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热体、加热体制备方法及加热不燃烧烟具,其包括碳纤维层,设置为筒状;内层管和外层管,均设置为筒状且设置为石英管或玻璃管,所述内层管和外层管同轴设置并且所述内层管位于所述外层管内侧,所述外层管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放置槽,所述碳纤维层位于所述放置槽内,并且所述内层管将放置槽槽口密封;电极与碳纤维层抵接并且一端伸出所述放置槽实现接电,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使碳纤维层在使用的时候,不会一直处于氧气环境下,从而减少了碳纤维层氧化烧断的情况,提高了碳纤维层的使用寿命的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体、加热体制备方法及加热不燃烧烟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加热不燃烧烟具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体、加热体制备方法及加热不燃烧烟具。
技术介绍
[0002]加热不燃烧电子烟被认为是烟草行业的革命性产品,具有无明火、无烟灰、无二手烟味、减害90%等特点,还具备90%传统香烟的口感。
[0003]现有加热不燃烧烟具采用中心加热式或空气加热式,对于中心加热不燃烧烟具而言,其主要结构是在陶瓷片或陶瓷针上设置发热线路,然后从烟具底部插入烟具内部进行加热,此种加热方式存在发热体容易断,只能更换烟具才能重新使用,且更换成本高等问题。对于空气加热不燃烧烟具而言,空气加热不燃烧烟具是几种加热方式中最为均匀的一种,因为热气流可以充斥在整个烟支内部进行加热,但是空气加热由于需要将底部的热传递到烟支,因此底部温度较高,传递热需要时间且有损失,因此第一口烟的烟雾较小。
[0004]为了提高热效率,会采用碳纤维作为发热体,碳纤维是一种纯黑体材料,其具有升温迅速,热滞后小,发热均匀,热辐射传递距离远,热交流速度快等特点,碳纤维在发热时不仅能够正常的热对流导热量,还具有红外辐射功能,可以将周围一定空间辐射红外波进行加热,因此碳纤维的发热效率和发热均匀性好于金属或者金属合金,碳纤维的电热转换效率高达98%以上,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温度,但是碳纤维不可焊接,并且在空气中加热会发生氧化,在400度空气中加热会发生明显失重,强度大幅降低,当氧化失重达到2~5%时,碳纤维机械性能下降40%~50%,直径减小,因此将碳纤维作为加热不燃烧烟具的发热体,其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体、加热体制备方法及加热不燃烧烟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碳纤维在氧气环境下使用寿命短,容易烧断的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加热体,包括:
[0007]碳纤维层,设置为筒状;
[0008]内层管和外层管,均设置为筒状且设置为石英管或玻璃管,所述内层管和外层管同轴设置并且所述内层管位于所述外层管内侧,所述外层管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放置槽,所述碳纤维层位于所述放置槽内,并且所述内层管将放置槽槽口密封;
[0009]电极,与碳纤维层抵接并且一端伸出所述放置槽实现接电。
[00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层的外表面和外层管贴合,所述碳纤维层的内表面与所述内层管贴合,并且所述碳纤维层与内层管和外层管之间不留空隙。
[00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层管背向内层管一侧上设置有反射层,适于对将碳纤维层通电状态下的热辐射往所述内层管方向反射。
[00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由铝或者银制成。
[00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管和外层管的厚度均设置为0.05mm
‑
0.2mm。
[00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层由单个或者多个碳纤维单向丝螺旋缠绕而成。
[00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由金属丝螺旋缠绕在碳纤维层外表面而成并和碳纤维层外侧壁抵触,所述电极上延伸出接电段,所述接电段伸出放置槽并且穿出外层管实现接电。
[00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设置为金属环,所述金属环设置在所述碳纤维层的外表面且和碳纤维层同轴设置,所述金属环内侧和所述碳纤维层外侧壁接触,所述电极上延伸出接电段,所述接电段伸出放置槽并且穿出外层管实现接电。
[00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管、碳纤维层和外层管一体成型。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加热体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制备第一熔融浆料;
[0020]将第一熔融浆料注入到第一模具内以制作内层管;
[0021]在所述内层管外侧壁上通过缠绕碳纤维单向丝,形成碳纤维层;
[0022]在所述碳纤维层外侧壁上放置电极和碳纤维层抵触;
[0023]制备第二熔融浆料;
[0024]将内层管、碳纤维层和电极整体置于第二模具内,并将第二熔融浆料注入第二模具以制备外层管,所述外层管包覆住碳纤维层。
