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然专利>正文

一种平行减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4115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提供一种平行减震机构,其包括连接底板、第一同步板、第二同步板、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以及连接顶板;第一同步板与第二同步板相对设置于连接底板的两端;第一同步板与连接底板铰接,形成第一下铰接点和第二下铰接点;第二同步板与连接底板铰接,形成第三下铰接点和第四下铰接点;连接顶板与第一同步板铰接,形成第一上铰接点和第二上铰接点;连接顶板与第二同步板铰接,形成第三上铰接点和第四上铰接点;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相对设置,且第一减震器的一端与连接底板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顶板连接,第二减震器的一端与连接底板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顶板连接。该平行减震器能够不受车体空间的限制在座椅上安装有效的减震结构。的减震结构。的减震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行减震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座椅减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行减震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座椅减震一方面可以为乘坐人员带来舒适的乘坐体验,免除长期乘坐的舟车劳顿,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过大的震动,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上的防雷座椅,造成对乘坐人员的身体伤害,起到为乘坐人员提供安全措施的保障。
[0003]目前,用于作战的车辆的防雷座椅的机构大多安装在座椅的底部,安装在座椅底部固然能够有效的应对车辆行驶产生的颠簸震动,并且也能很好的进行防雷保护,但是鉴于目前很多的车辆内部空间狭小,尤其是在高度方向上更是这样,因而不一定能够满足减震机构在座椅下方安装的条件。
[0004]因此,设计一种减震机构,能够不受车体空间的限制在座椅上安装有效的减震结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平行减震机构,通过第一同步板和第二同步板分别与连接底板和连接顶板的铰接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可调节整个平行减震机构的空间位置,有利于在更加狭小的空间内进行布置安装,并且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一定的位移功能,平行减震机构也可以调整安装位置,在座椅下方无法空出可利用的减震安装空间时,避开下方的空间,安装在座椅的后背和侧向,达到同样的减震效果。
[0006]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
[0007]一种平行减震机构包括连接底板、第一同步板、第二同步板、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以及连接顶板;第一同步板与第二同步板相对设置于连接底板的两端;第一同步板上靠近连接底板的一端与连接底板铰接,形成第一下铰接点和第二下铰接点;第二同步板上靠近连接底板的一端与连接底板铰接,形成第三下铰接点和第四下铰接点;连接顶板与第一同步板铰接,形成第一上铰接点和第二上铰接点;连接顶板与第二同步板铰接,形成第三上铰接点和第四上铰接点;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相对设置,且第一减震器的一端与连接底板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顶板连接,第二减震器的一端与连接底板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顶板连接。
[0008]进一步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铰接在第三下铰接点,另一端铰接在第一上铰接点;第二减震器的一端铰接在第四下铰接点,另一端铰接在第二上铰接点。
[0009]进一步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铰接在第一下铰接点,另一端铰接在第三上铰接点;第二减震器的一端铰接在第二下铰接点,另一端铰接在第四上铰接点。
[0010]进一步地,连接底板为矩形板;第一下铰接点、第二下铰接点、第三下铰接点以及第四下铰接点分别位于连接底板的四个角上。
[0011]进一步地,连接底板的中部开设有减重孔。
[0012]进一步地,第一同步板包括第一铰接板、第二铰接板以及第一连杆;第一铰接板的一端铰接在第一上铰接点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一下铰接点上;第二铰接板的一端铰接在第二上铰接点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二下铰接点上;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铰接板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铰接板连接。
[0013]进一步地,第二同步板包括第三铰接板、第四铰接板以及第二连杆;第三铰接板的一端铰接在第三上铰接点上,另一端铰接在第三下铰接点上;第四铰接板的一端铰接在第四上铰接点上,另一端铰接在第四下铰接点上;第二连杆的一端与第三铰接板连接,另一端与第四铰接板连接。
[0014]进一步地,连接顶板为矩形板,其连接顶板上相对的两端向远离连接底板的方向弯折形成连接边;第一上铰接点、第二上铰接点、第三上铰接点以及第四上铰接点位于连接顶板的四个角上。
[0015]进一步地,连接顶板的中部开设有减重孔。
[0016]进一步地,第一减震器包括第一减震活塞和第一减震活塞筒;第一减震活塞的一端位于第一减震活塞筒中,另一端与连接顶板连接;第一减震活塞筒上远离第一减震活塞的一端与连接底板连接;第二减震器包括第二减震活塞和第二减震活塞筒;第二减震活塞的一端位于第二减震活塞筒中,另一端与连接顶板连接;第二减震活塞筒上远离第二减震活塞的一端与连接底板连接。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通过第一同步板和第二同步板分别与连接底板和连接顶板的铰接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可调节整个平行减震机构的空间位置,有利于在更加狭小的空间内进行布置安装,并且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一定的位移功能,平行减震机构也可以调整安装位置,在座椅下方无法空出可利用的减震安装空间时,避开下方的空间,安装在座椅的后背和侧向,达到同样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行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01、连接底板;11、第一下铰接点;12、第二下铰接点;13、第三下铰接点;14、第四下铰接点;15、减重孔;02、连接顶板;21、第一上铰接点;22、第二上铰接点;23、第三上铰接点;24、第四上铰接点;03、第一同步板;31、第一铰接板;32、第一连杆;33、第二铰接板;04、第二同步板;41、第三铰接板;42、第二连杆;43、第四铰接板;05、第一减震器;51、第一减震活塞;52、第一减震活塞筒;06、第二减震器;61、第二减震活塞;62、第二减震活塞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3]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
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5]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6]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行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减震机构包括连接底板、第一同步板、第二同步板、第一减震器、第二减震器以及连接顶板;所述第一同步板与所述第二同步板相对设置于所述连接底板的两端;所述第一同步板上靠近所述连接底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底板铰接,形成第一下铰接点和第二下铰接点;所述第二同步板上靠近所述连接底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底板铰接,形成第三下铰接点和第四下铰接点;所述连接顶板与所述第一同步板铰接,形成第一上铰接点和第二上铰接点;所述连接顶板与所述第二同步板铰接,形成第三上铰接点和第四上铰接点;所述第一减震器和所述第二减震器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底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顶板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三下铰接点,另一端铰接在第一上铰接点;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一端铰接在第四下铰接点,另一端铰接在第二上铰接点。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下铰接点,另一端铰接在第三上铰接点;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一端铰接在第二下铰接点,另一端铰接在第四上铰接点。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底板为矩形板;所述第一下铰接点、所述第二下铰接点、所述第三下铰接点以及所述第四下铰接点分别位于所述连接底板的四个角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平行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底板的中部开设有减重孔。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行减震机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然欧斌
申请(专利权)人:张然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