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装配式柱柱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644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柱柱连接结构,包括:预制上柱、预制下柱、上对接柱段、下对接柱段和连接结构;预制上柱的下端与上对接柱段固定连接,预制下柱的上端与下对接柱段固定连接;连接结构,包括:两个第一槽钢和两个第二槽钢;两个第一槽钢相对设置且背面相对;两个第二槽钢相对设置且背面相对,两个第二槽钢间隔设置且位于两个第一槽钢之间;第二槽钢的两端和两个第一槽钢的背面接触;上对接柱段和下对接柱段均位于两个第一槽钢和两个第二槽钢围成的空间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在施工现场进行即时组装和拆卸,有效提升装配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效率。同时,提升了柱柱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了柱柱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了柱柱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装配式柱柱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装配式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柱柱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主要采用现场施工的方式。这样的施工方式不仅施工速度慢,施工周期长,而且施工现场混乱,建筑材料消耗较大,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较多。近年来,装配式建筑蓬勃发展,其中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被广泛应用。节点的连接性能往往决定了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预制构件的连接受到广大技术人员的关注。
[0003]我国的装配式节点多采用湿式连接,这样不仅施工周期长,施工效率低,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增加了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最重要的是违背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初衷。同时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给整体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而现有的干式连接也存在着连接结构复杂,施工效率较低,同时存在受力性能不好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制装配式柱柱连接结构。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预制装配式柱柱连接结构,包括:预制上柱、预制下柱、上对接柱段、下对接柱段和连接结构;
[0006]所述预制上柱的下端与所述上对接柱段固定连接,所述预制下柱的上端与所述下对接柱段固定连接;
[0007]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两个第一槽钢和两个第二槽钢;
[0008]所述两个第一槽钢相对设置且背面相对;
[0009]所述两个第二槽钢相对设置且背面相对,所述两个第二槽钢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两个第一槽钢之间;所述第二槽钢的两端和所述两个第一槽钢的背面接触;
[0010]所述上对接柱段和所述下对接柱段均位于所述两个第一槽钢和所述两个第二槽钢围成的空间中,所述上对接柱段和所述下对接柱段均与所述第一槽钢的腹板和所述第二槽钢的腹板可拆卸连接;
[0011]所述预制上柱的上纵筋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槽钢的上侧壁板和所述第二槽钢的上侧壁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预制下柱的下纵筋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槽钢的下侧壁板和所述第二槽钢的下侧壁板可拆卸连接。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钢的腹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连接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一下连接通孔;
[0013]所述第一上连接通孔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通孔关于所述第一槽钢的长轴轴对称设置;
[0014]所述第二槽钢的腹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上连接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二下连接通孔;
[0015]所述第二上连接通孔和所述第二下连接通孔关于所述第二槽钢的长轴轴对称设置;
[0016]所述第二上连接通孔和所述第二下连接通孔位于所述第一上连接通孔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通孔之间;
[0017]所述上对接柱段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通孔和第二上连接通孔可拆卸连接;
[0018]所述下对接柱段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通孔和第二下连接通孔可拆卸连接。
[001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对接柱段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贯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二上贯通孔;
[0020]所述第一上贯通孔的两端连通所述两个第一槽钢的对应的两个第一上连接通孔;
[0021]所述第二上贯通孔的两端连通所述两个第二槽钢的对应的两个第二上连接通孔;
[0022]所述下对接柱段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下贯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二下贯通孔;
[0023]所述第一下贯通孔的两端连通所述两个第二槽钢的对应的两个第二下连接通孔;
[0024]所述第二下贯通孔的两端连通所述两个第一槽钢的对应的两个第一下连接通孔;
[0025]一个所述第一上贯通孔和连通的两个第一上连接通孔通过一个螺杆连接;
[0026]一个所述第二上贯通孔和连通的两个第二上连接通孔通过一个螺杆连接;
[0027]一个所述第一下贯通孔和连通的两个第二下连接通孔通过一个螺杆连接;
[0028]一个所述第二下贯通孔和连通的两个第一下连接通孔通过一个螺杆连接。
[002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钢的上侧壁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固定通孔,所述第一槽钢的下侧壁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下固定通孔;
[0030]所述第二槽钢的上侧壁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上固定通孔,所述第二槽钢的下侧壁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下固定通孔;
