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对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7834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井下对接装置,包括第一筒体以及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的外部,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通过卡扣结构可拆卸卡扣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液控通道,所述第一筒体还活动设置有第一弹性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具有密封位以及连通位。与现有技术相对比,通过该设置,对接装置能够在对接或脱离的同时,对第二液控通道同步实现连通与隔断密封的效果,如此的联动设置,能够便于井上操作人员进行对接安装以及拆除脱离,且在对接或脱离的过程中,能够同步对液控管线进行对接连通或断离密封。封。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井下对接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井下对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完井管柱包括留井管柱以及普通管柱,其中,完井管柱中还连通有液控管线,正常使用时留井管柱以及普通管柱两者相互连接,两者的液控管线亦相互连通。在遇到检泵或井下发生故障时,需要将井下的普通管柱起出。
[0003]其中,现有的对接装置能够起到较好的固定连接作用,但需要起出普通管柱时,现有的井下对接工具仅能实现管柱的对接,无法实现液控管线的对接,留井管柱以及普通管柱脱离时,其中的液控管线无法同步进行断离分开,存在实用性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井下对接装置,能够便于井上操作人员进行对接安装以及拆除脱离,且在对接或脱离的过程中,能够同步对液控管线进行对接连通或断离密封。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井下对接装置,包括第一筒体以及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的外部,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通过卡扣结构可拆卸卡扣连接;
[0007]所述第一筒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液控通道,所述第一筒体还活动设置有第一弹性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具有密封位以及连通位;
[0008]所述第二筒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液控通道,所述第二筒体移动至与所述第一筒体卡扣连接时,所述第二液控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液控通道的一端相对应,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液控通道与所述第二液控通道的连接处;<br/>[0009]所述第二筒体移动至与所述第一筒体卡扣连接时,第二筒体在克服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弹力的作用下挤压推动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进入所述连通位,所述第二液控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液控通道的一端对应连通;
[0010]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脱离卡扣连接时,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弹性复位进入所述密封位,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密封所述第一液控通道的端部。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方案为:
[0012]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对接口,所述第一对接口与所述第一液控通道连通;
[0013]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对接口,所述第二对接口与所述第二液控通道连通;
[0014]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套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连接:
[0015]所述第一密封套的外壁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密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套的
外壁开设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一密封套的内壁开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一密封套的内部还开设有连通孔,所述第一环槽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第二环槽连通;所述第一密封套位于连通位时,所述第一环槽与所述第一对接口相对应,所述第二环槽与所述第二对接口相对应。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轴阶;
[0017]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脱离时,所述第一密封套在所述第一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滑动并紧压在所述第一限位轴阶上,所述第一密封套的外壁密封所述第一对接口。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筒体还活动设置有第二弹性密封组件;
[0019]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脱离卡扣连接时,第二弹性密封组件在弹力的作用下挤压进入并堵塞所述第二液控通道;
[0020]所述第二筒体移动至与所述第一筒体卡扣连接时,所述第一筒体挤压所述第二弹性密封组件脱离所述第二液控通道。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密封组件包括:
[0022]密封球,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开设有供所述密封球嵌入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第二液控通道连通;
[0023]第二密封套,所述第二密封套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并与所述第二筒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套的内壁开设有供所述密封球活动收纳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壁为向外扩张式倾斜设置;以及
[0024]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呈压缩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密封套连接;
[0025]所述第二筒体移动至与所述第一筒体卡扣连接时,第一筒体在克服第二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挤压推动所述第二密封套滑动至所述收纳槽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所述密封球在流体压力下挤入所述收纳槽,第二液控通道连通;
[0026]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脱离卡扣连接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复位,所述第二弹性件推动所述第二密封套移动,所述密封球在所述收纳槽的内壁挤压下进入并堵塞所述第二液控通道。
[00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卡簧;
[0028]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脱离时,所述第二密封套在所述第二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滑动并紧压在所述第一卡簧上,所述第二密封套的内壁限制所述密封球脱离所述第二液控通道。
[00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
[0030]卡接孔,所述卡接孔开设在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以及
[0031]弹性卡接件,所述弹性卡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上;
[0032]所述第二筒体插入所述第一筒体内部时,所述第一筒体挤压所述弹性卡接件弹性形变,所述第二筒体插入至卡扣连接深度时,所述弹性卡接件回弹并与所述卡接孔卡扣连接。
[00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结构还包括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
[0034]所述第一卡块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卡块沿所述第一筒体
的周向均布有若干个;
[0035]所述第二卡块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一卡块沿所述第一筒体的周向均布有若干个;
[0036]相邻所述第一卡块之间具有供单个所述第二卡块通过的避让距离,所述第二筒体插入至卡扣连接深度并旋转至所述弹性卡接件与所述卡接孔卡扣连接时,所述第二卡块旋转至所述第一卡块的背面,且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一卡块相接触。
[00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体内壁设置有第二限位轴阶,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卡簧,所述第二限位轴阶处于所述第二卡簧的移动方向上;
[0038]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卡扣连接时,所述第二限位轴阶与所述第二卡簧相接触。
[00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套设有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连接有输出线路;
[0040]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套设有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连接有输入线路;
[0041]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卡扣连接时,所述第一线圈对应套设在所述第二线圈外部。
[0042]本专利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0043]在对接安装普通管道与留井管道时,井上操作人员将普通管道下放到井下,下放的过程中,令第二筒体逐渐插入到第一筒体当中,直至第二筒体与第一筒体实现卡扣连接,此时,第二筒体在克服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弹力的作用下挤压推动第一弹性密封组件进入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筒体以及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的外部,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通过卡扣结构可拆卸卡扣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一液控通道,所述第一筒体还活动设置有第一弹性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具有密封位以及连通位;所述第二筒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液控通道,所述第二筒体移动至与所述第一筒体卡扣连接时,所述第二液控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液控通道的一端相对应,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液控通道与所述第二液控通道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筒体移动至与所述第一筒体卡扣连接时,第二筒体在克服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弹力的作用下挤压推动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进入所述连通位,所述第二液控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液控通道的一端对应连通;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脱离卡扣连接时,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弹性复位进入所述密封位,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密封所述第一液控通道的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对接口,所述第一对接口与所述第一液控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开设有第二对接口,所述第二对接口与所述第二液控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弹性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密封套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密封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套的外壁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密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套的外壁开设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一密封套的内壁开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一密封套的内部还开设有连通孔,所述第一环槽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第二环槽连通;所述第一密封套位于连通位时,所述第一环槽与所述第一对接口相对应,所述第二环槽与所述第二对接口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轴阶;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脱离时,所述第一密封套在所述第一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滑动并紧压在所述第一限位轴阶上,所述第一密封套的外壁密封所述第一对接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还活动设置有第二弹性密封组件;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脱离卡扣连接时,第二弹性密封组件在弹力的作用下挤压进入并堵塞所述第二液控通道;所述第二筒体移动至与所述第一筒体卡扣连接时,所述第一筒体挤压所述第二弹性密封组件脱离所述第二液控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井下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密封组件包括:密封球,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壁上开设有供所述密封球嵌入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第二液控通道连通;第二密封套,所述第二密封套套设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中谢仁军邱浩文敏曹砚锋侯泽宁潘豪黄辉马楠齐致远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