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8358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控减震器,其具有阻尼力控制,并且包括至少部分地填充有阻尼介质的减震器外壳管,布置在减震器外壳管上并且流体连接至减震器外壳管的用于阻尼力控制的阻尼阀,内管,内管通过底部阀元件引入到减震器管外壳中,和活塞杆,活塞杆能够在内管中纵向运动并且具有工作活塞。且具有工作活塞。且具有工作活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可控减震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控减震器,其具有阻尼力控制系统,可控减震器包括至少部分地填充有阻尼介质的减震器外壳管以及布置在减震器外壳管上并且流体连接至减震器外壳管的用于阻尼力控制的阻尼阀;具有内管,内管通过底部阀元件插入到管状减震器外壳中;并且具有活塞杆,活塞杆能够在内管中纵向运动并且具有工作活塞,
[0002]其中,底部阀元件将管状减震器外壳分成低压工作室和被工作活塞作用的高压工作室,并且阻尼阀元件的入口开口流体连接至高压工作室且阻尼阀元件的出口开口流体连接至低压区域。

技术介绍

[0003]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器,在该减震器中,设置了与工作活塞液压并联布置的两个控制阀,在活塞杆的缩回运动期间,阻尼介质在压缩阶段流动通过其中一个控制阀,并且在活塞杆的伸展运动期间,在回弹阶段流动通过其中另一个控制阀。为此,EP 1 538 399 A1提供了一种控制阀,每个控制阀都容纳在单独的外壳中。DE 10 2008 015 412 A1描述了一种解决方案,其中两个控制阀容纳在共同的外壳中并且在压缩阶段或回弹阶段,被合适的流入流过。这些减震器构造为2

管配置,具有内管和围绕内管的管状减震器外壳。此外,已知根据“单向流”原理操作并且构造成3

管配置的减震器。在这种情况下,仅提供一个控制阀,由于单向流原理,因此与压缩阶段和回弹阶段无关,流动始终是单向的。因而,虽然为了简化起见,期望在2

管配置的减震器的情况下,仅设置一个控制阀,但是在基于单向流原理的减震器的情况下,期望在2

管配置中实现仅设置一个控制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由此出发,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器,如上所述,该减震器利用了两个实施例。
[0005]该目的通过一种可控减震器来实现,其具有阻尼力控制系统,该可控减震器包括:减震器外壳管和用于阻尼力控制的阻尼阀元件,管状减震器外壳至少部分地填充有阻尼介质,阻尼阀元件布置在减震器外壳管上并且流体连接至减震器外壳管,内管,其通过底部阀元件插入到管状减震器外壳中,活塞杆,其能够在内管中纵向运动并且具有工作活塞,其中,根据本专利技术,就位于管状减震器外壳中的分离活塞将低压工作室中的阻尼介质与保持在管状减震器外壳中的气体体积分离,并且底部阀元件将管状减震器外壳分为低压工作室和被工作活塞作用的高压工作室,并且阻尼阀元件的入口开口流体连接至高压工作室,并且阻尼阀元件的出口开口流体连接至低压工作室,使得阻尼阀元件与工作活塞并联。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配置的减震器根据单向流原理起作用并且设计为2

管配置。另外,仅提供一个阻尼阀元件或控制阀。因此,总体上保证了径向细长的构造。通过布置气体体积并将该气体体积与低压区域分离,可以省去第三缸管。
[0007]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例设置为,气体体积布置在阻尼阀元件内部或阻尼管的外圆周
上。
[0008]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例设想的是,内管通过底部阀元件插入管状减震器外壳中,使得底部阀元件插入管状减震器外壳中的内圆周上并与内管形成液压密封。有利的是,内管和底部阀元件形成安装单元并且可以在轴向方向上一起插入到管状减震器外壳中。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例设想的是,阻尼阀元件可以在最小阻尼特性和最大阻尼特性之间连续地调节。由此,可以设定不同的阻尼特性。
[0010]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例设想的是,阻尼阀具有至少一个可控阀单元,阻尼特性能够借助于可控阀单元进行切换。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加可以设定的阻尼特性的数量。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特定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为,阀单元包括用于切换阻尼特性的手动可调阀、电动可调阀或电磁可调阀。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例设想的是,具有限定的流动横截面的第二阀单元连接到第一阀单元的沿阻尼介质的流动方向的上游或下游。此外,有益的是,提供与第一阀单元和/或第二阀单元并联或串联连接的另外的被动阀单元。
附图说明
[0013]下面,参照附图来解释本专利技术另外特征、细节和优点。附图仅图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更具体地:
[0014]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的示意图;
[0015]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减震器在回弹阶段,其中,阻尼阀元件处于关闭位置;
[0016]图3示出了根据图1的减震器在回弹阶段,其中,阻尼阀元件处于打开位置;
[0017]图4示出了根据图1的减震器在压缩阶段,其中,阻尼阀元件处于关闭位置;
[0018]图5示出了根据图1的减震器在压缩阶段,其中,阻尼阀元件处于关闭位置;并且
[0019]图6示出了阻尼阀元件的替代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10的一个可能实施例的主要示意图。减震器10呈现为2

