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MT副箱换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58938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AMT副箱换挡系统,包括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将副箱缸体的内腔分隔为低挡压力腔、高挡压力腔和空挡压力腔;换挡拨叉轴一端与第一活塞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低挡压力腔延伸至副箱缸体外;第二活塞靠近所述高挡压力腔的一侧设有伸入所述高挡压力腔的导向杆,用于实现所述第二活塞的运动导向、以及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间的推力传递;第二活塞朝向所述空挡压力腔的受力面大于所述第一活塞朝向所述低挡压力腔的受力面;利用高压流体调节所述低挡压力腔、所述高挡压力腔和所述空挡压力腔的腔内压力,实现低挡、高挡和空挡间的换挡操作,具有换挡效率高、活塞导向稳定的优点。活塞导向稳定的优点。活塞导向稳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AMT副箱换挡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AMT副箱换挡系统,属于车辆工程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工程领域中,AMT副箱是重要的配件,其通常使流体缸作为换挡系统,通过控制换挡拨叉轴组合不同的齿轮组实现挡位的切换。而车辆在使用后取力器时需要AMT副箱处于空挡位置;传统手动变速箱三位置气缸结构通过在两挡气缸基础上增加中间位置气缸和活塞实现空挡,其换挡效率低、活塞导向作用不稳定致使密封结构磨损、挡位自锁技术复杂度高、且结构比较复杂导致不利于布置位移传感器。
[0003]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换挡效率高、活塞导向稳定的AMT副箱换挡系统。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AMT副箱换挡系统,包括副箱缸体、换挡拨叉轴、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和高压流体控制系统,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设于所述副箱缸体内并与所述副箱缸体的内腔滑动密封连接;所述副箱缸体的内腔包括有低挡压力腔、高挡压力腔和空挡压力腔;所述第一活塞设置于所述低挡压力腔与所述高挡压力腔之间;所述换挡拨叉轴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低挡压力腔延伸至所述副箱缸体外。
[0006]所述第二活塞设置于所述空挡压力腔中;所述第二活塞靠近所述高挡压力腔的一侧设有伸入所述高挡压力腔的导向杆,用于实现所述第二活塞的运动导向、以及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间的推力传递;所述第二活塞朝向所述空挡压力腔的受力面大于所述第一活塞朝向所述低挡压力腔的受力面;所述高压流体控制系统利用高压流体调节所述低挡压力腔、所述高挡压力腔和所述空挡压力腔的腔内压力,以改变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在所述副箱缸体的内腔中的位置,从而驱动所述换挡拨叉轴执行低挡、高挡和空挡间的换挡操作。
[0007]进一步的,所述换挡拨叉轴与所述第一活塞为一体结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上开设有供所述导向杆插入的导向槽,提高所述第二活塞推动所述第一活塞的导向稳定性。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套设于所述换挡拨叉轴上,所述换挡拨叉轴上螺接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活塞的固定螺母。
[0010]进一步的,所述高挡压力腔和空挡压力腔之间设有环形凸台,所述导向杆与所述环形凸台滑动密封连接,当所述第二活塞朝所述第一活塞运动时,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环
形凸台的内圈推动所述第一活塞。
[0011]进一步的,所述副箱缸体上开设有与所述低挡压力腔连通的低挡通孔、与所述空挡压力腔连通的空挡通孔、以及呼吸孔;所述高挡压力腔通过贯通所述第二活塞的活塞孔与所述空挡压力腔连通;所述低挡通孔和所述空挡通孔作为所述高压流体控制系统调节低挡压力腔、所述空挡压力腔的接口,所述活塞孔作为所述高压流体控制系统间接控制所述高挡压力腔的接口;所述呼吸孔的作用包括连通所述副箱缸体内封闭死角与外界,以防止所述第一活塞卡死。
[0012]所述高压流体控制系统包括压力源、与所述低挡通孔连接的第一阀组和与所述空挡通孔连接的第二阀组,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二阀组分别包括有各自的流体注入阀和流体排出阀,两阀组的所述流体注入阀分别与所述压力源连接。
[0013]所述高压流体控制系统通过组合开启所述第一阀组与所述第二阀组,对所述低挡压力腔、所述空挡压力腔和高挡压力腔内流体的注入、排出和交换,改变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位置组合出至少三种位置状态,实现高挡、空挡和低挡的挡位切换。
[0014]进一步的,所述副箱缸体上开设有与所述低挡压力腔连通的低挡通孔、与所述空挡压力腔连通的空挡通孔、与所述高挡压力腔连通的高挡通孔、呼吸孔;所述低挡通孔、所述空挡通孔和所述高挡通孔作为所述高压流体控制系统调节低挡压力腔、所述空挡压力腔和所述高挡压力腔的接口。
[0015]所述高压流体控制系统包括压力源、与所述低挡通孔连接的第一阀组、与所述空挡通孔连接的第二阀组以及与所述高挡通孔连接的第三阀组,所述第一阀组、所述第二阀组以及所述第三阀组分别包括有各自的流体注入阀和流体排出阀;各所述流体注入阀分别与所述压力源连接。
[0016]所述高压流体控制系统通过组合开启所述第一阀组、所述第二阀组与所述第三阀组,对所述低挡压力腔、所述空挡压力腔和高挡压力腔内流体的注入、排出和交换,改变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位置组合出至少三种位置状态,实现高挡、空挡和低挡的挡位切换。
[0017]进一步的,所述流体注入阀和所述流体排出阀均为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当换挡操作完毕后所述流体注入阀和所述流体排出阀断电关闭,所述低挡压力腔、所述空挡压力腔和高挡压力腔内保持压力稳定,进而起到挡位自锁功能。
[0018]进一步的,所述副箱缸体上设有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活塞上设有与所述位移传感器相匹配的位移传感器磁环,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位移传感器磁环相配合以检测所述第一活塞在所述副箱缸体内的位置。
[0019]进一步的,所述副箱缸体内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一活塞限位的低挡限位台阶和用于对所述第二活塞限位的空挡限位台阶;换挡时,所述低挡限位台阶和所述空挡限位台阶可制止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的运动并固定位置,实现挡位的固定。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AMT副箱换挡系统,通过第一活塞朝向低挡压力腔的受力面小于第二活塞朝向空挡压力腔的受力面的设置形成压力差,提高了换挡效率;通过在第二活塞设置传递推力的导向杆,改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导向效果和换挡效率。
[0021]高压流体控制系统可以采用流体注入阀和流体排出阀相配合的方式实现压力腔中高压流体的注入、排出以及压力保持,阀组通过高压流体调节三个压力腔,改变调节第一
活塞和第二活塞的位置,实现包括空挡的三挡位切换;在第二活塞上设置贯通高挡压力腔和空挡压力腔的活塞孔,使高挡压力腔通过活塞孔、空挡通孔与高压流体控制系统连通,降低了技术复杂度。
[0022]流体注入阀和流体排出阀均采用二位二通常闭电磁阀,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挡位自锁功能。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AMT副箱换挡系统处于空挡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AMT副箱换挡系统处于低挡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提供的AMT副箱换挡系统处于高挡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AMT副箱换挡系统处于空挡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

