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接地电阻测试电压耦合加载系统,包括耦合加载电路和防雷保护单元;所述耦合加载电路包括耦合线圈L1、耦合线圈L2、电阻R7、电容C2;所述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为耦合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耦合线圈L1的异名端接地,耦合线圈L2的同名端通过电阻R7和电容C2并联后连接于耦合线圈L2的异名端;所述防雷保护单元包括检测触发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和继电器;所述检测触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检测触发电路向继电器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输出触发信号控制继电器驱动电路工作使继电器励磁线圈J1供电回路导通,继电器的常开开关K1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两端,所述耦合线圈L1和耦合线圈通过电磁耦合形成变压器结构。结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地电阻测试电压耦合加载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力测试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接地电阻测试电压耦合加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力系统中,需要对应于架空输电线路中的架空地线进行接地电阻测试,从而判断架空地线的接地状态,为后续接地维检提供数据依据。
[0003]在对接地电阻测试时,一般都是通过向架空地线发出测试电压,然后采集架空地线对地电压和流过架空地线的电流并通过欧姆定律计算接地电阻,在施加测试电压时,一般都是通过耦合加载,现有技术中,对于耦合加载中的初级耦合线圈的保护一般是在初级耦合线圈的两端设置一个TVS二极管,当雷电流发生后,由次级耦合线圈向初级耦合线圈反向输出高电压,即对雷电流的感应电压,该感应电压通过击穿TVS二极管来实现保护,但是:雷电流产生的一瞬间能够实现保护,但是却忽略了线圈的感性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的作用,因为当雷电流产生后,虽然TVS二极管在一瞬间导通,由线圈自身来消耗雷电流冲击,但是,由于线圈的自感作用下,其端电压是逐渐减小的,当减小到TVS二极管的截止电压时,相对于重新对耦合线圈和TVS之间的短路回路进行了开路,则线圈自身的感应电动势则会又施加到前端的电路上,从而对前端电路产生冲击。
[0004]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接地电阻测试电压耦合加载系统,当雷电流发生后,能够使得初级耦合线圈的回路立即进入短路状态,从而使得初级耦合线圈中的感应电压逐渐降低直至感应电压完全消失,而且初级耦合线圈的短路状态能够在感应电压消失后重新恢复至开路状态,从而方便使用,防雷效果好。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接地电阻测试电压耦合加载系统,包括耦合加载电路和防雷保护单元;
[0007]所述耦合加载电路包括耦合线圈L1、耦合线圈L2、电阻R7、电容C2;
[0008]所述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为耦合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耦合线圈L1的异名端接地,耦合线圈L2的同名端通过电阻R7和电容C2并联后连接于耦合线圈L2的异名端;
[0009]所述防雷保护单元包括检测触发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和继电器;
[0010]所述检测触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检测触发电路向继电器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输出触发信号控制继电器驱动电路工作使继电器励磁线圈J1供电回路导通,继电器的常开开关K1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两端,所述耦合线圈L1和耦合线圈通过电磁耦合形成变压器结构。
[0011]进一步,所述检测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8、电阻R9、稳压管ZD1、电容C1以及光耦G1;
[0012]电阻R6的一端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8和电容C1
并联后接地,电阻R6和电阻R8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稳压管ZD1的负极,稳压管ZD1的正极通过电阻R5连接于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光耦G1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连接于电源VDD,光耦G1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9接地,光耦G1的发射极作为检测触发电路的触发信号输出端。
[0013]进一步,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可控硅Q1和电阻R3;
[0014]可控硅Q1的负极接地,可控硅Q1的正极连接于继电器的励磁线圈J1的一端,继电器的励磁线圈J1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1连接于电源VDD,可控硅Q1的控制器连接于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为继电器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
[0015]进一步,还包括控制器以及用于控制可控硅Q1关断的关断控制电路;
[0016]所述关断控制电路包括光耦G2、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2以及三极管T1;
[0017]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控制器的检测输入端,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于光耦G2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光耦G2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光耦G2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于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光耦G2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三极管T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连接于电源VDD,三极管T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于二极管D1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于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当雷电流发生后,能够使得初级耦合线圈的回路立即进入短路状态,从而使得初级耦合线圈中的感应电压逐渐降低直至感应电压完全消失,而且初级耦合线圈的短路状态能够在感应电压消失后重新恢复至开路状态,从而方便使用,防雷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进一步对本专利技术做出详细说明: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接地电阻测试电压耦合加载系统,包括耦合加载电路和防雷保护单元;
[0023]所述耦合加载电路包括耦合线圈L1、耦合线圈L2、电阻R7、电容C2;
[0024]所述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为耦合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耦合线圈L1的异名端接地,耦合线圈L2的同名端通过电阻R7和电容C2并联后连接于耦合线圈L2的异名端;
[0025]所述防雷保护单元包括检测触发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和继电器;
[0026]所述检测触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检测触发电路向继电器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输出触发信号控制继电器驱动电路工作使继电器励磁线圈J1供电回路导通,继电器的常开开关K1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两端,所述耦合线圈L1和耦合线圈通过电磁耦合形成变压器结构,其中,耦合线圈L1为初级耦合线圈,耦合线圈L2为次级耦合线圈并外套于架空地线上;通过上述结构,当雷电流发生后,能够使得初级耦合线圈的回路立即进入短路状态,从而使得初级耦合线圈中的感应电压逐渐降低直至感应电压完全消失,而且初级耦合线圈的短路状态能够在感应电压消失后重新恢复至开路状态,从而方便使
用,防雷效果好。其中,L1和L2的匝比为1:1,为了对J1进行保护,还设置有续流二极管D3。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8、电阻R9、稳压管ZD1、电容C1以及光耦G1;
[0028]电阻R6的一端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8和电容C1并联后接地,电阻R6和电阻R8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稳压管ZD1的负极,稳压管ZD1的正极通过电阻R5连接于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光耦G1的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连接于电源VDD,光耦G1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阻R9接地,光耦G1的发射极作为检测触发电路的触发信号输出端。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1、可控硅Q1和电阻R3;
[0030]可控硅Q1的负极接地,可控硅Q1的正极连接于继电器的励磁线圈J1的一端,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地电阻测试电压耦合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耦合加载电路和防雷保护单元;所述耦合加载电路包括耦合线圈L1、耦合线圈L2、电阻R7、电容C2;所述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为耦合加载电路的输入端,耦合线圈L1的异名端接地,耦合线圈L2的同名端通过电阻R7和电容C2并联后连接于耦合线圈L2的异名端;所述防雷保护单元包括检测触发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和继电器;所述检测触发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检测触发电路向继电器驱动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输出触发信号控制继电器驱动电路工作使继电器励磁线圈J1供电回路导通,继电器的常开开关K1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两端,所述耦合线圈L1和耦合线圈通过电磁耦合形成变压器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接地电阻测试电压耦合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8、电阻R9、稳压管ZD1、电容C1以及光耦G1;电阻R6的一端连接于耦合线圈L1的同名端,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8和电容C1并联后接地,电阻R6和电阻R8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稳压管ZD1的负极,稳压管ZD1的正极通过电阻R5连接于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光耦G1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光耦G1的光敏三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宸成,徐溦,董其宇,毛长斌,乐娇伶,居兴,陈浩轩,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北碚供电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