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2898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设置在机器人中,包括:舱门,舱门设置在机器人的壳体上,电磁锁,电磁锁设置在壳体内,包括电磁锁舌,舱门锁扣,舱门锁扣设置在舱门的内侧,与电磁锁舌相对应,解锁槽,解锁槽设置在舱门的内侧,与电磁锁舌的位置对应,解锁棒,解锁棒插入解锁槽中,与电磁锁舌接触,用于推动电磁锁舌。基于该手动解锁开门结构,通过在舱门的内侧的与电磁锁舌对应位置处设置解锁槽,然后利用解锁棒,插入解锁槽,沿着解锁槽的方向,直到接触到电磁锁舌,之后推动电磁锁舌,使其退回,实现了在机器人出现故障或者断电时,能够快速、便捷地打开舱门,避免了舱门落锁后无法开启的情况,提高机器人的使用体验。提高机器人的使用体验。提高机器人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解锁开门结构,具体涉及一种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机器人会在其外壳体设置有可以打开的舱门。目前采用的舱门大多是采用电磁锁来实现开合,当舱门关闭时,如果机器人出现故障或者断电时,电磁锁的锁舌无法缩回,导致舱门无法开启。
[0003]机器人出现故障或者断电后,在机器人组装、调试以及现场维护阶段,如果机器人的舱门处于关闭状态,则无法开仓取物,强制开启会对机器人造成破坏,从而影响机器人的运行,给当前的机器人的使用造成不便,影响机器人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中的舱门关闭时,机器人出现故障或者断电时,锁舌无法缩回,从而导致舱门无法打开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设置在机器人中,该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包括:舱门,舱门设置在机器人的壳体上,电磁锁,电磁锁设置在壳体内,包括电磁锁舌,舱门锁扣,舱门锁扣设置在舱门的内侧,与电磁锁舌相对应,解锁槽,解锁槽设置在舱门的内侧,与电磁锁舌的位置对应,解锁棒,解锁棒插入解锁槽中,与电磁锁舌接触,用于推动电磁锁舌。
[0006]在本技术提供的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电磁锁还包括锁体,电磁锁舌可伸缩地设置在锁体内。
[0007]在本技术提供的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舱门锁扣上设置有锁孔,锁孔与电磁锁舌相匹配。
[0008]在本技术提供的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解锁槽设置在舱门的底部。
[0009]在本技术提供的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解锁槽设置在舱门锁扣的一侧。
[0010]在本技术提供的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解锁槽的内径与解锁棒的直径相对应。
[0011]在本技术提供的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舱门的底部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间隙。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在本技术的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中,该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设置在机器人中,包括舱门、电磁锁、舱门锁扣、解锁槽和解锁棒,其中,舱门设置在机器人的壳体上,电磁锁设置在壳体内,包括电磁锁舌,舱门锁扣设置在舱门的内侧,与电磁锁舌相对应,
解锁槽设置在舱门的内侧,同样与电磁锁舌相对应,解锁棒插入到解锁槽中,与电磁锁舌接触,能够推动电磁锁舌。基于该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通过在舱门的内侧的与电磁锁舌对应位置处设置解锁槽,然后利用解锁棒,插入解锁槽,沿着解锁槽的方向,直到接触到电磁锁舌,之后推动电磁锁舌,使其退回,实现了在机器人出现故障或者断电时,能够快速、便捷地打开舱门,避免了舱门落锁后无法开启的情况,提高机器人的使用体验。
[0014]另外,解锁槽设置在舱门的底部,且设置在舱门锁扣的一侧,这样能够保证解锁槽在舱门落锁时,位于靠近电磁锁舌的位置处,保障了解锁棒沿着解锁槽的方向,插入后能够接触到电磁锁舌,从而推动电磁锁舌,实现舱门的开启。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有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的机器人的结构示意
