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流体喷印的立体金属线圈制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2605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流体喷印的立体金属线圈制备装置,包括基础单元、驱动单元和紧压单元,其中基础单元,其包括基座组件、设置于所述基座组件一端的支撑座组件和连接于所述支撑座组件外端的制备组件。该基于电流体喷印的立体金属线圈制备装置,将裹覆绝缘层的芯棒进行相关表面优化处理,然后作为喷印基底固定于安装在底部位移台上的夹紧装置上,由夹紧装置后端的电机驱动整个基底旋转,然后在旋转的基底上进行喷印材料以实现微纳磁敏线圈的制备,基于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一次喷印完成含芯棒的微纳磁敏线圈的制备,简化了工艺流程,且通过只一个驱动机设备则能够同时完成旋转和Y轴移动的目的,让旋转和移动速度保持一致,提高产品生产稳定性。高产品生产稳定性。高产品生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流体喷印的立体金属线圈制备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金属线圈制备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流体喷印的立体金属线圈制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材料生产对集成电路的微型集成化具有推动作用,传统工艺在进行微米级别的操作时难以避免工艺的复杂性以及流程的繁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喷印技术应时而生,因其简洁的操作以及较高的精度很快成为了微米级产品生成的主流之一,同时为了解决压电/热泡等喷印技术分辨率不高的问题,相关人员从原理上进行变革,专利技术了电流体喷印技术,突破了传统喷印精度的极限。
[0003]但目前金属立体线圈的方式较为单一,还不具备有能够采用电流体喷印技术进行制备的方式,直接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线圈的打印无法一体成型,由于打印技术无法同时打印多种材料,因此难以在打印过程中做到一体成型,实现带芯棒的立体线圈的制备,且后续处理困难,传统打印技术只能分步制备,后续很难实现立体线圈与磁棒的结合而正常的线圈制备在安装过程中不方便夹紧,且加工效率较慢,且XY轴移动都采用多个驱动设备,速率无法调成一致,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流体喷印的立体金属线圈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单元(100),其包括基座组件(101)、设置于所述基座组件(101)一端的支撑座组件(102)和连接于所述支撑座组件(102)外端的制备组件(103);驱动单元(200),设置于所述基座组件(101)中,包括配合于所述基座组件(101)中能够移动的支撑组件(201),所述支撑组件(201)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组件(202),而所述驱动组件(20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第一挤压件(204)和联动组件(203);以及,紧压单元(300),设置在所述支撑座组件(102)中,其包括设置压缩弹簧(301)、限位组件(302)和紧压组件(303),所述压缩弹簧(301)设置在所述支撑座组件(102)内并与所述限位组件(302)相连,所述限位组件(302)配合于所述支撑座组件(102)内,且其内部与所述紧压组件(303)相配合;所述紧压组件(303)和第一挤压件(204)对加工基底(G)夹紧,通过所述制备组件(103)制备加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流体喷印的立体金属线圈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组件(101)包括移动基座(101a)和设置于所述移动基座(101a)中的移动杆(101b),通过所述移动杆(101b)与所述联动组件(203)的配合驱动所述支撑组件(201)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流体喷印的立体金属线圈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组件(102)包括支撑座本体(102a)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座本体(102a)内的限位槽(102b),通过所述限位槽(102b)限制所述限位组件(302)。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于电流体喷印的立体金属线圈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组件(103)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座组件(102)外端的固定架(103a),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架(103a)一端的电流体喷印喷头(103b),所述电流体喷印喷头(103b)位于所述加工基底(G)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电流体喷印的立体金属线圈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01)由限制于所述移动基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长宝辛明勇冯起辉高吉普林呈辉王宇祝健杨杨婧何雨旻汪明媚古庭赟徐玉韬李博文文屹吕黔苏张缘圆唐赛秋余丙军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