低挡缸;1.1

低挡通孔;1.2

高挡通孔2

换挡拨叉轴;2.1

低挡活塞;2.2

高挡活塞;3

拨叉轴O型圈;4

低挡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MT副箱换挡系统,包括副箱缸体、换挡拨叉轴、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和高压流体控制系统,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设于所述副箱缸体内并与所述副箱缸体的内腔滑动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箱缸体的内腔包括有低挡压力腔、高挡压力腔和空挡压力腔;所述第一活塞设置于所述低挡压力腔与所述高挡压力腔之间;所述换挡拨叉轴一端与所述第一活塞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低挡压力腔延伸至所述副箱缸体外;所述第二活塞设置于所述空挡压力腔中;所述第二活塞靠近所述高挡压力腔的一侧设有伸入所述高挡压力腔的导向杆,用于实现所述第二活塞的运动导向、以及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间的推力传递;所述第二活塞朝向所述空挡压力腔的受力面大于所述第一活塞朝向所述低挡压力腔的受力面;所述高压流体控制系统利用高压流体调节所述低挡压力腔、所述高挡压力腔和所述空挡压力腔的腔内压力,以改变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在所述副箱缸体的内腔中的位置,从而驱动所述换挡拨叉轴执行低挡、高挡和空挡间的换挡操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MT副箱换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拨叉轴与所述第一活塞为一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MT副箱换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上开设有供所述导向杆插入的导向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MT副箱换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套设于所述换挡拨叉轴上,所述换挡拨叉轴上螺接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活塞的固定螺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AMT副箱换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挡压力腔和空挡压力腔之间设有环形凸台,所述导向杆与所述环形凸台滑动密封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琼胡小冬朱涛张泷吉刘宇辉王积明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