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51803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包括由地势高到低依次设置并依次连通的养殖尾水处理池、养殖池和抽水池,抽水池内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养殖尾水处理池连通;养殖池包括若干个沿纵向和/或横向分布的养殖区域,相邻的养殖区域之间通过分隔带相隔开,分隔带设有通水孔,养殖区域的底部设有增氧管和铺底层,增氧管用于与外部增氧装置相连。设置由地势高到低依次相连的养殖尾水处理池、养殖池和抽水池,利用抽水泵使养殖用水在养殖尾水处理池、养殖池及抽水池之间保持循环,并制造出山坑螺健康生长所需的微流动水,满足山坑螺生长对高溶解氧水质要求。求。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山坑螺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山坑螺是一种可食用螺,随着环境的污染,野生的山坑螺的数量越来越少,因此现有的山坑螺市场供应亟需采用人工养殖进行生产。山坑螺的人工养殖通常在河渠、稻田、养殖池等环境中进行,而河渠、稻田的环境不适宜密度高的养殖,为了实现高密度、高产的养殖,现有的山坑螺养殖通常在养殖池中进行。但采用常规的养殖池进行山坑螺养殖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法为山坑螺提供隐蔽栖息的地方,难以满足山坑螺的习性;二是山坑螺生长养殖的对水质的溶解氧要求较高,而常规的养殖池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另外山坑螺养殖尾水的排放会对外界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0004]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包括由地势高到低依次设置并依次连通的养殖尾水处理池、养殖池和抽水池,所述抽水池内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养殖尾水处理池连通;所述养殖池包括若干个沿纵向和/或横向分布的养殖区域,相邻的所述养殖区域之间通过分隔带相隔开,所述分隔带设有通水孔,所述养殖区域的底部设有增氧管和铺底层,所述增氧管用于与外部增氧装置相连。
[0005]优选的,所述铺底层的厚度为2~4cm,所述铺底层为花岗岩和/或砂砾铺设而成。
[0006]优选的,所述分隔带的厚度为30~45cm,所述养殖区域的深度为25~40m,所述分隔带为红砖块或花岗岩石堆砌形成。
[0007]优选的,所述养殖区域内还设有饵料投放装置和残饵收集装置,所述饵料投放装置设在所述铺底层的上方,所述残饵收集装置设在所述铺底层上。
[0008]优选的,所述养殖尾水处理池与所述养殖池之间设有蓄水区,所述蓄水区内设有感应压力阀和鸭嘴型管,所述蓄水区的顶部与所述养殖尾水处理池相连通,所述蓄水区的底部通过所述鸭嘴型管与所述养殖池连通,所述鸭嘴型管的阔口与所述感应压力阀的输出端连通,所述鸭嘴型管的窄口与所述养殖池连通,所述感应压力阀用于控制通过所述鸭嘴型管的水流量。
[0009]优选的,所述养殖尾水处理池内设有由地势高到低依次设置的Ⅰ级过滤栅网区、Ⅱ级过滤鹅卵石区、Ⅲ级过滤砂砾区及Ⅳ级过滤细沙区;所述Ⅰ级过滤栅网区、所述Ⅱ级过滤鹅卵石区、所述Ⅲ级过滤砂砾区及所述Ⅳ级过滤细沙区均通过活动框架依次固定在所述养
殖池的上方。
[0010]优选的,所述Ⅰ级过滤栅网区的上方还设有第一水槽区,所述Ⅰ级过滤栅网区与所述Ⅱ级过滤鹅卵石区之间设有第二水槽区,所述Ⅱ级过滤鹅卵石区与所述Ⅲ级过滤砂砾区之间设有第三水槽区,所述Ⅲ级过滤砂砾区与所述Ⅳ级过滤细沙区之间设有第四水槽区。
[0011]优选的,所述养殖区域内设有第一生物浮床,所述第一生物浮床的面积为所述养殖区域面积的1/4~1/3;所述第一水槽区和所述第二水槽区内设有第二生物浮床,所述第二生物浮床的面积为所述第一水槽区面积的1/2,所述第一生物浮床和所述第二生物浮床均用于栽种水生植物。
[0012]优选的,所述养殖池池埂的高度高于养殖池内水面30~40cm,所述养殖池池埂的坡度为70
°
~90
°
,所述养殖池池埂的埂面宽度为30~50cm;所述养殖池池埂的埂坡面设有硬底层。
[0013]优选的,所述抽水池内设有环绕所述抽水泵设置的栅网。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设置由地势高到低依次相连的养殖尾水处理池、养殖池和抽水池,利用抽水泵使养殖用水在养殖尾水处理池、养殖池及抽水池之间保持循环,并通过养殖尾水处理池的多级物理沉淀、过滤养殖用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对养殖用水的清洁处理,避免养殖尾水排放造成的不良影响。
