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809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00
该缓冲器具有设置于活塞(21)的通路(72、92)的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41、42)和设置于活塞杆(25)的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183)具备阀座部件(109)、设置于阀座部件(109)的副阀(107、110)及覆盖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173)的一端侧和阀座部件(109)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305)。在盖部件(305)的一端侧形成有连通路(148、302)。配置有以使一端面侧与盖部件(305)的比连通路(148、302)靠外周侧处抵接的方式设置的施力部件(116、117)和以供施力部件(116、117)的另一端面侧抵接的方式设置的能够挠曲的挠性盘(100)。的挠性盘(100)。的挠性盘(1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缓冲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缓冲器。
[0002]本申请基于申请日为2020年7月29日、申请号为特愿2020

128095号的日本申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0003]在缓冲器中,存在具有两个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的缓冲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2

416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通过具有两个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能够使一方的阀与另一方的阀相比在活塞速度低的区域中开阀,在比这高速的区域中使双方的阀开阀。在这样的构造中,尤其在高频输入时有可能产生异响。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的缓冲器。
[0010]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缓冲器具有:缸体,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连结于所述活塞并且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供工作流体从所述缸体内的成为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在所述活塞形成的所述通路,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与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相独立地配置,设置于所述活塞杆。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阀座部件、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的副阀及覆盖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的一端侧和所述阀座部件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在所述盖部件的一端侧形成有将该盖部件的内外连通的连通路。配置有以使一端面侧与所述盖部件的比所述连通路靠外周侧处抵接的方式设置的施力部件和以供所述施力部件的另一端面侧抵接的方式设置的能够挠曲的挠性盘。
[0012]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3]根据上述缓冲器,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0015]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0016]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局部剖视图。
[0017]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局部剖视图。
[0018]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局部剖视图。
[0019]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平面盘的俯视图。
[0020]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局部剖视图。
[0021]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外侧盘的俯视图。
[0022]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局部剖视图。
[0023]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引导部件的俯视图。
[0024]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器的要部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第一实施方式][0026]基于图1至图3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说明的方便,将图1至图5、图7、图9、图11中的上侧设为“上”且将图1至图5、图7、图9、图11中的下侧设为“下”来说明。
[0027]<结构>
[0028]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是在铁道车辆、二轮、四轮等的汽车的悬架装置中使用的缓冲器。具体而言,是在四轮汽车的悬架装置中使用的缓冲器。如图1所示,缓冲器1是具备具有圆筒状的内筒2和有底筒状的外筒3的缸体4的多筒式的缓冲器,外筒3比内筒2大径且设置于内筒2的径向外侧。外筒3与内筒2之间成为了贮存室5。
[0029]外筒3具有轴向两端侧比轴向中间部小径的带台阶圆筒状的主干部件8和阻塞主干部件8的轴向的一端部的底部件9。主干部件8的与底部件9相反的一侧成为了开口部。
[0030]缓冲器1具有设置于内筒2的轴向的一端部的圆环状的阀体12和设置于内筒2及外筒3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的圆环状的杆引导件13。阀体12构成基础阀15。基础阀15的外周部呈台阶状。杆引导件13的外周部也呈台阶状。杆引导件13的大径部分嵌合于主干部件8。
[0031]内筒2的轴向的一端部嵌合于阀体12的外周部的小径部分。内筒2经由阀体12而卡合于外筒3的底部件9。内筒2的轴向的另一端部嵌合于杆引导件13的外周部的小径部分。内筒2经由杆引导件13而卡合于外筒3的主干部件8。在该状态下,内筒2相对于外筒3在径向上被定位。阀体12与底部件9之间经由形成于阀体12的通路槽16而连通于内筒2与外筒3之间,与内筒2与外筒3之间同样地构成了贮存室5。
[0032]缓冲器1在杆引导件13的与底部件9相反的一侧具有圆环状的密封部件18。该密封部件18也与杆引导件13同样地嵌合于主干部件8的内周部。在主干部件8的与底部件9相反的端部,通过卷边加工等敛紧加工而使主干部件8向径向内方塑性变形,形成有卡定部19。密封部件18由该卡定部19和杆引导件13夹持。密封部件18阻塞外筒3的开口部。密封部件18具体而言是油封件。
[0033]缓冲器1具有设置于缸体4内的活塞21。活塞2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缸体4的内筒2。活塞21将内筒2内划分为上室22和下室23这两个室。上室22设置于内筒2内的活塞21与杆引导件13之间。下室23设置于内筒2内的活塞21与阀体12之间。下室23由阀体12与贮存室5划分出。在缸体4内,在上室22及下室23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L。在贮存室5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气体G和油液L。
[0034]缓冲器1具备活塞杆25。活塞杆2的轴向的一端侧部分配置于缸体4的内部而连结固定于活塞21并且另一端侧部分向缸体4的外部延伸。活塞杆25为金属制。活塞杆25将上室22内贯通,未将下室23贯通。由此,上室22是活塞杆25贯通的杆侧室,下室23是缸体4的底部件9侧的底侧室。
[0035]活塞21及活塞杆25一体移动。在活塞杆25增加从缸体4的突出量的缓冲器1的伸长行程中,活塞21向上室22侧移动。在活塞杆25减少从缸体4的突出量的缓冲器1的收缩行程中,活塞21向下室23侧移动。
[0036]杆引导件13及密封部件18均为圆环状。活塞杆2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通于这些杆引导件13及密封部件18各自的内侧,从缸体4的内部向外部延伸。活塞杆25的轴向的一端侧部分在缸体4的内部固定于活塞21。活塞杆25的轴向的另一端侧部分经由杆引导件13及密封部件18而向缸体4的外部突出。
[0037]杆引导件13将活塞杆25相对于缸体4一边限制其径向移动一边以能够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引导该活塞杆25的移动。密封部件18的外周部紧贴于缸体4。密封部件18的内周部与在轴向上移动的活塞杆25的外周部滑动接触。由此,密封部件18防止缸体4内的油液L、气体G向外部泄漏。
[0038]活塞杆25具有主轴部27和比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缸体,其供工作流体封入;活塞,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个室;活塞杆,其连结于所述活塞并且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通路,其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而供工作流体从所述缸体内的成为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在所述活塞形成的所述通路,产生衰减力;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其与所述第一衰减力产生机构相独立地配置,设置于所述活塞杆;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阀座部件;副阀,其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盖部件,其覆盖所述第二衰减力产生机构的一端侧和所述阀座部件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盖部件的一端侧形成有将该盖部件的内外连通的连通路,配置有:施力部件,其以使一端面侧与所述盖部件的比所述连通路靠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谷崇将山田健太郎山下干郎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