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埋暗挖隧道分离式台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6783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浅埋暗挖隧道分离式台车装置,包括拱顶台车和结构相同对称设置的左侧分离台车、右侧分离台车,所述的左侧分离台车包括有钢结构框架、第一工作平台、对应的侧墙模板、第一支撑结构、行走系统和振捣系统,所述的行走系统包括钢轨和行走轮;所述的第一工作平台水平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左侧,所述的对应侧墙模板不同位置分别与对应位置的第一螺旋千斤顶的一端铰接;所述的振捣系统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置在未封闭地面交通情况下,暗挖隧道断面较大,覆土不足一倍洞径下二衬施工,采用拱顶台车和结构相同对称设置的左侧分离台车、右侧分离台车,且台车整体式自动液压行走模板,结构轻巧,经济效益好。济效益好。济效益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浅埋暗挖隧道分离式台车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浅埋暗挖隧道分离式台车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隧道施工在地下进行,相比于路面道路,其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多,施工难度也更大,随着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隧道施工变得更加的高效。但是浅埋暗挖隧道因受地质条件、断面大小、岩性情况、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密集、施工场地狭小等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开挖面失稳、隧道二衬施工方法不当等原因,容易造成坍塌等工程事故的发生。现有的施工装置都是一体化的装置,施工过程也是根据装置位置进行圆周同时推进型施工,而圆形同时施工后如果撤离台车过早,往往需要进行支撑加固,但是支撑加固如果过多,则影响设备人员等作业,而且容易发生碰撞破坏支点,进而造成工程事故;反之撑加固如果过少,则后续的作业施工震荡等同样存在浇筑成型的质量隐患;而且由于操作空间小,同时作业人数和设备大小的限制,所以无论是装配还是拆装等都受到约束,从而效率就大大降低,成本造价大大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浅埋暗挖隧道分离式台车装置,能够方便快捷的帮助隧道施工,且避免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工程事故、操作空间小、拆装慢、成本造价高等问题。
[0004]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浅埋暗挖隧道分离式台车装置,包括拱顶台车和结构相同对称设置的左侧分离台车、右侧分离台车,所述的左侧分离台车包括有钢结构框架、第一工作平台、对应的侧墙模板、第一支撑结构、行走系统和振捣系统,所述的行走系统包括钢轨和行走轮;第一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螺旋千斤顶和基础千斤顶;所述的第一工作平台水平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左侧,所述的对应侧墙模板不同位置分别与对应位置的第一螺旋千斤顶的一端铰接,第一螺旋千斤顶的另一端与钢结构框架铰接固定;所述的振捣系统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上;所述的左、右分离台车之间设置有对撑,用与实现整体的稳定性;
[0006]所述的基础千斤顶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底部,当其伸出状态时,满足行走轮于钢轨的分离,当其初始状态时基础千斤顶的底部悬空设置;
[0007]所述的拱顶台车包括钢结构框架、第二工作平台、对应遂顶模板、第二支撑结构、行走系统和振捣系统,所述的第二支撑结构包括有上纵梁、托架横梁、托架立柱、第二螺旋千斤顶、第三螺旋千斤顶和第二基础千斤顶,所述的托架立柱底部通过第二基础千斤顶与与行走轮配合的托架横梁固定设置;所述的第三螺旋千斤分别设置在顶所述的对应遂顶模板底部分别通过托架立柱与托架横梁固定设置,所述的托架横梁通过上纵梁水平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顶部;所述的第二工作平台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水平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两侧靠上位置;
[0008]还包括有平移丝杆,平移丝杆设置在左侧分离台车时,所述的平移丝杆用于设置在水平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上方的第一螺旋千斤顶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且平移丝杆的丝杆伸缩方向与与其对应的第一螺旋千斤顶的伸缩方向一致,用与通过控制第一螺旋千斤顶的位置来控制此处对应侧墙模板的位置,使此处的位置精确控制,满足浇筑的厚度。
[0009]还包括有平移丝杆,平移丝杆设置在拱顶分离台车时,所述的平移丝杆的固定端水平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上方,自由端与上纵梁的一侧固定设置,用于调整左右的位置。
