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高低压开关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立体景观人工湿地,包括水处理模块、污泥处理模块和泼洒模块,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与所述水处理模块连接的湿土层、嵌设于所述湿土层内部的水处理池、安装于所述水处理池内部的两个隔板。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经过处理的污泥被爬坡式输送机投入接泥盒内,然后驱动电机带动螺旋杆转动,然后接泥盒内的污泥开始向管道内部运动,然后电动推杆带着封泥板运动,弧形开口不定时的被打开,然后污泥从弧形开口处掉落,抖泥板对污泥进行承接,并且该过程里,污泥砸中抖泥板时,抖泥板会不停的摆动,使污泥均匀的洒在湿土层表面,对净化后的污泥及时处理。对净化后的污泥及时处理。对净化后的污泥及时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景观人工湿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湿地
,具体为一种立体景观人工湿地。
技术介绍
[0002]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0003]人工湿地在使用过程中,有效处理了污水和污泥,使污水和污泥变得无公害化,这里,经过净化的污水,会被直接抽走利用,而经过净化污泥则会堆积在沉淀池内,导致资源没有及时得到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立体景观人工湿地,包括水处理模块、污泥处理模块和泼洒模块,所述水处理模块包括与所述水处理模块连接的湿土层、嵌设于所述湿土层内部的水处理池、安装于所述水处理池内部的两个隔板、位于所述水处理池内部的固液分离室、厌氧室和曝气室、安装于所述固液分离室内部的活性炭滤网、设于所述厌氧室内部的抽风机,所述污泥处理模块包括贯穿于所述湿土层前侧的气缸、与所述气缸活动端连接的推泥板、嵌设于所述湿土层内部的污泥处理池、安装于所述污泥处理池内部的导流板和超声波装置、连接于所述湿土层和气缸之间的盖板、贯穿于所述盖板的烘干装置、贯穿于所述气缸前侧的防水电机、与所述防水电机输出轴连接的滚筒式切刀、安装于所述气缸内部的爬坡式输送机、与湿土层顶部连接的挡泥罩、安装于所述挡泥罩内部的接泥盒,所述抽风机与盖板底部连接,所述爬坡式输送机顶端延伸至挡泥罩内部,所述泼洒模块包括连接于所述湿土层和接泥盒之间的管道、活动安装于接泥盒和管道之间的螺旋杆、与所述螺旋杆连接的驱动电机、开设于所述管道上的多个弧形开口、嵌设于所述管道顶部的电动推杆、滑动套接于所述管道外侧并且与所述电动推杆活动端连接的封泥板、与所述湿土层顶部连接的多个U形架、活动套接于所述U形架外侧的抖泥板、连接于所述U形架和抖泥板之间的两个扭簧,所述管道与接泥盒内部连通。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处理的污泥被爬坡式输送机投入接泥盒内,然后驱动电机带动螺旋杆转动,然后接泥盒内的污泥开始向管道内部运动,然后电动推杆带着封泥板运动,弧形开口不定时的被打开,然后污泥从弧形开口处掉落,抖泥板对污泥进行承接,并且该过程里,污泥砸中抖泥板时,抖泥板会不停的摆动,使污泥均匀的洒在湿土层表面,对净化后的污泥及时处理。
[0007]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厌氧室位于固液分离室和曝气室之间,所述厌氧室分别与固液分离室内部和曝气室内部连通。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该布局设计,使污水能够分级别处理,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0009]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污泥处理池前侧与水处理池后侧贴合,所述水处理池后侧和污泥处理池前侧均开设有进泥口,所述固液分离室通过两个进泥口与污泥处理池内部连通。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进泥口,为污泥能够顺利回收创造条件。
[0011]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推泥板活动设于固液分离室内部,所述推泥板底部与活性炭滤网顶部贴合。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该布局设计,活性炭滤网上的污泥可以尽数被推入污泥处理池内部。
[0013]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流板位于进泥口底部,所述导流板设置为阶梯形,并且呈倾斜设置,所述超声波装置和滚筒式切刀均位于导流板顶部。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设置的导流板,保证污泥掉落在导流板上后,可以自行下滑。
[0015]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接泥盒位于爬坡式输送机一侧,并且接泥盒设置为梯形。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该布局设计,爬坡式输送机输送的污泥可以尽数投入接泥盒内部。
[0017]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多个弧形开口分别位于管道前后两侧,多个抖泥板分别位于多个弧形开口底部,所述抖泥板的宽度大于弧形开口的宽度。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该尺寸设计,抖泥板可以完全承接弧形开口处掉落的污泥。