[0015]通过在地势最低处设置抽水泵,利用抽水泵的动力和地势差实现养殖区域内养殖用水的高效运转,降低养殖过程中能源的消耗。
[0016]通过选用适应山坑螺养殖的材料制成的分隔带对养殖区进行分隔,为山坑螺提供隐蔽栖息的地方,并制造出山坑螺健康生长所需的微流动水,养殖区域内还设有增氧管,满足山坑螺生长对高溶解氧水质要求。
附图说明
[0017]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养殖尾水处理池1、养殖池2、抽水池3、养殖区域21、增氧管22、铺底层23、蓄水区24、分隔带25、鸭嘴型管10、Ⅰ级过滤栅网区11、Ⅱ级过滤鹅卵石区12、Ⅲ级过滤砂砾区13、Ⅳ级过滤细沙区14、第一生物浮床15、抽水泵31、栅网32。
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1]本实施例的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参考附图1,包括由地势高到低依次设置并依次连通的养殖尾水处理池1、养殖池2和抽水池3,抽水池3内设置有抽水泵31,抽水泵31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养殖尾水处理池1连通;养殖池2包括若干个沿纵向和/或横向分布的养殖区域21,相邻的的养殖区域21之间通过分隔带25相隔开,分隔带25设有通水孔,养殖区域21的底部设有增氧管22和铺底层23,增氧管22用于与外部增氧装置相连。
[0022]设置由地势高到低依次相连的养殖尾水处理池1、养殖池2和抽水池3,利用抽水泵31使养殖用水在养殖尾水处理池1、养殖池2及抽水池3之间保持循环,并通过养殖尾水处理
池1的多级物理过滤过滤养殖用水中的污染物,避免养殖尾水的排放。通过在地势最低处设置抽水泵31,利用抽水泵31的动力和地势差实现养殖区域21内养殖用水的高效运转,降低养殖过程中能源的消耗。
[0023]用于分隔相邻养殖区域21的分隔带25开设有通水孔,使得沿纵向设置的养殖区域21因地势差而产生水流,满足了山坑螺养殖对流动水的需求。
[0024]优选的,铺底层23的厚度为2~4cm,铺底层23为花岗岩和/或砂砾铺设而成。铺底层23的材料优选为花岗岩(如鹅卵石),粒径规格选用 2~3cm,其次为砂砾,粒径规格≤ 0.5mm 为宜,以便满足山坑螺养殖所需水质需求,多孔材料还可为山坑螺养殖提供所需丰富天然生物饵料的附着基;养殖区底部的花岗岩和砂砾可单一铺设,也可以实际的养殖要求按一定比例混合铺设。
[0025]优选的,分隔带25的厚度为30~45cm,养殖区域21的深度为25~40m,分隔带25为红砖块或花岗岩石堆砌形成。设置相应深度的养殖区域21,使得个个养殖区域21内的养殖用水只能通过地势差而进行单向流动,从而在不同养殖区域21产生一定的水流, 保持养殖用水的活性。
[0026]优选的,养殖区域21内还设有饵料投放装置和残饵收集装置,饵料投放装置设在铺底层23的上方,残饵收集装置设在铺底层23上。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地势高到低依次设置并依次连通的养殖尾水处理池、养殖池和抽水池,所述抽水池内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养殖尾水处理池连通;所述养殖池包括若干个沿纵向和/或横向分布的养殖区域,相邻的所述养殖区域之间通过分隔带相隔开,所述分隔带设有通水孔,所述养殖区域的底部设有增氧管和铺底层,所述增氧管用于与外部增氧装置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铺底层的厚度为2~4cm,所述铺底层为花岗岩和/或砂砾铺设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带的厚度为30~45cm,所述养殖区域的深度为25~40m,所述分隔带为红砖块或花岗岩石堆砌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区域内还设有饵料投放装置和残饵收集装置,所述饵料投放装置设在所述铺底层的上方,所述残饵收集装置设在所述铺底层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节能自循环水山坑螺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尾水处理池与所述养殖池之间设有蓄水区,所述蓄水区内设有感应压力阀和鸭嘴型管,所述蓄水区的顶部与所述养殖尾水处理池相连通,所述蓄水区的底部通过所述鸭嘴型管与所述养殖池连通,所述鸭嘴型管的阔口与所述感应压力阀的输出端连通,所述鸭嘴型管的窄口与所述养殖池连通,所述感应压力阀用于控制通过所述鸭嘴型管的水流量。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育平陈晓瑛黄文黄敏伟阮灼豪赵吉臣鲁慧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