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清理功能的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1707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自清理功能的臭氧发生器,属于消毒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内电极管,所述内电极管的外部设置有石英管,所述石英管的外部设置有外电极管,所述石英管与外电极管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外电极管的外部设置有外护管,所述外护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水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外电极管外部转动安装的第一叶轮的设置,以及内电极管端部第二叶轮的设置,通过水流的冲击能够自动控制第一叶轮以及第二叶轮进行旋转,再配合刷杆以及刷辊进行使用,能够在水冷降温的过程中,利用刷杆以及刷辊同时对内电极管内部以及外电极管的外部进行清洁,避免杂质的粘连,确保使用过程中的热传递效果,降温效果更加。降温效果更加。降温效果更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自清理功能的臭氧发生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自清理功能的臭氧发生器,属于消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臭氧发生器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的装置,臭氧易于分解无法储存,需现场制取现场使用,所以凡是能用到臭氧的场所均需使用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在饮用水,污水,工业氧化,食品加工和保鲜,医药合成,空间灭菌等领域广泛应用。
[0003]目前臭氧发生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降低高压放电产生的热量需要进行降温,目前采用散热器或者水冷降温散热,水冷降温散热在外电极外部以及内电极的内部通过降温水带走热量,效果更加显著。
[0004]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冷却水在降温的过程中,水中的杂质容易粘连在外电极的外部以及内电极的内侧壁上,长时间不清理导致杂质较厚,影响降温的效果;
[0005]为此设计一种具有自清理功能的臭氧发生器来优化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具有自清理功能的臭氧发生器,外电极管外部转动安装的第一叶轮的设置,以及内电极管端部第二叶轮的设置,通过水流的冲击能够自动控制第一叶轮以及第二叶轮进行旋转,再配合刷杆以及刷辊进行使用,能够在水冷降温的过程中,利用刷杆以及刷辊同时对内电极管内部以及外电极管的外部进行清洁,避免杂质的粘连,确保使用过程中的热传递效果,降温效果更加,装置底部支脚、底板、弹簧以及螺栓组成的支撑机构的设置,能够在安装使用时,具有缓冲减震的功能,对装置进行防护,实用性更高。
[0007]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0008]一种具有自清理功能的臭氧发生器,包括内电极管,所述内电极管的外部设置有石英管,所述石英管的外部设置有外电极管,所述石英管与外电极管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外电极管的外部设置有外护管,所述外护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水仓,所述外电极管的外侧转动安装有第一叶轮,所述第一叶轮位于第一进水仓的内部,所述第一叶轮上安装有刷杆,所述刷杆贴合在外电极管的外侧,所述内电极管靠近第一进水仓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水仓,所述第二进水仓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第二叶轮,所述第二叶轮上安装有刷辊,所述刷辊位于内电极管的内部,所述第二进水仓与第一进水仓的顶端皆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外护管远离第一进水仓的一端设置有集水仓,所述内电极管的内部以及外电极管的外侧与集水仓内部导通,所述集水仓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所述石英管与外电极管之间的一端设置有进气管,所述石英管与外电极管之间远离进气管的一端设置有排气管,所述外护管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
[0009]优选的:所述排气管横向贯穿集水仓,所述集水仓内部排气管的外侧设置有散热
片。
[0010]优选的:所述刷杆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刷杆对称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进水仓的外侧设置有接线插孔,且接线插孔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罩。
[0012]优选的:所述集水仓的内底部为漏斗状,所述排水管的顶端位于漏状的底部。
[0013]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脚、底板和弹簧,所述支脚固定在外护管的底部,所述支脚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支脚与底板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支脚与底板上固定有螺栓。
