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9898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捕尘装置,该捕尘装置包括:第一捕尘组件,包括第一框架以及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的第一过滤网,第一框架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开口,第一过滤网遮挡在第一开口处;第二捕尘组件,包括第二框架以及设置在第二框架上的第二过滤网,第二框架位于第一框架的一侧,第二框架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开口,第二过滤网遮挡在第二开口处,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的孔径;喷雾件,设置在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喷雾件包括喷雾头,喷雾头朝向第一过滤网设置。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颗粒煤岩粉尘穿过过滤网导致对煤岩粉尘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捕尘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煤矿安全防护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捕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煤矿的掘进工作面上,掘进机的采掘作业过程中,煤岩会被击碎,进而会产生大量的煤岩粉尘,这些粉尘进入到人体器官容易危害工人身体建康,因此需要在采掘过程中设置捕尘装置对产生的煤岩粉尘进行处理。
[0003]在相关技术中,捕尘装置为过滤网,通过在巷道设置过滤网对空气中的煤岩粉尘进行过滤,进而能够去除空气中的煤岩粉尘,起到除尘效果。
[0004]但是,相关技术中的设置过滤网对煤岩粉尘进行过滤,颗粒煤岩粉尘会穿过过滤网,导致对煤岩粉尘处理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捕尘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颗粒煤岩粉尘穿过过滤网导致对煤岩粉尘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捕尘装置,捕尘装置包括:第一捕尘组件,包括第一框架以及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的第一过滤网,第一框架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开口,第一过滤网遮挡在第一开口处;第二捕尘组件,包括第二框架以及设置在第二框架上的第二过滤网,第二框架位于第一框架的一侧,第二框架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开口,第二过滤网遮挡在第二开口处,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的孔径;喷雾件,设置在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喷雾件包括喷雾头,喷雾头朝向第一过滤网设置。
[0007]进一步地,第一过滤网可收卷地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第二过滤网可收卷地设置在第二框架上。
[0008]进一步地,第一框架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收卷件,第一过滤网的上端与第一收卷件连接,第一框架具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滑槽,第一过滤网的侧部伸入第一滑槽内,在第一过滤网遮挡在第一开口的情况下,第一过滤网的下端与第一框架相卡接;第二框架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收卷件,第二过滤网的上端与第二收卷件连接,第二框架具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滑槽,第二过滤网的侧部伸入第二滑槽内,在第二过滤网遮挡在第二开口的情况下,第二过滤网的下端与第二框架相卡接。
[0009]进一步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一架体包括第一顶梁和两个第一立柱,两个第一立柱的上端分别与第一顶梁的两端相连接,第一收卷件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顶梁内的第一收卷辊,两个第一立柱均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一过滤网包括第一网布以及与第一网布的下端相连接的第一拉杆,第一拉杆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第一立柱的第一滑槽内,在第一过滤网遮挡在第一开口的情况下,第一拉杆与第一框架相卡接;第二框架包括第二架体,第二架体包括第二顶梁和两个第二立柱,两个第二立柱的上端分别与第二顶梁的两端相连接,第二收卷件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顶梁内的第二收卷辊,两个第二立柱均设置
有第二滑槽,第二过滤网包括第二网布以及与第二网布的下端相连接的第二拉杆,第二拉杆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第二立柱的第二滑槽内,在所属第二过滤网遮挡在第二开口的情况下,第二拉杆与第二框架相卡接。
[0010]进一步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架体以及设置在第一架体的下端的第一集尘箱,在第一过滤网遮挡在第一开口的情况下,第一过滤网的下端与第一集尘箱相卡接;第二框架包括第二架体以及设置在第二架体的下端的第二集尘箱,在第二过滤网遮挡在第二开口的情况下,第二过滤网的下端与第二集尘箱相卡接。
[0011]进一步地,尘装置还包括负压风机,负压风机设置在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负压风机的风吹向第二过滤网。
[0012]进一步地,捕尘装置还包括:连接杆,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连接,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间距可调;悬挂架,悬挂架的上端与连接杆滑动连接,负压风机和喷雾件均设置在悬挂架上。
[0013]进一步地,捕尘装置包括多个负压风机和多个喷雾件,多个负压风机和多个喷雾件均在横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0014]进一步地,捕尘装置还包括粉尘浓度传感器和空气湿度传感器,粉尘浓度传感器和空气湿度传感器均与喷雾件信号连接。
[0015]进一步地,第一框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沿第一框架的周向延伸;第二框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沿第二框架的周向延伸。