[0016]图2是本实施例中的解锁棒未插入时,舱门关闭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施例中的解锁棒插入解锁槽后的结构示意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9]如图1~3所示,该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设置在机器人中,能够在机器人出现故障或者断电时,打开已落锁的舱门。
[0020]机器人的壳体10上设置有空腔,该空腔用于盛放物品。
[0021]该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包括舱门20、舱门锁扣30、解锁槽40、电磁锁50以及解锁棒60。
[0022]舱门20设置壳体10上,覆盖住壳体10上的空腔。舱门20顶部,通过转轴与空腔的顶端连接,能够绕转轴转动;底部向外翘起,与壳体10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的间隙。
[0023]电磁锁50设置壳体10内,位于空腔的下方,包括锁体51和电磁锁舌52。电磁锁50在外接电源的情况下能够通电,通电后,电磁锁舌52能够缩回锁体51内或者从锁体51内伸出。
[0024]舱门锁扣30设置在舱门20内侧的底部。舱门锁扣30上设置有锁孔31。舱门锁扣30的位置与电磁锁舌52的位置相对应,在电磁锁舌52从锁体51伸出后,能够伸入到锁孔51内。
[0025]解锁槽40设置在舱门20内侧的底部,且位于舱门锁扣30的靠近电磁锁舌52的一侧。在电磁锁舌52伸出时,沿着解锁槽40的方向能够延伸到电磁锁舌52处。解锁槽40的内径与解锁棒60的直径相对应。
[0026]解锁棒60从舱门20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向内插入到解锁槽40中,然后沿着解锁槽40的方向伸入直到接触到电磁锁舌52,然后推动电磁锁舌52,使其缩回到锁体51内。
[0027]如图2所示,当电磁锁50落锁时,电磁锁舌52从锁体51内向外伸出,并插入到舱门锁扣30的锁孔31内。落锁后,如果出现故障或者断电的情况时,如图3所示,利用解锁棒60从舱门20的底部间隙内插入到解锁槽40内,并一直伸入,直到接触到电磁锁舌52,然后推动电磁锁舌52使其缩回到锁体51内,之后手动翻转舱门20,使得舱门20打开。
[0028]根据上述实施例中的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中,该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设
置在机器人中,包括舱门、电磁锁、舱门锁扣、解锁槽和解锁棒,其中,舱门设置在机器人的壳体上,电磁锁设置在壳体内,包括电磁锁舌,舱门锁扣设置在舱门的内侧,与电磁锁舌相对应,解锁槽设置在舱门的内侧,同样与电磁锁舌相对应,解锁棒插入到解锁槽中,与电磁锁舌接触,能够推动电磁锁舌。基于该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通过在舱门的内侧的与电磁锁舌对应位置处设置解锁槽,然后利用解锁棒,插入解锁槽,沿着解锁槽的方向,直到接触到电磁锁舌,之后推动电磁锁舌,使其退回,实现了在机器人出现故障或者断电时,能够快速、便捷地打开舱门,避免了舱门落锁后无法开启的情况,提高机器人的使用体验。
[0029]另外,解锁槽设置在舱门的底部,且设置在舱门锁扣的一侧,这样能够保证解锁槽在舱门落锁时,位于靠近电磁锁舌的位置处,保障了解锁棒沿着解锁槽的方向,插入后能够接触到电磁锁舌,从而推动电磁锁舌,实现舱门的开启。
[0030]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极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设置在机器人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舱门,所述舱门设置在所述机器人的壳体上,电磁锁,所述电磁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括电磁锁舌,舱门锁扣,所述舱门锁扣设置在所述舱门的内侧,与所述电磁锁舌相对应,解锁槽,所述解锁槽设置在所述舱门的内侧,与所述电磁锁舌的位置对应,解锁棒,所述解锁棒插入所述解锁槽中,与所述电磁锁舌接触,用于推动所述电磁锁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手动解锁开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锁还包括锁体,所述电磁锁舌可伸缩地设置在所述锁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畅吕莹莹艾子牵杨林徐炳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思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