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0385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9
一种前端模块,包含第一射频端、第二射频端、第三射频端、发送路径及接收路径。发送路径形成于第一射频端及第三射频端之间。接收路径形成于第一射频端及第二射频端之间。接收路径包含第一组开关、第二组开关、第三组开关及放大器。第一组开关、第二组开关及第三组开关分别根据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及第三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放大器耦接于第二组开关及第二射频端。第三组开关耦接于第一组开关及第二射频端。当发送信号经由发送路径传递至第一射频端时,第一组开关、第二组开关及第三组开关皆截止。关皆截止。关皆截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端模块


[0001]本专利技术关于射频电路,特别是一种射频电路中的前端模块。

技术介绍

[0002]前端模块为设置于天线及基频电路之间的射频电路,用以发送或接收射频信号。前端模块通常包含射频开关、滤波器及功率放大器。前端模块应用于各式各样的通讯装置,例如移动通讯、无线网络(Wi

Fi)、蓝牙、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等。
[0003]随着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为了使射频信号的覆盖范围增加,射频信号的功率大幅上升。为了较佳地隔绝射频信号的发送与接收,前端模块的电路面积及插入损失也随着增加的射频信号功率而一起增加,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及电路效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前端模块,包含第一射频端、第二射频端、第三射频端、发送路径及接收路径。发送路径形成于第一射频端及第三射频端之间。接收路径形成于第一射频端及第二射频端之间。接收路径包含第一组开关、第一路径及第二路径。第一组开关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一射频端,第二端,及用以接收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端,第一组开关根据第一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第一路径包含第二组开关及放大器。第二组开关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一组开关的第二端,第二端,及用以接收第二控制信号控的制端,第二组开关根据第二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放大器包含输入端,耦接于第二组开关的第二端,用以接收接收信号,及输出端,耦接于第二射频端,用以输出放大信号。第一路径及第二路径并联耦接于第一组开关的第二端及第二射频端之间。第二路径包含第三组开关,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一组开关的第二端,第二端,耦接于第二射频端,及用以接收第三控制信号的控制端,第三组开关根据第三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当发送信号经由发送路径传递至第一射频端时,第一组开关、第二组开关及第三组开关皆截止。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前端模块,包含第一射频端、第二射频端、第一组开关、第二组开关及第三组开关。第一组开关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一射频端,第二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端,及至少第一晶体管,第一组开关根据第一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第二组开关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一组开关的第二端,第二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端,及至少第二晶体管,第二组开关根据第二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第三组开关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一组开关的第二端,第二端,耦接于第二射频端,用以接收第三控制信号的控制端,及至少第三晶体管,第三组开关根据第三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至少第二晶体管的每一者的尺寸及至少第三晶体管的每一者的尺寸皆小于至少第一晶体管的每一者的尺寸。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前端模块包含第一射频端、第二射频端、第一组开关、第二组开关、第三组开关、第一分流路径及第二分流路径。第一组开关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
一射频端,第二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端,及至少第一晶体管,第一组开关根据第一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第二组开关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一组开关的第二端,第二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信号的控制端,及至少第二晶体管,第二组开关根据第二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第三组开关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一组开关的第二端,第二端,耦接于第二射频端,用以接收第三控制信号的控制端,及至少第三晶体管,第三组开关根据第三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第一分流路径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二组开关的第二端,及第二端,耦接于参考电压端。第二分流路径包含第一端,耦接于第三组开关的第二端,及第二端,耦接于参考电压端。至少第二晶体管的数量等于至少第三晶体管的数量。当第一组开关、第二组开关及第三组开关皆截止时,至少第一晶体管的每一者的跨压实质上等于至少第二晶体管的每一者的跨压,且等于至少第三晶体管的每一者的跨压。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前端模块的模块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前端模块的电路示意图。图3为第2图中的一种接收路径截止时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前端模块的电路示意图。符号说明1,3:前端模块10:天线30:滤波器AMP:放大器C,C1至C3:电容GND:参考电压端L:电感Prx:接收路径Prx1:放大路径Prx2:旁路路径Ptx:发送路径RF1至RF3:射频端Sc1至Sc7,Ss1至Ss4:控制信号SH1至SH4:分流路径Srx,Stx:射频信号Samp:放大信号SW1至SW7:第一组开关至第七组开关T1至T7,Ts1至Ts4:晶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前端模块1的模块示意图。前端模块1可用以传递射频信号Stx及射频信号Srx。
[0009]如图1所示,前端模块1包含天线10、射频端RF1、射频端RF2、射频端RF3、发送路径
Ptx、及接收路径Prx。天线10耦接于射频端RF1。发送路径Ptx形成于射频端RF1及射频端RF3之间,且接收路径Prx形成于射频端RF1及射频端RF2之间。当传递射频信号Stx时,发送路径Ptx导通且接收路径Prx截止。当接收射频信号Srx时,接收路径Prx导通且发送路径Ptx截止。接收路径Prx包含第一组开关SW1、放大路径Prx1及旁路路径Prx2。在本实施例中,射频信号Stx及Srx例如可分别为发送信号及接收信号。
[001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前端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0011]如图2所示,第一组开关SW1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控制端,其中第一端耦接于射频端RF1,且控制端用以接收控制信号Sc1,第一组开关SW1根据控制信号Sc1而导通或截止。第一组开关SW1可包含N个叠接的晶体管T1,其中N为正整数,其具体数值可视电路需求而定。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晶体管T1的尺寸可相等。
[0012]和接收路径Prx相似,发送路径Ptx可包含第四组开关SW4。第四组开关SW4包含第一端、第二端、及控制端,其中第一端可耦接于射频端RF1,第二端可耦接于射频端RF3,且控制端用以接收控制信号Sc4,第四组开关SW4根据控制信号Sc4而导通或截止。第四开关组SW4可包含叠接的至少一晶体管T4,例如M个叠接晶体管T4,其中M为正整数,其具体数值可视电路需求而定。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晶体管T4的尺寸可相等。举例而言,第四组开关SW4的晶体管T4的数量M是正相关于射频信号Srx的最大功率。由于每个晶体管T4可承受的跨压实质上相等,例如介于2.5V及3V之间,当射频信号Srx的最大功率越大,则第四组开关SW4需要配置越多个叠接晶体管T4,从而在接收较大功率的射频信号Srx时,发送路径Ptx不会发生损坏(break

