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集约海洋虾类育幼增殖礁及其排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152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集约海洋虾类育幼增殖礁及其排布,包括多个鱼礁主体,鱼礁主体是由混凝土制成的长方体结构,鱼礁主体的中央开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纳槽,鱼礁主体的高度在0.8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集约海洋虾类育幼增殖礁及其排布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人工鱼礁、海洋牧场
,具体是一种高效集约海洋虾类育幼增殖礁及其排布。

技术介绍

[0002]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针对海洋虾类的育幼和增殖礁数量较少,并且现有的虾类养殖育幼礁的培养产能不够,虾苗容易受到海洋中敌害的侵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效集约海洋虾类育幼增殖礁及其排布,以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集约海洋虾类育幼增殖礁及其排布,包括多个鱼礁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主体是由混凝土制成的长方体结构,所述鱼礁主体的中央开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纳槽,所述鱼礁主体的高度在0.81m之间,所述鱼礁主体的长度在0.4m

0.6m之间,所述鱼礁主体的宽度在0.6m

0.8m之间;
[0005]多个所述鱼礁主体排布构成第一鱼礁群,所述第一鱼礁群呈目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鱼礁群的宽度在16

20m之间,所述第一鱼礁群的长度在45

50m之间,所述第一鱼礁群的中央设有三个用于投放石块的养殖区;多个所述鱼礁主体还排布构成第二鱼礁群,所述第二鱼礁群包括九个排布呈九宫格结构的鱼礁主体,所述第二鱼礁群设置在所述第一鱼礁群的外侧。
[0006]本技术的鱼礁主体作为小型鱼礁,同时存在大量中空空间,很适合作为虾类如葛氏长臂虾、鹰爪虾的栖息庇护场所。本技术以大石块散抛作为海洋虾类栖息庇护场所,然后周边用九宫格型鱼礁环绕,这种模式优点是可以利用波浪驱动形成内生小循环流,循环流有利于海水交换,改善生存环境,提高附近溶解氧含量,同时适当碎石也有利于虾类寻找庇护场所,躲避鱼类敌害。而围绕一圈的格子型鱼礁,因为单个鱼礁最大可承载虾类资源量比普通鱼礁要高,所以相当于在公园周边营建多圈高层建筑,能最大限度提升幼虾栖息量,实现集约化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利用了水体立体空间增殖了海洋虾类种群。
[0007]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鱼礁设有四个,四个第二鱼礁相对排布在所述第一鱼礁的左右两侧。
[0008]在第一鱼礁群附近不同方位营建不同规模的九宫格鱼礁群,方便中间地带生长较快的虾类个体,迁移到附近更加适宜生长的区域,从而从整体提升虾类种群增殖潜力。
[0009]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鱼礁群设有四个,四个第二鱼礁相对排布在所述第一鱼礁的前后两侧。
[0010]在第一鱼礁群附近不同方位营建不同规模的九宫格鱼礁群,方便中间地带生长较快的虾类个体,迁移到附近更加适宜生长的区域,从而从整体提升虾类种群增殖潜力。
[0011]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鱼礁群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鱼礁群相邻排布在所述第一鱼
礁群的前侧。
[0012]增加两个第二鱼礁群可以节约鱼礁主体所需的数量,也能更快的根据虾类生长情况进行迁移,并且左右两侧往往容易受到海浪的侵袭,所以将两个鱼礁设置在前侧能够躲避海浪,有利于虾类的生长。
[0013]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鱼礁群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鱼礁群相邻排布在所述第一鱼礁群的后侧。
[0014]因为左右两侧往往容易受到海浪的侵袭,所以将两个鱼礁设置在后侧能够躲避海浪,有利于虾类的生长。
[0015]进一步优选,所述容纳槽的内壁边缘呈圆弧形,且所述容纳槽的内壁设有自容纳槽底部向容纳槽开口处延伸的条状沟槽。
[0016]可以为虾类生物提供更好的附着点,也有利于藻类生物的繁殖。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鱼礁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鱼礁群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0019]图3是鱼礁群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0020]图4是鱼礁群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0021]图5是鱼礁群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0022]图中:1、鱼礁主体;2、容纳槽;3、第一鱼礁群;4、第二鱼礁群;5、养殖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4]参照图1,一种高效集约海洋虾类育幼增殖礁及其排布,包括多个鱼礁主体1,鱼礁主体是由混凝土制成的长方体结构,鱼礁主体的中央开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纳槽2,鱼礁主体的高度在0.8

