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修复结构及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3011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道修复结构及机器人,管道修复结构包括由里至外依次套设的内管、内衬以及外管,所述内管为柔性结构,所述内衬呈管状并与所述内管和外管固定连接,所述内衬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通孔组,每个所述通孔组均包括沿所述内衬轴向设置的多个通孔,所述内衬可受光照由柔性结构变为固态结构,所述外管为柔性结构,所述外管的外壁涂覆有用于与管道内壁粘接的胶水;管道修复机器人包括如上所述的管道修复结构,还包括安装有修复结构的机器人本体;解决涂覆的修复树脂固化后强度有限,若管道破损处受水流冲力较大,会导致修复树脂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频繁维修的问题。频繁维修的问题。频繁维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修复结构及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道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管道修复结构及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地下管道在使用中不免出现机械损伤、磨损消耗、腐蚀等其他因素时,管道通常会产生裂纹或者渗透等现象,而这些情况严重影响管道的使用和地下水的正常功能。传统的开挖修复技术,通过开挖地面对管道进行更换或修复,对交通、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较大,施工复杂,修复成本过高。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是通过不开挖地表,对损坏管道进行局部或整体的修复,对交通、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较小,而被广泛应用于管道修复领域。
[0003]例如,申请号为CN202221628383.3的技术专利所提出的一种可视化气囊修复管壁的管道机器人,其中,所述玻纤布的外表面上涂覆有管道修复树脂,玻纤布包裹于气囊层的外侧,气囊组件涨开后,能够使涂覆有管道修复树脂的玻纤布粘附于管道的破损处,管道修复树脂硬化后实现了管道破损处的自动修复。
[0004]然而,涂覆的修复树脂固化后强度有限,若管道破损处受水流冲力较大,会导致修复树脂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频繁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管道修复结构及机器人,用以解决涂覆的修复树脂固化后强度有限,若管道破损处受水流冲力较大,会导致修复树脂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频繁维修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道修复结构,包括由里至外依次套设的内管、内衬以及外管,所述内管为柔性结构,所述内衬呈管状并与所述内管和外管固定连接,所述内衬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通孔组,每个所述通孔组均包括沿所述内衬轴向设置的多个通孔,所述内衬可受光照由柔性结构变为固态结构,所述外管为柔性结构,所述外管的外壁涂覆有用于与管道内壁粘接的胶水。
[0007]进一步的,所述通孔为六边形孔,每个所述六边形孔的六边分别正对着与其相邻的六个所述六边形孔的一边,以形成一蜂窝状结构。
[0008]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为改性高密度聚乙烯管,所述内管和外管可同步形变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内管和外管形变至第一状态时,所述外管的外径等于管道的内径,当所述内管和外管形变至第二状态时,所述外管的外径小于管道的内径。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为透明管。
[0010]进一步的,所述内衬为由微米氧化铝离子改性的PMMA管。
[0011]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的外壁涂覆有仿贻贝生物胶水。
[0012]进一步的,还包括一气囊和气源,所述气囊内置于所述内管中,所述气源与所述气囊相连通,用以对气囊充气,用以调节所述内管和外管从第二状态形变至第一状态。
[0013]进一步的,所述气囊呈筒状,所述气囊的内径沿管道内水流的方向逐渐变小。
