淤泥中的水分,能够降低河湖淤泥整体的含水量,使河湖淤泥含水量降至30%以下;并且降低河湖淤泥的液限与塑限,改善淤泥的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检测河湖淤泥的含水量;S2、根据河湖淤泥含水量的不同,向河湖淤泥中加入不同量的吸附改性料,搅拌并静置一定时间;S3、根据河湖淤泥应用场景的不同,向河湖淤泥中加入不同量的固化增强料,而后充分搅拌并静置一定时间;其中,吸附改性料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再生机制砂收尘粉20
‑
80份、装修垃圾粉磨料10
‑
50份、再生砖骨料10
‑
60份;固化增强料的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普通水泥75
‑
90份,铝酸盐水泥5
‑
25份,早强剂0.5
‑
5份,缓凝剂0.03
‑
1份;在S2中,当河湖淤泥的含水量大于90%且小于120%时,吸附改性料与河湖淤泥的重量比为4:6;当河湖淤泥的含水量在70%至90%之间时,吸附改性料与河湖淤泥的重量比为3: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当河湖淤泥的含水量大于50%且小于70%时,吸附改性料与河湖淤泥的重量比为2: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静置的时间为6
‑
48h;在S3中,静置的时间为0.5
‑
5h。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湖淤泥的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再生机制砂收尘粉的细度为100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磊,尚丽娟,朱留莉,青晓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