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1907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包括引流管体,其一端延伸至脑室内,另一端延伸至脑室外,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引流管体外侧壁上的囊体,所述引流管体内设置有用于检测囊体压力的检测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引流管体内的套管,其中,所述引流管体靠近囊体的位置开设有通孔,套管用于导通或关闭通孔与引流管体的连通路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囊体的膨胀可以保证放置引流管体的位置稳定性,保证监测的精度,而囊体包覆的检测组件进行间接检测,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压力里监测装置用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在颅内术后的压力监测,以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准确的数值,防止术后颅内压持续增高,导致脑组织受压移位,以及可能引起严重的脑功能丧失,甚至造成脑死亡的现象发生。
[0003]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和硬膜外测压。按其准确性和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目前颅内压测量是通过引流管将脑室内的脑脊液引流出来,通过找平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进行压力测量。
[0004]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121525804.5,申请日:2021

07

06,公开了一种压力监测引流管,包括引流管和压力监测装置,压力监测装置主要包括压力传感器、传动导线和监测插头,引流管的前端设置有引流管凸头,前部设有引流孔,后端连接引流接头和监测接头,压力传感器置于引流管前部与引流管凸头连接,并通过传动导线与监测接头外的压力监测插头连接。本技术将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引流管凸头位置,可时时显示患者实际颅内压,为根据颅内压的变化控制引流操作的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同时传动螺旋的设计可以辅助清理血肿,防止引流过程中的堵塞,提高引流操作效率和安全性。但该方案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无法对固定位置的颅内压力进行稳定的监测,且直接接触的形式易造成感染,增加治疗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颅内压监位置的不稳定性和易感染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包括引流管体,其一端延伸至脑室内,另一端延伸至脑室外,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引流管体外侧壁上的囊体,所述引流管体内设置有用于检测囊体压力的检测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引流管体内的套管,其中,所述引流管体靠近囊体的位置开设有通孔,套管用于导通或关闭通孔与引流管体的连通路径。
[0008]为了保证检测与治疗的有效隔离,优选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引流管体内壁上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延伸至囊体内,其中,沿所述引流管体轴向方向设置有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均与引流管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连接线埋设与第二导管内。
[0009]为了实现引流检测的集中管理,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体上设置有转接头,所述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均由转接头引出,所述第一导管与囊体的空腔相连通。
[0010]优选地,所述引流管体延伸至脑室中的一端设置有半球形凸头。
[0011]进一步地,所述套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上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支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半球形凸头上,且所述套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端部相抵。
[0012]为了提升对通孔的密封效果,更进一步地,所述套管的外径与引流管体的内径相等。
[0013]优选地,所述囊体中填充有惰性气体。
[0014]为了提升引流的效率,优选地,所述通孔设置有多组,且多组通孔呈圆周均布在引流管体的外壁。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该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囊体隆起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扁平状或者翼状,当然以扁平状或翼状为宜,可以在降低占用空间的同时,起到稳固引流管体的目的;
[0017]2、该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通过套管的一端连接弹簧,另一端可与导管相抵,一方面,保证穿刺针在取出后,通孔可以与引流管体的稳定导通,另一方面,限制套管的位置,可以防止套管在使用中产生如振动或晃动等不良影响;
[0018]3、该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通过通孔设置有三至六组,且呈圆周均布在引流管体的外壁,从而提升脑脊液引流的效率。
[0019]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囊体的膨胀可以保证放置引流管体的位置稳定性,保证监测的精度,而囊体包覆的检测组件进行间接检测,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的主视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引流管体;2、半球形凸头;3、通孔;4、套管;401、支架;5、弹簧;6、囊体;7、转接头;8、第一导管;9、第二导管;10、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实施例:
[0028]参照图1

图4,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包括一回转体结构的引流管体1,引流管体1的一端为封闭端,靠近封闭端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3,带有通孔3的一端延伸至脑室内,根据需要监测的位置由医生自行判断伸入颅内的深度,另外,我们可以在引流管体1的外壁上喷涂刻度线,从而更便于医生判断,引流管体1的另一端延伸至脑室外,在引流管体1放置完毕后,可以在其开口端安装鲁尔连接器,便于后续使用,还包括:包覆在引流管体1外侧壁上的囊体6,囊体6中可以实现填充惰性气体隆起,也可以后续在深入颅内后再填充气体进行隆起稳固,在此处,囊体6隆起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扁平状或者翼状,当然以扁平状或翼状为宜,可以在降低占用空间的同时,起到稳固引流管体1的目的,引流管体1内设置有用于检测囊体6压力的检测组件,用来实时监测颅内压力变化;还有滑动设置在引流管体1内的套管4,其中,通孔3开设的位置靠近囊体6且与引流管体1的内腔相连通,可以方便后续的引流脑脊液等,套管4在滑动的过程中可以导通或关闭通孔3与引流管体1的连通路径,从而在向颅内插入引流管体1的过程中,防止脑脊液进入引流管体1内。
[0029]上述方案的设计,在使用时,先有医生对患者进行颅骨开孔,然后将穿刺针插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包括引流管体(1),其一端延伸至脑室内,另一端延伸至脑室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覆在所述引流管体(1)外侧壁上的囊体(6),所述引流管体(1)内设置有用于检测囊体(6)压力的检测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引流管体(1)内的套管(4),其中,所述引流管体(1)靠近囊体(6)的位置开设有通孔(3),套管(4)用于导通或关闭通孔(3)与引流管体(1)的连通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引流管体(1)内壁上的压力传感器(10),所述压力传感器(10)的输出端延伸至囊体(6)内,其中,沿所述引流管体(1)轴向方向设置有第一导管(8)和第二导管(9),第一导管(8)和第二导管(9)均与引流管体(1)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压力传感器(10)的连接线埋设与第二导管(9)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颅内压监测用引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体(1)上设置有转接头(7),所述第一导管(8)和第二导管(9)均由转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黎萌王浩杨路董俊君许炯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