1m之间,鱼礁主体的长度在0.4m

0.6m之间,鱼礁主体的宽度在0.6m

0.8m之间;多个鱼礁主体排布构成第一鱼礁群3,第一鱼礁群呈目字形结构,第一鱼礁群的宽度在16

20m之间,第一鱼礁群的长度在45

50m之间,第一鱼礁群的中央设有三个用于投放石块的养殖区5;多个鱼礁主体还排布构成第二鱼礁群4,第二鱼礁群包括九个排布呈九宫格结构的鱼礁主体,第二鱼礁群设置在第一鱼礁群的外侧。
[0025]本技术的鱼礁主体作为小型鱼礁,同时存在大量中空空间,很适合作为虾类如葛氏长臂虾、鹰爪虾的栖息庇护场所。本技术以大石块散抛作为海洋虾类栖息庇护场所,然后周边用九宫格型鱼礁环绕,这种模式优点是可以利用波浪驱动形成内生小循环流,循环流有利于海水交换,改善生存环境,提高附近溶解氧含量,同时适当碎石也有利于虾类寻找庇护场所,躲避鱼类敌害。而围绕一圈的格子型鱼礁,因为单个鱼礁最大可承载虾类资源量比普通鱼礁要高,所以相当于在公园周边营建多圈高层建筑,能最大限度提升幼虾栖息量,实现集约化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利用了水体立体空间增殖了海洋虾类种群。
[0026]实施例1,参见图2,第二鱼礁设有四个,四个第二鱼礁相对排布在第一鱼礁的左右两侧。在第一鱼礁群附近不同方位营建不同规模的九宫格鱼礁群,方便中间地带生长较快的虾类个体,迁移到附近更加适宜生长的区域,从而从整体提升虾类种群增殖潜力。
[0027]实施例2,参见图3,第二鱼礁群设有四个,四个第二鱼礁相对排布在第一鱼礁的前后两侧。在第一鱼礁群附近不同方位营建不同规模的九宫格鱼礁群,方便中间地带生长较快的虾类个体,迁移到附近更加适宜生长的区域,从而从整体提升虾类种群增殖潜力。
[0028]实施例3,参见图4,第二鱼礁群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鱼礁群相邻排布在第一鱼礁群的前侧。增加两个第二鱼礁群可以节约鱼礁主体所需的数量,也能更快的根据虾类生长情况进行迁移,并且左右两侧往往容易受到海浪的侵袭,所以将两个鱼礁设置在前侧能够躲避海浪,有利于虾类的生长。
[0029]实施例4,参见图5,第二鱼礁群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鱼礁群相邻排布在第一鱼礁群的后侧。因为左右两侧往往容易受到海浪的侵袭,所以将两个鱼礁设置在后侧能够躲避海浪,有利于虾类的生长。
[0030]进一步优选,容纳槽的内壁边缘呈圆弧形,且容纳槽的内壁设有自容纳槽底部向容纳槽开口处延伸的条状沟槽。可以为虾类生物提供更好的附着点,也有利于藻类生物的繁殖。
[0031]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集约海洋虾类育幼增殖礁及其排布,包括多个鱼礁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主体是由混凝土制成的长方体结构,所述鱼礁主体的中央开设有开口向上的容纳槽,所述鱼礁主体的高度在0.8m

1m之间,所述鱼礁主体的长度在0.4m

0.6m之间,所述鱼礁主体的宽度在0.6m

0.8m之间;多个所述鱼礁主体排布构成第一鱼礁群,所述第一鱼礁群呈目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鱼礁群的宽度在16m

20m之间,所述第一鱼礁群的长度在45m

50m之间,所述第一鱼礁群的中央设有三个用于投放石块的养殖区;多个所述鱼礁主体还排布构成第二鱼礁群,所述第二鱼礁群包括九个排布呈九宫格结构的鱼礁主体,所述第二鱼礁群设置在所述第一鱼礁群的外侧。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敏胡芬李惠玉金艳高小迪宋小晶张寒野凌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