[0025]在一实施例中,在制备第一熔融浆料时,将玻璃粉75
‑
95份,高导热粉5
‑
25份,并经过高温400
‑
900度高温熔融成第一熔融浆料;
[0026]或将石英粉75
‑
95份,高导热粉5
‑
25份,并经过高温400
‑
900度高温熔融成第一熔融浆料。
[0027]在一实施例中,在制备第二熔融浆料时,将玻璃粉40
‑
95份,隔热物质5
‑
60份,并经过高温400
‑
900度高温熔融成第二熔融浆料;
[0028]或将石英粉40
‑
95份,隔热物质5
‑
60份,并经过高温400
‑
900度高温熔融成第二熔融浆料。
[002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高导热粉设置为氮化铝或碳化硅。
[003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物质设置为空心玻璃微珠。
[003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加热不燃烧烟具,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加热体或者如上述加热体制备方法制备的加热体。
[003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3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加热体,通过设置内层管和外层管将碳纤维层进行密封,使碳纤维层不会和外部的氧气接触,使碳纤维层在使用的时候,不会一直处于氧气环境下,从而减少了碳纤维层氧化烧断的情况,提高了碳纤维层的使用寿命。
[0034]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加热体,碳纤维层与外层管和内层管均贴合,且碳纤维层与内层管和外层管之间不留空隙,使碳纤维层被内层管包围时,内部不会残留空气,进一步的减少了碳纤维层在使用时氧化,提高碳纤维层的使用寿命。
[0035]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加热体的制备方法,利用第一熔融浆料来形成内层管后,便将碳纤维层缠绕在内层管上,随内层管一同放入到第二模具内,将第二熔融浆料倒入到第二模具内,在碳纤维层的外表面以及顶面和底面形成外层管,将碳纤维层与内层管和外层管一体成型,使内层管和外层管和碳纤维层表面复合,从而无需创造真空环境,就能使碳纤维层
使用时避免和外部的氧气接触氧化,提高碳纤维层的使用寿命,同时碳纤维层能够透过内层管和外层管进行传递加热和辐射加热。
附图说明
[00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3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发热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8]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发热体的爆炸图;
[0039]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碳纤维层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发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碳纤维层,设置为筒状;内层管和外层管,均设置为筒状且设置为石英管或玻璃管,所述内层管和外层管同轴设置并且所述内层管位于所述外层管内侧,所述外层管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放置槽,所述碳纤维层位于所述放置槽内,并且所述内层管将放置槽槽口密封;电极,与碳纤维层抵接并且一端伸出所述放置槽实现接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层的外表面和外层管贴合,所述碳纤维层的内表面与所述内层管贴合,并且所述碳纤维层与内层管和外层管之间不留空隙。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管背向内层管一侧上设置有反射层,适于对将碳纤维层通电状态下的热辐射往所述内层管方向反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由铝或者银制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和外层管的厚度均设置为0.05mm
‑
0.2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层由单个或者多个碳纤维单向丝螺旋缠绕而成。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由金属丝螺旋缠绕在碳纤维层外表面而成并和碳纤维层外侧壁抵触,所述电极上延伸出接电段,所述接电段伸出放置槽并且穿出外层管实现接电。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设置为金属环,所述金属环设置在所述碳纤维层的外表面且和碳纤维层同轴设置,所述金属环内侧和所述碳纤维层外侧壁接触,所述电极上延伸出接电段,所述接电段伸出放置槽并且穿出外层管实现接电。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碳纤维层和外层管一体成型。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管上设置有温控件,适于对所述外层管的温度进行检测。11.一种加热体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太,周胜文,孔哲,林云燕,李雪,刘光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