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白色反射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聚酯组合物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聚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一种白色反射膜。
技术介绍
[0002]液晶显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成为光电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液晶显示器是一种被动性显示器件,本身不会发光,显示的图像和文字是它对背光源发出的光进行调制的结果;因此,显示器的亮度、色度、功耗等主要指标依赖于背光源的性能。液晶背光模组的主要组件分别是:光源、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增亮膜以及外框。其中反射膜位于背光模组的最底部,在导光板的下面,它的作用是将透过导光板漏到下面的光线反射回去,重新回到面板侧,从而使光损失降低,增大背光亮度。
[0003]反射膜的种类主要有: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与PP和PC相比,PET反射膜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延展性能、力学性能、耐候性、耐疲劳、电绝缘性和耐化学药品性等特性。目前,国内外制备反射膜的方法主要有涂覆法、多层膜法、共混法和微孔法。共混法就是将反射粒子(例如碳酸钙、硫酸镁、二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锌等无机粒子)直接添加入薄膜中,直接运用挤出机进行熔融挤出、流延成膜的方法。微孔法是在薄膜内添加与基体树脂不相容的成分(无机粒子),通过熔融挤出、流延铸片、再经纵向拉伸、横向拉伸、热定型等步骤,从而在薄膜中产生孔隙,使膜白化并提高薄膜反射率的方法。薄膜中间大量微米级孔的引入,微米级孔里是空气,当光线进入薄膜,遇到微米级孔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部分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大量的微米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聚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括:聚酯100重量份;交联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8
‑
55重量份;助剂0.1
‑
15重量份;所述交联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的交联度≥65%,平均粒径为500
‑
2000n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包括:聚酯100重量份;交联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10
‑
48重量份;助剂0.3
‑
12重量份;优选地,所述交联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的交联度≥70%;优选地,所述交联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的平均粒径为800
‑
1700n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酯组合物,其中,所述聚酯的熔融焓为
△
H
mPET
,所述聚酯组合物的熔融焓为
△
H
m组合物
;其中,
△
H
mPET
与
△
H
m组合物
之差为8
‑
28J/g,优选为10
‑
25J/g。4.根据权利要求1
‑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组合物,其中,所述聚酯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优选地,在25℃条件下,所述聚酯的特性粘度为0.62
‑
0.88dL/g;优选地,所述聚酯的玻璃化温度为65
‑
85℃;优选地,所述聚酯的熔点为240
‑
265℃;优选地,所述聚酯的结晶温度为168
‑
192℃。5.根据权利要求1
‑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组合物,其中,所述聚酯组合物还包括选自下列组分中的至少一种: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4
‑
甲基
‑1‑
戊烯、环状烯烃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有机硅树脂、乙烯
‑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乙烯
‑
醋酸乙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有机颗粒。6.根据权利要求1
‑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组合物,其中,所述助剂包括抗氧化剂、热稳定剂、抗静电剂、抗水解剂、成核剂、阻燃剂和紫外线吸收剂中的至少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
‑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组合物,其中,所述抗氧化剂选自选自四[β
‑
(3,5
‑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三(2,4
‑
二叔丁基)亚磷酸苯酯、丙酸十八醇酯和烷基化多酚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热稳定剂为磷系热稳定剂,优选选自磷酸三甲酯、磷酸三苯酯和三乙基磷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抗静电剂选自乙氧基化烷基胺、四烷基铵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磺酸盐、聚醚酯酰胺、聚醚酰胺酰亚胺和甲氧基聚乙二醇与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抗水解剂选自碳化二亚胺类,优选选自二环己基碳二亚胺、N,N
’‑
二异丙基碳二亚胺和聚碳化二亚胺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成核剂选自无机盐类成核剂、有机酸盐类成核剂、离子键聚合物类成核剂和聚酯低聚物的碱金属盐类成核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阻燃剂选自溴系有机阻燃剂和/或无机阻燃剂;
优选地,所述紫外线吸收剂选自邻羟基苯甲酸甲酯、2
‑
(2
ˊ
‑
羟基
‑5ˊ
‑
甲基苯基)苯并三氮唑、2,4
‑
二羟基二苯甲酮和2
‑
羟基
‑4‑
正辛氧基二苯甲酮中的至少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1
‑
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组合物,其中,所述抗氧化剂为四(β
‑
(3,5
‑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2,4
‑
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三酯;或者,所述抗氧化剂为β
‑
(3,5
‑
二叔丁基
‑4‑
羟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和(2,4
‑
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三酯;优选地,所述四(β
‑
(3,5
‑
二叔丁基
技术研发人员:张雅茹,宋文波,刘振杰,张晓萌,张洁,初立秋,李娟,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