管配置并且包括管状减震器外壳12、内管18和阻尼阀元件14。内管18通过底部阀元件16在下部区域中轴向地插入到阻尼元件14中,其中底部阀元件14在底部关闭内管18并且抵靠管状减震器外壳12的内圆周对其进行周向密封。中间空间形成在管状减震器外壳12和插入的内管18之间并且通过底部阀元件16在底部关闭。内管18填充阻尼介质,并且安装在活塞杆20上的工作活塞22在内管18中以可轴向运动的方式被引导。工作活塞22的运动方向可以定义为减震器10的纵向方向。管状减震器外壳12的上端借助于活塞杆导向件(未示出)密封。
[0021]在操作期间,在内管18中形成高压工作室26,其中工作活塞22将该室分成活塞杆侧区域26a和远离活塞杆的区域26b。高压工作区域26通过内管18的壁中的开口44一直延伸到内管18和管状减震器外壳12之间的中间空间。通过底部阀元件16,高压工作室26相对于低压工作区域26界定,其在操作期间在管状减震器外壳12内形成。此外,在管状减震器外壳12中设置有气体体积42,其通过分离活塞40相对于低压工作区域26界定,分离活塞40可在管状减震器外壳12中轴向运动。
[0022]阻尼阀元件14安装在管状减震器外壳12的外侧,将在下面结合工作活塞22的工作运动进一步描述阻尼阀元件的功能。阻尼阀元件14具有入口开口28和出口开口30,并且经由对应地形成在管状减震器外壳12中的孔,通过入口开口28流体连接至高压工作室26且通过出口开口30流体连接至低压工作室24。
[0023]所示实施例中的阻尼阀元件14包括:可控阀单元34;具有限定的流动横截面的第二阀单元36,其沿阻尼介质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第一可控阀单元34的下游;及液压中间室38,其设置在两个阀单元之间。借助于可控阀单元34,阻尼阀元件14可以定位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
[0024]参照图2至图5分别说明在压缩阶段、回弹阶段以及在阻尼阀元件14分别打开和关闭的情况下减震器10中的阻尼介质的循环。
[0025]图2示出了处于回弹阶段的减震器10,这由活塞杆区域中的箭头46表示。另外,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可控减震器(10),其具有阻尼力控制系统,所述可控减震器包括管状减震器外壳(12)和用于阻尼力控制的阻尼阀元件(14),所述管状减震器外壳至少部分地填充有阻尼介质,所述阻尼阀元件布置在所述管状减震器外壳(12)上并且流体连接至所述管状减震器外壳,内管(18),其通过底部阀元件(16)插入到所述管状减震器外壳(12)中,活塞杆(20),其能够在所述内管(18)中纵向运动并且具有工作活塞(22),其中,所述底部阀元件(16)将所述管状减震器外壳(12)分为低压工作室(24)和被所述工作活塞(22)作用的高压工作室(26、26a、26b),并且就位于所述管状减震器外壳(12)中的分离活塞(40)将所述低压工作室(24)中的阻尼介质与保持在所述管状减震器外壳(12)中的气体体积(42)分离,其中,所述阻尼阀元件(14)的入口开口(28)流体连接至所述高压工作室(26),并且所述阻尼阀元件(14)的出口开口(30)流体连接至所述低压工作室(24),使得所述阻尼阀元件(14)与所述工作活塞(22)并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减震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体积(42)布置在所述阻尼阀元件(14)内部或所述阻尼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尔根
申请(专利权)人: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