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090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制冷设备,包括:具有储物间室的箱体、设置在箱体上以打开或关闭储物间室开口的门体、制冷机组和设置在储物间室内的均温模块;箱体包括形成储物间室的内胆;制冷机组包括缠绕在内胆外的蒸发管;均温模块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上并与储物间室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和驱动冷量从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的风机组件;均温模块还具有设置在风道内的隔热组件,隔热组件贴合在壳体上以用于隔绝风道内流动的冷量与壳体外的热交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制冷设备它能够使冷量集中的从出风口释放,提高了均温模块的均温效果,使储物间室内冷量充足区域的冷量能够高效的传输到冷量不充足区域。高效的传输到冷量不充足区域。高效的传输到冷量不充足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是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卧式冷柜是一种保持恒定低温的制冷设备,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用于低温保藏物品的电器,卧式冷柜因其储物量大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家用领域。
[0003]目前,依据卧式冷柜的制冷一般采用直冷方式,其中,采用直冷方式供冷的卧式冷柜的箱体一般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上的内胆,在内胆外环绕蒸发器,冷量通过自然辐射的方式传导至内胆的储物间室内。
[0004]上述的供冷方式容易造成储物间室内冷量的不均,尤其对于一些容积较大的储物间室其开口也必然相对较大,造成了储物间室内部温差相差较大。具体表现为储物间室内靠近储物间室内壁的位置冷量相对充足,储物间室内靠近储物间室底部的位置冷量相对充足;而储物间室内靠近顶部以及储物间室内相对远离储物间室内壁的位置冷量相对不足,造成这些区域无法满足制冷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使冷量集中的从出风口释放,提高了均温模块的均温效果,使储物间室内冷量充足区域的冷量能够高效的传输到冷量不充足区域。
[0006]本技术提供的制冷设备,包括:具有储物间室的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上以打开或关闭储物间室开口的门体、制冷机组和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内的均温模块;所述箱体包括形成所述储物间室的内胆;所述制冷机组包括缠绕在所述内胆外的蒸发管;
[0007]所述均温模块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储物间室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和驱动冷量从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流动的风机组件;
[0008]所述均温模块还具有设置在所述风道内的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贴合在所述壳体上以用于隔绝风道内流动的冷量与壳体外的热交换。
[0009]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沿所述储物间室开口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靠近储物间室开口的位置,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靠近储物间室底部的位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蜗壳和设置在所述蜗壳内的涡轮风机,所述涡轮风机具有轴向进风侧和径向出风侧,所述蜗壳具有与所述轴向进风侧位置相对的轴向进风口和与所述径向出风侧位置相对的径向出风口;
[0011]所述风道包括形成在所述径向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出风风道,所述隔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配合的盖板,所述风机组件及所述风道均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盖板之间;
[0013]所述隔热组件包括贴合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隔热件和贴合在所述盖板上的第二隔热件;所述第一隔热件和所述第二隔热件相对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的两侧。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热件为粘贴在所述底座上的聚乙烯保温材料。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隔热件延伸设置在所述蜗壳与所述底座之间。
[0016]进一步的,所述均温模块还具有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具有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盖板之间的导风本体和设置在所述导风本体上的连通孔;
[0017]所述导风本体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成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出风腔和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进风腔;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出风腔与所述进风腔;所述出风风道位于出风腔内;所述第二隔热件设置在所述导风本体上并压紧贴合在所述盖板上。
[0018]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本体具有设置在所述连通孔相对两侧的第一上导引部、第二上导引部和连接第一上导引部与第二上导引部的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二隔热件一体成型在所述中间连接部上。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隔热件及所述导风本体均为泡沫件。
[0020]进一步的,所述制冷设备为卧式冷柜,所述储物间室朝上开口设置,所述壳体支撑在所述储物间室的相对两内壁上并将所述储物间室分成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所述出风口具有朝第一间室开口设置的第一出风口和朝第二间室开口设置的第二出风口。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通过均温模块的设置能够使储物间室内冷量充足区域的冷量向不充足区域传输,并且在均温模块的风道内设置隔热组件能够有效的避免风道内传递的冷量在传输过程中与壳体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避免壳体外空气对风道内传输的冷量进行加热回温,使冷量集中的从出风口释放,提高了均温模块的均温效果,使储物间室内冷量充足区域的冷量能够高效的传输到冷量不充足区域。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的俯视图;
[0024]图3是图2中CC方向的剖视图;
[0025]图4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0026]图5是图2中BB方向的剖视图;
[002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中均温模块与回风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8]图7是图6的左视图;
[0029]图8是图7中DD方向的剖视图;
[003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中均温模块的主视图;
[0031]图10是图9中EE方向的剖视图;
[0032]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中均温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中均温模块的左视图;
[0034]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中均温模块的第一分解图;
[0035]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中均温模块的第二分解图;
[0036]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中回风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37]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中回风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38]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制冷设备中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说明:1

箱体,10

储物间室,100

间隙部,101

第一间室,102

第二间室,11

内胆,12

外壳,2

蒸发管,
[0040]3‑
均温模块,31

壳体,310

定位槽,3101

第一开口,3102

第二开口,311

第一侧板,312

第二侧板,313

卡接孔,314

底座,315

盖板,316

内凹加强结构,
[0041]33

进风口,34

出风口,341

第一出风口,342

第二出风口,
[0042]35

风道,3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储物间室的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上以打开或关闭储物间室开口的门体、制冷机组和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内的均温模块;所述箱体包括形成所述储物间室的内胆;所述制冷机组包括缠绕在所述内胆外的蒸发管;所述均温模块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储物间室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和驱动冷量从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流动的风机组件;所述均温模块还具有设置在所述风道内的隔热组件,所述隔热组件贴合在所述壳体上以用于隔绝风道内流动的冷量与壳体外的热交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沿所述储物间室开口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靠近储物间室开口的位置,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靠近储物间室底部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蜗壳和设置在所述蜗壳内的涡轮风机,所述涡轮风机具有轴向进风侧和径向出风侧,所述蜗壳具有与所述轴向进风侧位置相对的轴向进风口和与所述径向出风侧位置相对的径向出风口;所述风道包括形成在所述径向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出风风道,所述隔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配合的盖板,所述风机组件及所述风道均设置在所述底座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隔热组件包括贴合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隔热件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忠敏徐秋影成俊亮张绍红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特种电冰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