[0014]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灯源,所述灯源内置于所述内管中,所述灯源沿所述内管的周向设置有多个LED灯,用以照射所述内衬。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管道修复机器人,包括如上所述的管道修复结构,还包括安装有修复结构的机器人本体。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安装有修复结构的机器人本体,将该修复结构移动至管道待修复的位置处,通过设置的由里至外依次套设的内管、内衬以及外管,且内管和外管均为柔性结构,通过撑开内管和外管,使外管的外壁处的胶水粘接在管道的内壁上,同时,内衬可受光照由柔性结构变为固态结构,内管、内衬以及外管形成再生管壁,再生管壁为一体式结构,相较于涂覆的修复树脂,抗冲击性能好,从而完成对破损管道的修补工作,同时,通过设置内衬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通孔组,每个通孔组均包括沿内衬轴向设置的多个通孔,使整个内衬的承受力强且节省材料,整个修复结构的使用寿命长,减少维修次数。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道修复结构中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道修复结构中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管道修复机器人中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1]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管道修复结构,包括由里至外依次套设的内管100、内衬200以及外管300,内管100为柔性结构,内衬200呈管状并与内管100和外管300固定连接,内衬200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通孔组,每个通孔组均包括沿内衬200轴向设置的多个通孔,内衬200可受光照由柔性结构变为固态结构,外管300为柔性结构,外管300的外壁涂覆有用于与管道内壁粘接的胶水。
[0022]实施时,将该修复结构移动至管道待修复的位置处,通过设置的由里至外依次套设的内管100、内衬200以及外管300,且内管100和外管300均为柔性结构,通过撑开内管100和外管300,使外管300的外壁处的胶水粘接在管道的内壁上,同时,内衬200可受光照由柔性结构变为固态结构,内管100、内衬200以及外管300形成再生管壁,再生管壁为一体式结构,相较于涂覆的修复树脂,抗冲击性能好,从而完成对破损管道的修补工作,同时,通过设置内衬200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通孔组,每个通孔组均包括沿内衬200轴向设置的多个通孔,使整个内衬200的承受力强且节省材料,整个修复结构的使用寿命长,减少维修次数。
[0023]本实施方案中的内管100和外管300均为承托内衬200的结构,使内衬200位于内管100和外管300之间。其中,外管300可根据自身材料特性,改变自身形状,使整个修复结构牢牢黏合在管道的内壁,且能适应管道内壁存在的凹陷或凸起的情况,实用性强。
[0024]在一个实施例中,内管100和外管300均为改性高密度聚乙烯管,内管100和外管300可同步形变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内管100和外管300形变至第一状态时,外管300的外径等于管道的内径,当内管100和外管300形变至第二状态时,外管300的外径小于管道的内径。
[0025]在一个实施例中,内管100和外管300均为透明管,便于光照至内衬200,使内衬200在短时间内固化,缩短修复时长。
[0026]在一个实施例中,外管300的外壁涂覆有仿贻贝生物胶水,在紫外光的触发下,仿贻贝生物胶开始由半固体状态变为固体状态,使修复结构与管道内壁紧紧黏合,以达到修补的效果。
[0027]本实施方案中的内衬200为整个修复结构的支撑部分,主要承受整个修复结构所受的外力。具体的,内衬200呈管状并与内管100和外管300固定连接,内衬200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通孔组,每个通孔组均包括沿内衬200轴向设置的多个通孔,内衬200可受光照由柔性结构变为固态结构。
[0028]在一个实施例中,通孔为六边形孔,每个六边形孔的六边分别正对着与其相邻的六个六边形孔的一边,以形成一蜂窝状结构。蜂窝状结构具有稳定性和较强的抗压能力,可以为整体结构提供良好的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里至外依次套设的内管、内衬以及外管;所述内管为柔性结构;所述内衬呈管状并与所述内管和外管固定连接,所述内衬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通孔组,每个所述通孔组均包括沿所述内衬轴向设置的多个通孔,所述内衬可受光照由柔性结构变为固态结构;所述外管为柔性结构,所述外管的外壁涂覆有用于与管道内壁粘接的胶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六边形孔,每个所述六边形孔的六边分别正对着与其相邻的六个所述六边形孔的一边,以形成一蜂窝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为改性高密度聚乙烯管,所述内管和外管可同步形变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内管和外管形变至第一状态时,所述外管的外径等于管道的内径,当所述内管和外管形变至第二状态时,所述外管的外径小于管道的内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竹君万俊毛波段涯洲赵天成张西铭刘志恒李栩威黄沐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