[0016]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捕尘装置包括第一捕尘组件、第二捕尘组件以及喷雾件,第一捕尘组件中的第一框架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开口,并且第一过滤网设置在第一框架上,第一过滤网能够遮挡在第一开口处,进而能够对巷道中产生的煤岩粉尘进行阻挡,并且为了能够对小颗粒的煤岩粉尘进行阻挡,设置第二捕尘组件,利用第二捕尘组件中的第二框架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开口,第二过滤网设置在第二框架上,第二过滤网能够遮挡在第二开口处,使得在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的作用下能够对煤岩粉尘进行阻挡,并且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的孔径,使得第一过滤网能够对大颗粒的煤岩粉尘进行阻挡,第二过滤网能够对小颗粒的煤岩粉尘进行阻挡,这样能够提升对煤岩粉尘的处理效果,为了能够保证第一过滤网能够长时间工作,避免大颗粒煤岩粉尘堵塞第一过滤网的网孔,在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之间设置喷雾件,将喷雾件中的喷雾头朝向第一过滤网,进而能够利用喷雾件对第一过滤网进行喷洒,这样既能够利用喷雾件降低煤岩粉尘浓度的同时,又能对附着在第一过滤网上的煤岩粉尘进行清洁,延长第一过滤网的使用寿命。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第一捕尘组件、第二捕尘组件以及喷雾件,使得在利用第一过滤网能够对大颗粒煤岩粉尘进行阻挡,利用第二过滤网对小颗粒煤岩粉尘进行阻挡,并且利用喷雾件对第一过滤网进行清洗,保证第一过滤网能够长期使用的同时,能够提升对煤岩粉尘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捕尘装置的正视图;
[0019]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捕尘装置的侧视图。
[002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1]10、第一捕尘组件;11、第一框架;111、第一收卷件;1111、第一收卷辊;112、第一滑槽;113、第一架体;1131、第一顶梁;1132、第一立柱;114、第一集尘箱;12、第一过滤网;121、第一网布;122、第一拉杆;13、第一密封圈;
[0022]20、第二捕尘组件;21、第二框架;211、第二收卷件;2111、第二收卷辊;212、第二滑槽;213、第二架体;2131、第二立柱;22、第二过滤网;221、第二网布;222、第二拉杆;
[0023]30、喷雾件;31、喷雾头;
[0024]41、负压风机;42、连接杆;43、悬挂架;44、粉尘浓度传感器;45、空气湿度传感器;46、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尘装置包括:第一捕尘组件(10),包括第一框架(1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11)上的第一过滤网(12),所述第一框架(11)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过滤网(12)遮挡在所述第一开口处;第二捕尘组件(20),包括第二框架(2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21)上的第二过滤网(22),所述第二框架(21)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1)的一侧,所述第二框架(21)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过滤网(22)遮挡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一过滤网(12)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过滤网(22)的孔径;喷雾件(30),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网(12)和所述第二过滤网(22)之间,所述喷雾件(30)包括喷雾头(31),所述喷雾头(31)朝向所述第一过滤网(12)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12)可收卷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11)上,所述第二过滤网(22)可收卷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2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1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收卷件(111),所述第一过滤网(1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收卷件(111)连接,所述第一框架(11)具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滑槽(112),所述第一过滤网(12)的侧部伸入所述第一滑槽(112)内,在所述第一过滤网(12)遮挡在所述第一开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过滤网(12)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架(11)相卡接;所述第二框架(21)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收卷件(211),所述第二过滤网(2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收卷件(211)连接,所述第二框架(21)具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滑槽(212),所述第二过滤网(22)的侧部伸入所述第二滑槽(212)内,在所述第二过滤网(22)遮挡在所述第二开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过滤网(2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架(21)相卡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11)包括第一架体(113),所述第一架体(113)包括第一顶梁(1131)和两个第一立柱(1132),两个所述第一立柱(1132)的上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顶梁(1131)的两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收卷件(111)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梁(1131)内的第一收卷辊(1111),两个所述第一立柱(1132)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滑槽(112),所述第一过滤网(12)包括第一网布(121)以及与所述第一网布(121)的下端相连接的第一拉杆(122),所述第一拉杆(122)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所述第一立柱(1132)的所述第一滑槽(112)内,在所述第一过滤网(12)遮挡在所述第一开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拉杆(122)与所述第一框架(11)相卡接;所述第二框架(21)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东董俊亮闫祖喻于志勇张锁王路军王林马亮王珏
申请(专利权)人:神华新街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