[0010]所述的对撑为截面H型结构的部件,所述H型部件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隧道顶和底部固定,与左、右分离台车对应的面通过设置第四螺旋千斤顶进行固定撑紧。
[0011]还包括有“品”字形工作窗。
[0012]所述的振捣系统包括平板振捣器和人工插入式振捣棒,所述的平板振捣器采用模板外挂附着式平板振捣器。
[0013]上述台车的运行轨道底部不放置枕木,台车直接坐落于仰拱填充面上。
[0014]本技术置在未封闭地面交通情况下,暗挖隧道断面较大,覆土不足一倍洞径下二衬施工,采用拱顶台车和结构相同对称设置的左侧分离台车、右侧分离台车,且台车整体式自动液压行走模板,结构轻巧、安拆快速,周转次数多,整体施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解决了在狭小空间,普通机械无法作业的技术问题,而且采用台车整体式自动液压行走模板,节约了模板拼装倒运时间,减少了噪音排放,改善了作业条件,文明环保施工效果好。本技术采用分离式台车整体性好,浇筑成型的二次衬砌混凝土外观质量好,模板实现整体快速移动,文明环保施工效果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提高工效,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所述左侧分离台车、右侧分离台车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所述右侧分离台车的右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所述拱顶台车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所述拱顶台车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2、3和4所示,本技术包括拱顶台车和结构相同对称设置的左侧分离台车、右侧分离台车,所述的左侧分离台车包括有钢结构框架、第一工作平台7、对应的侧墙模板1、第一支撑结构、行走系统12和振捣系统,所述的行走系统12包括钢轨16和行走轮;第一
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螺旋千斤顶8和基础千斤顶15;所述的第一工作平台7水平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左侧,所述的对应侧墙模板1不同位置分别与对应位置的第一螺旋千斤顶8的一端铰接,第一螺旋千斤顶8的另一端与钢结构框架铰接固定;所述的振捣系统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上;所述的左、右分离台车之间设置有对撑,用与实现整体的稳定性;左、右侧分离台车之间通过对称实现工作横向的稳定,且利用横向稳定性来对侧墙模板进行稳定的支撑,而且支撑采用螺旋千斤顶,可以很好的适应侧墙的弧度需求。
[0022]所述的基础千斤顶15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底部,当其伸出状态时,满足行走轮于钢轨的分离,当其初始状态时基础千斤顶15的底部悬空设置;通过设置液压千斤顶,可以满足行走和固定的状态切换,工作时,由于悬空设置,搭配对撑的力量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环境。所述的钢结构框架由多个横梁2,立柱5,和纵梁10构成,实际使用时,立柱5之间还设置有纵向剪刀撑14,通过设置纵向剪刀撑14使立柱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浅埋暗挖隧道分离式台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拱顶台车和结构相同对称设置的左侧分离台车、右侧分离台车,所述的左侧分离台车包括有钢结构框架、第一工作平台、对应的侧墙模板、第一支撑结构、行走系统和振捣系统,所述的行走系统包括钢轨和行走轮;第一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螺旋千斤顶和基础千斤顶;所述的第一工作平台水平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左侧,所述的对应侧墙模板不同位置分别与对应位置的第一螺旋千斤顶的一端铰接,第一螺旋千斤顶的另一端与钢结构框架铰接固定;所述的振捣系统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上;所述的左、右分离台车之间设置有对撑,用与实现整体的稳定性;所述的基础千斤顶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底部,当其伸出状态时,满足行走轮于钢轨的分离,当其初始状态时基础千斤顶的底部悬空设置;所述的拱顶台车包括钢结构框架、第二工作平台、对应遂顶模板、第二支撑结构、行走系统和振捣系统,所述的第二支撑结构包括有上纵梁、托架横梁、托架立柱、第二螺旋千斤顶、第三螺旋千斤顶和第二基础千斤顶,所述的托架立柱底部通过第二基础千斤顶与行走轮配合的托架横梁固定设置;所述的第三螺旋千斤分别设置在顶所述的对应遂顶模板底部分别通过托架立柱与托架横梁固定设置,所述的托架横梁通过上纵梁水平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顶部;所述的第二工作平台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水平固定设置在钢结构框架的两侧靠上位置。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昌军冀留涛王明阳严杨斌包红钢刘海燕杜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