[0014]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底部设置有防滑垫,且防滑垫的底部设置有防滑纹。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自清理功能的臭氧发生器,外电极管外部转动安装的第一叶轮的设置,以及内电极管端部第二叶轮的设置,通过水流的冲击能够自动控制第一叶轮以及第二叶轮进行旋转,再配合刷杆以及刷辊进行使用,能够在水冷降温的过程中,利用刷杆以及刷辊同时对内电极管内部以及外电极管的外部进行清洁,避免杂质的粘连,确保使用过程中的热传递效果,降温效果更加;
[0017]装置底部支脚、底板、弹簧以及螺栓组成的支撑机构的设置,能够在安装使用时,具有缓冲减震的功能,对装置进行防护,实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剖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支架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叶轮图。
[0022]图中:1、内电极管;2、石英管;3、外电极管;4、外护管;5、第一进水仓;6、第一叶轮;7、刷杆;8、第二进水仓;9、第二叶轮;10、刷辊;11、进水管;12、集水仓;13、排水管;14、进气管;15、排气管;16、支脚;17、底板;18、弹簧;19、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
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4]实施例一
[0025]如图1

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自清理功能的臭氧发生器,包括内电极管1,内电极管1的外部设置有石英管2,石英管2的外部设置有外电极管3,石英管2与外电极管3之间留有间隙,外电极管3的外部设置有外护管4,外护管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水仓5,外电极管3的外侧转动安装有第一叶轮6,第一叶轮6位于第一进水仓5的内部,第一叶轮6上安装有刷杆7,刷杆7设置有两组,两组刷杆7对称设置,刷杆7贴合在外电极管3的外侧,内电极管1靠近第一进水仓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水仓8,第二进水仓8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第二叶轮9,第二叶轮9上安装有刷辊10,刷辊10位于内电极管1的内部,第二进水仓8与第一进水仓5的顶端皆设置有进水管11,外护管4远离第一进水仓5的一端设置有集水仓12,内电极管1
的内部以及外电极管3的外侧与集水仓12内部导通,集水仓12的内底部为漏斗状,排水管13的顶端位于漏状的底部,集水仓12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13,石英管2与外电极管3之间的一端设置有进气管14,石英管2与外电极管3之间远离进气管14的一端设置有排气管15,外护管4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排气管15横向贯穿集水仓12,集水仓12内部排气管15的外侧设置有散热片,第一进水仓5的外侧设置有接线插孔,且接线插孔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罩。
[0026]使用时,将装置进行固定安装,外部冷却水与进水管11之间连接,冷却水进入到第一进水仓5与第二进水仓8的内部,冲击在第一叶轮6以及第二叶轮9上,控制第一叶轮6上的刷杆7以及第二叶轮9上的刷辊10进行旋转,同时对内电极管1的内部以及外电极管3的外部进行清洁,随着水的流动带走热量的同时将杂质带走,汇入到集水仓12的内部,再通过排水管13一同排出。
[0027]实施例二
[002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

图4所示,支撑机构包括支脚16、底板17和弹簧18,支脚16固定在外护管4的底部,支脚16的底部设置有底板17,底板17上开设有安装孔,支脚16与底板17之间设置有弹簧18,支脚16与底板17上固定有螺栓19。
[0029]在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自清理功能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电极管(1),所述内电极管(1)的外部设置有石英管(2),所述石英管(2)的外部设置有外电极管(3),所述石英管(2)与外电极管(3)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外电极管(3)的外部设置有外护管(4),所述外护管(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水仓(5),所述外电极管(3)的外侧转动安装有第一叶轮(6),所述第一叶轮(6)位于第一进水仓(5)的内部,所述第一叶轮(6)上安装有刷杆(7),所述刷杆(7)贴合在外电极管(3)的外侧,所述内电极管(1)靠近第一进水仓(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进水仓(8),所述第二进水仓(8)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第二叶轮(9),所述第二叶轮(9)上安装有刷辊(10),所述刷辊(10)位于内电极管(1)的内部,所述第二进水仓(8)与第一进水仓(5)的顶端皆设置有进水管(11),所述外护管(4)远离第一进水仓(5)的一端设置有集水仓(12),所述内电极管(1)的内部以及外电极管(3)的外侧与集水仓(12)内部导通,所述集水仓(12)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管(13),所述石英管(2)与外电极管(3)之间的一端设置有进气管(14),所述石英管(2)与外电极管(3)之间远离进气管(14)的一端设置有排气管(15),所述外护管(4)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林兴赵雨平丁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金奥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