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816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56
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和丝网除沫器,丝网除沫器设置在壳体内的上部,在该壳体的中部开设有进气管口,在该壳体的顶部开设有出气管口;还包括旋风分离组件,该旋风分离组件设在壳体内,旋风分离组件位于丝网除沫器的下方;该旋风分离组件包括导流组件、气流分离部和气流挡板;导流组件为中空结构,该导流组件与出气管口连通,气流分离部设置在导流组件内。进气气流与升气管部分有效的隔离,加强了旋风分离的效果,有效的避免了小液体被气流直接带入后续分离组件的几率。后续分离组件的几率。后续分离组件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分离器


[0001]本技术涉及气液分离领域,具体涉及气液分离器。

技术介绍

[0002]气液分离器是一种将携液气体中气体和液体彼此分离的装置。在压缩空气后处理环节,由于空气压缩机出口基本为高温饱和的气体,输送过程中压缩空气会自行冷却或经冷却装置冷却后,会冷凝形成一定量的液体。为了将压缩空气中的气、液有效分离,避免液体进入后面的系统影响后续设备正常运行,因此利用气液分离器对液体进行分离。虽然已有的气液分离器能够较好地去除冷凝下来的液体,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排气夹带液体的问题,气液分离的效果差。不仅导致气体净化系统压力大,对气体过滤器造成损坏,还会导致气液交叉污染,同时会增加气体处理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目的在于,着重提升内部气液分离效果,尽量减少分离过程中带液现象,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4]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和丝网除沫器,所述丝网除沫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上部,其特征在于:
[0005]在该壳体的中部开设有进气管口,在该壳体的顶部开设有出气管口;
[0006]还包括旋风分离组件,该旋风分离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旋风分离组件位于所述丝网除沫器的下方;
[0007]该旋风分离组件包括导流组件、气流分离部和气流挡板;
[0008]所述导流组件为中空结构,该导流组件与出气管口连通,所述气流分离部设置在所述导流组件内;
[0009]该气流分离部包括外圈、内圈和导流板,所述外圈与内圈之间为环形通道,所述导流板均匀分布在所述环形通道内,该导流板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
[0010]所述导流组件内壁上沿环向均匀设置有所述第一内壁阻流块,该第一内壁阻流块的下端卡合在气流挡板上,所述第一阻流块的内侧面与所述导流组件内壁之间形成有扰流区间。
[0011]为更好的实现本技术,可进一步为:所述壳体内壁设有若干第二内壁阻流块,所述第二内壁阻流块为条形结构,该第二内壁阻流块环绕所述壳体的中心轴均匀分布,所述第二阻流块的内侧面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扰流区间。
[0012]进一步地:
[0013]所述第一内壁阻流块和第二内壁阻流块均通过卡块固定,所述卡块沿气量方向横向布置。不对气流产生较大阻挡。
[0014]进一步地:
[0015]所述进气管的内端与所述壳体内部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内段为锥形管,该锥形管
的小端面位于壳体内,进气管是近似沿外筒体切线方向进气。
[0016]进一步地:
[0017]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环形圈,在该环形圈的下端面连接有气流上升管。
[0018]进一步地:导流环设置在气流上升管内的顶部,导流环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内壁阻流块位置对应的缺口。经丝网除沫器阻挡后返流的液体会顺气流上升管向下流动,导流环避免上升气流将液体再次带走。返流的液体顺着缺口向下流动,有阻流块的情况下提供有效通道让液体顺利向下流动,避免被旋转上升的气流扰动向上带液。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第一,压缩空气进气采用缩颈结构,提高气体进气流速,便于更好的旋风分离效果。
[0021]第二,缩颈部分较短,主要以文丘里效应为主,产生的压降极小。
[0022]第三,在气液分离器筒体内壁、上升管内外管壁均设置纵向阻流块,对高速旋转的气流形成涡流效果,在内侧形成负压以有效分离冷凝液。
[0023]第四,进气气流与升气管部分有效的隔离,加强了旋风分离的效果,有效的避免了小液体被气流直接带入后续分离组件的几率。
[0024]第五,采用标准丝网除沫器,设计其在高效气体流速范围内,避免汽液分离效果差与液泛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气液分离器整体结构图;
[0026]图2为旋风分离组件结构图;
[0027]图3为图1的A

A剖视图;
[0028]图4为内部阻流块扰流分离冷凝液第一示意图;
[0029]图5为内部阻流块扰流分离冷凝液第二示意图;
[0030]图6为图5的B向放大图;
[0031]图中附图说明为,壳体1、丝网除沫器2、进气管3、出气管4、锥形管5、圆管6、外圈7、内圈8、导流板9、环形通道10、第一阻流块11、气流挡板12、第二阻流块13、扰流区间14、导流环15。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4]如图1所示,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1、丝网除沫器2和旋风分离组件,该壳体1为柱状结构,在该柱状结构的两端具有外凸的弧面,在该壳体1的上端弧面中部开设有出气口,出气管4的下端插入到出气口中,该出气管4的下端与壳体1内部连通。
[0035]丝网除沫器2和旋风分离组件设在所述壳体1内,丝网除沫器2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上部,所述旋风分离组件位于所述丝网除沫器2的下方;
[0036]在壳体1的中部开设有进气口,该进气管3的内端伸入到壳体1内部,进气管3的内端为口径向壳体1内部缩小的锥形结构,该进气管3的内端与所述壳体1内部连通,管口的内端通过采用锥形结构用于提高气流速度,加强气液分离效果。
[0037]该旋风分离组件如图2所示,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导流组件、气流分离部和气流挡板12;
[0038]气流分离部安装在导流组件的内部,具体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环形圈,在该第一环形圈的上端面沿环向均匀分布有6个卡扣,丝网除沫器2固定在6个卡扣上。
[0039]在该第一环形圈的下端面连接有气流上升管,该气流上升管的上段为上端面大于下端面的锥形管5,该气流上升管的下段为圆管6,该圆管6的上端面连接在锥形管5的下端面上。
[0040]在锥形管5的大端的内壁设置导流环15,导流环15上开设有与上升管内壁阻流块位置对应的缺口,经丝网除沫器阻挡后返流的液体会顺锥形管5向下流动,导流环15避免上升气流将液体再次带走。返流的液体顺着缺口向下流动,有阻流块的情况下提供有效通道让液体顺利向下流动,避免被旋转上升的气流扰动向上带液。
[0041]气流分离部包括外圈7、内圈8和导流板9,外圈7的外壁固定在气流上升管的内壁,所述外圈7与内圈8之间为环形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丝网除沫器和旋风分离组件,所述丝网除沫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上部,旋风分离组件设置在丝网除沫器下方,其特征在于:在该壳体的中部开设有进气管口,在该壳体的顶部开设有出气管口;该旋风分离组件包括导流组件、气流分离部和气流挡板;所述导流组件为中空结构,该导流组件与出气管口连通,所述气流分离部设置在所述导流组件内;该气流分离部包括外圈、内圈和导流板,所述外圈与内圈之间为环形通道,所述导流板均匀分布在所述环形通道内,该导流板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所述导流组件内壁上沿环向均匀设置有第一内壁阻流块,该第一内壁阻流块的下端卡合在气流挡板上,所述第一内壁阻流块的内侧面与所述导流组件内壁之间形成有扰流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赠名涂巧灵吴渝杨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鲍斯净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