[0031]所述第一上固定通孔和所述第二上固定通孔与所述预制上柱的对应的上纵筋的下端可拆卸连接;
[0032]所述第一下固定通孔和所述第二下固定通孔与所述预制下柱的对应的下纵筋的上端可拆卸连接。
[003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钢的槽内固定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劲肋,所述第二槽钢的槽内固定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劲肋;
[0034]所述第一加劲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槽钢的上侧壁和下侧壁焊接;
[0035]所述多个第一加劲肋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上连接通孔的一侧;
[0036]所述第二加劲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槽钢的上侧壁和下侧壁焊接;
[0037]所述多个第二加劲肋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上连接通孔的一侧。
[003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劲肋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加劲肋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
[003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上柱,包括:混凝土上基柱、上套筒、多个所述上纵筋和上螺旋箍筋;
[0040]所述混凝土上基柱的下端与所述上对接柱段固定连接;
[0041]所述上套筒,竖向穿设在所述混凝土上基柱和所述上对接柱段中;
[0042]所述多个上纵筋穿设在所述混凝土上基柱中,且沿所述混凝土上基柱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列;所述上纵筋的下端具有螺纹且位于所述混凝土上基柱的外部;
[0043]所述上螺旋箍筋围绕在所述多个上纵筋的外周围;
[0044]所述预制下柱,包括:混凝土下基柱、下套筒、多个所述下纵筋和下螺旋箍筋;
[0045]所述混凝土下基柱的上端与所述下对接柱段固定连接;
[0046]所述下套筒,竖向穿设在所述混凝土下基柱和所述下对接柱段中,与所述上套筒连通;
[0047]所述多个下纵筋穿设在所述混凝土下基柱中,且沿所述混凝土下基柱的周向方向依次排列;所述下纵筋的上端具有螺纹且位于所述混凝土下基柱的外部;
[0048]所述下螺旋箍筋围绕在所述多个下纵筋的外周围。
[004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50]本技术的连接结构结构简单,连接结构与预制上柱上的上对接柱段和预制下柱上的下对接柱段可拆卸连接,便于在施工现场进行即时组装和拆卸,装配过程简单便捷,提高了现场的拼装速度,有效提升装配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效率,能大幅度地减少工期。同时,预制上柱与预制下柱竖向承载力通过上对接柱段、下对接柱段进行直接接触传递,还通过与第一槽钢和第二槽钢的接触面和连接点传递竖向承载力,传力明确,提升了柱柱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
[0051]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装配式柱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上柱(10)、预制下柱(20)、上对接柱段(11)、下对接柱段(21)和连接结构;所述预制上柱(10)的下端与所述上对接柱段(11)固定连接,所述预制下柱(20)的上端与所述下对接柱段(2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两个第一槽钢(31)和两个第二槽钢(32);所述两个第一槽钢(31)相对设置且背面相对;所述两个第二槽钢(32)相对设置且背面相对,所述两个第二槽钢(32)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两个第一槽钢(31)之间;所述第二槽钢(32)的两端和所述两个第一槽钢(31)的背面接触;所述上对接柱段(11)和所述下对接柱段(21)均位于所述两个第一槽钢(31)和所述两个第二槽钢(32)围成的空间中,所述上对接柱段(11)和所述下对接柱段(21)均与所述第一槽钢(31)的腹板和所述第二槽钢(32)的腹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预制上柱(10)的上纵筋(1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槽钢(31)的上侧壁板和所述第二槽钢(32)的上侧壁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预制下柱(20)的下纵筋(2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槽钢(31)的下侧壁板和所述第二槽钢(32)的下侧壁板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装配式柱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钢(31)的腹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连接通孔(311)和至少一个第一下连接通孔(312);所述第一上连接通孔(311)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通孔(312)关于所述第一槽钢(31)的长轴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槽钢(32)的腹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上连接通孔(321)和至少一个第二下连接通孔(322);所述第二上连接通孔(321)和所述第二下连接通孔(322)关于所述第二槽钢(32)的长轴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二上连接通孔(321)和所述第二下连接通孔(322)位于所述第一上连接通孔(311)和所述第一下连接通孔(312)之间;所述上对接柱段(11)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通孔(311)和第二上连接通孔(321)可拆卸连接;所述下对接柱段(21)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通孔(312)和第二下连接通孔(322)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预制装配式柱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对接柱段(1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贯通孔(111)和至少一个第二上贯通孔(112);所述第一上贯通孔(111)的两端连通所述两个第一槽钢(31)的对应的两个第一上连接通孔(311);所述第二上贯通孔(112)的两端连通所述两个第二槽钢(32)的对应的两个第二上连接通孔(321);所述下对接柱段(2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下贯通孔(211)和至少一个第二下贯通孔(212);所述第一下贯通孔(211)的两端连通所述两个第二槽钢(32)的对应的两个第二下连接通孔(322);
所述第二下贯通孔(212)的两端连通所述两个第一槽钢(31)的对应的两个第一下连接通孔(312);一个所述第一上贯通孔(111)和连通的两个第一上连接通孔(311)通过一个螺杆(40)连接;一个所述第二上贯通孔(112)和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炜魏荣张皓贺诗琪童玲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