down)。类似地,当射频信号Stx的最大功率越大,则第一组开关SW1需要配置越多个叠接晶体管T1,从而发送较大功率的射频信号Stx时,接收路径Prx不会发生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整数N可小于M,例如N可为6,且M可为8,惟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N可等于或大于M,其中接收路径Prx的晶体管T1的数量N可根据射频信号S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射频端;一第二射频端;一第三射频端;一发送路径,形成于该第一射频端及该第三射频端之间;及一接收路径,形成于该第一射频端及该第二射频端之间,其中该接收路径包含:一第一组开关,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一射频端,一第二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一第一控制信号,该第一组开关根据该第一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一第一路径,包含:一第二组开关,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一组开关的该第二端,一第二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一第二控制信号,该第二组开关根据该第二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及一放大器,包含一输入端,耦接于该第二组开关的该第二端,用以接收一接收信号,及一输出端,耦接于该第二射频端,用以输出一放大信号;及一第二路径,该第一路径及该第二路径并联耦接于该第一组开关的该第二端及该第二射频端之间,该第二路径包含:一第三组开关,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一组开关的该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于该第二射频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一第三控制信号,该第三组开关根据该第三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其中当一发送信号经由该发送路径传递至该第一射频端时,该第一组开关、该第二组开关及该第三组开关皆截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发送路径包含:一第四组开关,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一射频端,一第二端,耦接于该第三射频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一第四控制信号,该第四组开关根据该第四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该第一组开关另包含至少一第一晶体管;该第二组开关另包含至少一第二晶体管;该第三组开关另包含至少一第三晶体管;该第四组开关另包含至少一第四晶体管;及该至少一第二晶体管之一数量等于该至少一第三晶体管之一数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至少一第二晶体管的每一者的一尺寸及该至少一第三晶体管的每一者的一尺寸的一和实质上等于该至少一第一晶体管的每一者的一尺寸。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至少一第二晶体管的每一者的一尺寸大于该至少一第三晶体管的每一者的一尺寸。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组开关另包含N个第一晶体管,N为一正整数;该第四组开关另包含M个第四晶体管,M为一正整数,且M大于N;及该第二组开关另包含(M

N)个第二晶体管,且该第三组开关另包含(M

N)个第三晶体管。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接收信号经由该第一路径传递
至该第二射频端时,该第一组开关导通,且该第二组开关导通及该第三组开关截止。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接收信号经由该第二路径传递至该第二射频端时,该第一组开关导通,且该第二组开关截止及该第三组开关导通。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第一分流路径,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二组开关的该第二端,及一第二端,耦接于一参考电压端;及一第二分流路径,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三组开关的该第二端,及一第二端,耦接于该参考电压端;其中当该接收信号经由该第一路径传递至该第二射频端时,该第一分流路径截止,及该第二分流路径导通;及当该接收信号经由该第二路径传递至该第二射频端时,该第一分流路径导通,及该第二分流路径截止。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模块,其特征在于,另包含:一第五组开关,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第三组开关的该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于该第二射频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一第五控制信号,该第五组开关根据该第五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一第六组开关,包含一第一端,耦接于该放大器的该输出端,一第二端,耦接于该第二射频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一第六控制信号,该第六组开关根据该第六控制信号而导通或截止;及其中当该接收信号经由该第一路径传递至该第二射频端时,该第六组开关导通,及该第五组开关截止;及当该接收信号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家玮陈智圣赵宇轩
申请(专利权)人:立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