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13,14
‑
双一氧化氮供体
‑
β
‑
榄香烯衍生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化学和新药研发领域,具体涉及13,14
‑
双一氧化氮供体
‑
β
‑
榄香烯衍生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天然产物是天然药物自然进化和长期更新所保留的优势结构,可参与多种靶蛋白的作用并发挥特定的活性,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症、抗肿瘤、抗抑郁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天然产物已经成为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绝大多数抗癌和抗炎药物来自天然产品或其衍生物,如从莪术中提取的抗肿瘤药物榄香烯。
[0003]小分子化合物榄香烯是从莪术干燥块茎中提取分离的倍半萜类挥发油。截至目前,榄香烯已发现多种构型,其中β
‑
榄香烯是发挥抗肿瘤活性的主要成分。在我国,榄香烯其口服乳和注射液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批准,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晚期肿瘤治疗药物。但因其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而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对β
‑
榄香烯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引入一氧化氮(NO)供体等其他抗肿瘤药效团,一方面改善其理化性质,另一方面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0004]NO作为气体信使分子,在体内产生广泛的生物活性作用。研究发现,在巨噬细胞内,由细胞毒素刺激下产生的NO,能够有效阻断肿瘤细胞DNA的生成,起到抗肿瘤作用。但是,NO作为水溶性自由基气体小分子,因其在体内扩散、转移迅速,半衰期较短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13,14
‑
双一氧化氮供体
‑
β
‑
榄香烯衍生物,或其可药用盐,或溶剂化物,或其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13,14
‑
双一氧化氮供体
‑
β
‑
榄香烯衍生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其中:R1为含氮原子的直链或环状胺结构;R2、R3分别独立选自C1‑
10
链烷基、C3‑
12
环烷基、C6‑
12
芳基、5
‑
10元环杂芳基、C2‑
10
烯基、C2‑
10
炔基或C2‑
10
烷氧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13,14
‑
双一氧化氮供体
‑
β
‑
榄香烯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式(I)中:R1为C2‑5的含氮原子的直链胺结构或C3‑
10
的环状胺结构;R2、R3分别独立选自C2‑6的链烷基、C2‑6的烯基、C2‑6的炔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13,14
‑
双一氧化氮供体
‑
β
‑
榄香烯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式(I)中:R1选自选自选自表示R1与β
‑
榄香烯母核相连的位点,表示R1与羰基相连的位点;R2、R3分别独立选自
‑
CH2CH2‑
、
‑
CH=CH
‑
、
‑
C≡C
‑
、
‑
CH2CH2CH2‑
、
‑
CH2CH2CH2CH2‑
、
‑
CH2CH=CHCH2‑
、
‑
CH2C≡CCH2‑
、
‑
CH2CH2CH2CH2CH2‑
、
‑
CH2CH2CH2CH2CH2CH2‑
、
‑
CH2CH2CH=CHCH2CH2‑
、
‑
CH2CH2C≡CCH2CH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13,14
‑
双一氧化氮供体
‑
β
‑
榄香烯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式(I)中:R1为为表示R1与β
‑
榄香烯相连的位点,表示R1与羰基相连的位点;R2、R3分别独立选自R2、R3分别独立选自
‑
CH2CH2‑
、
‑
CH=CH
‑
、
‑
C≡C
‑
、
‑
CH2CH2CH2‑
、
‑
CH2CH2CH2C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恬,白仁仁,叶向阳,朱俊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