[0019]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封泥板由两个弧形盖和一个连杆构成,所述连杆安装于两个弧形盖之间,所述弧形盖的宽度与抖泥板相等。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该结构设计,封泥板在盖在弧形开口外侧时,可以将弧形开口完全封住。
[0021]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湿土层顶部安装有控制机房,所述控制机房位于污泥处理池后侧,所述抽风机、气缸、超声波装置、烘干装置、防水电机、爬坡式输送机、驱动电机和电动推杆均与控制机房电性连接。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该结构设计,使本申请工作起来更加智能和方便。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中,经过处理的污泥被爬坡式输送机投入接泥盒内,然后驱动电机带动螺旋杆转动,然后接泥盒内的污泥开始向管道内部运动,然后电动推杆带着封泥板运动,弧形开口不定时的被打开,然后污泥从弧形开口处掉落,抖泥板对污泥进行承接,并且该过程里,污泥砸中抖泥板时,抖泥板会不停的摆动,使污泥均匀的洒在湿土层表面,对净化后的污泥及时处理。
[0024]2.本专利技术中,活性炭滤网将污泥过滤出来后,气缸活动端带着推泥板运动,推泥板
将污泥刮送进污泥处理池内,导流板对污泥进行承接,然后超声波装置对污泥进行灭菌处理,烘干装置将污泥烘干,最后由滚筒式切刀对干化后的污泥进行粉碎,对污泥进行净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0025]3.本专利技术中,湿土层内的污水被导入水处理池内,然后固液分离室里的活性炭滤网将污水内的污泥过滤出来,而过滤后的液体水则进入到厌氧室内,抽风机对厌氧室内的空气抽取,然后对污水进行厌氧处理,最后经过厌氧处理的污水进入到曝气室内曝气,使污水形成无危害的清水,对污水进行回收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水处理模块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水处理池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污泥处理模块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图4的A部结构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污泥处理模块正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泼洒模块整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泼洒模块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100、水处理模块;110、湿土层;120、水处理池;130、隔板;140、固液分离室;150、厌氧室;160、曝气室;170、活性炭滤网;180、抽风机;200、污泥处理模块;210、气缸;220、推泥板;230、污泥处理池;240、导流板;2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景观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处理模块(100),包括与所述水处理模块(100)连接的湿土层(110)、嵌设于所述湿土层(110)内部的水处理池(120)、安装于所述水处理池(120)内部的两个隔板(130)、位于所述水处理池(120)内部的固液分离室(140)、厌氧室(150)和曝气室(160)、安装于所述固液分离室(140)内部的活性炭滤网(170)、设于所述厌氧室(150)内部的抽风机(180);污泥处理模块(200),包括贯穿于所述湿土层(110)前侧的气缸(210)、与所述气缸(210)活动端连接的推泥板(220)、嵌设于所述湿土层(110)内部的污泥处理池(230)、安装于所述污泥处理池(230)内部的导流板(240)和超声波装置(250)、连接于所述湿土层(110)和气缸(210)之间的盖板(260)、贯穿于所述盖板(260)的烘干装置(270)、贯穿于所述气缸(210)前侧的防水电机(280)、与所述防水电机(280)输出轴连接的滚筒式切刀(290)、安装于所述气缸(210)内部的爬坡式输送机(291)、与湿土层(110)顶部连接的挡泥罩(292)、安装于所述挡泥罩(292)内部的接泥盒(293),所述抽风机(180)与盖板(260)底部连接,所述爬坡式输送机(291)顶端延伸至挡泥罩(292)内部;泼洒模块(300)、包括连接于所述湿土层(110)和接泥盒(293)之间的管道(310)、活动安装于接泥盒(293)和管道(310)之间的螺旋杆(320)、与所述螺旋杆(320)连接的驱动电机(330)、开设于所述管道(310)上的多个弧形开口(340)、嵌设于所述管道(310)顶部的电动推杆(350)、滑动套接于所述管道(310)外侧并且与所述电动推杆(350)活动端连接的封泥板(360)、与所述湿土层(110)顶部连接的多个U形架(370)、活动套接于所述U形架(370)外侧的抖泥板(380)、连接于所述U形架(370)和抖泥板(380)之间的两个扭簧(390),所述管道(310)与接泥盒(293)内部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俊,郑万林,刘文博,陈纲,林艳,张清绪,高畅,余弦,张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能投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