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应高功率组件的航天器一体化控温板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航天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适应高功率组件的航天器一体化控温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航天器SAR天线有源安装板等典型高功率器件安装板采用传统的“铝蒙皮+铝蜂窝芯”胶接结构板,相变热管通过胶接的方式内埋在夹心板内,如图9~图10所示,但这种传统的设计制造模式只适用于线阵列分布式器件的均温控温。
[0003]新一代航天器SAR天线由单向扫描向双向扫描模式提升,高功率器件也因此由线阵列分布向面阵列分布发展,因此传统的胶接式高功率器件安装板已无法满足新一代航天器SAR天线面阵列分布器件高效扩热、均热、控温需求,主要弊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从高热流组件到相变热管之间的传热链路中存在高热阻结构胶和多个热界面,影响了系统的传热效率。另一方面,扩热块与热管组成的热控系统重量大,且效能不高;同时,受限于传统挤压制造工艺,槽道热管构型优化不够,且仅能够沿着轴向一维传热,极大的限制了气液相变传热能力的拓展,无法满足面阵列分布式高热流器件快速扩热
‑
均热需求。此外,相变热管利用固液相变腔室内的相变材料在熔化
‑
凝固过程中近似等温、吸收/释放大量潜热的特点,配以槽道热管的气液相变传热来实现间歇性工作的大热耗单机和分布式器件的相对恒温控制。但同时,相变材料又存在固有导热系统低、大面积使用时温度一致性差的缺点,需要导热骨架结构强化传热。然而受限于传统制造工艺,传统相变热管的固液相变腔室内传热肋片结构形式单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高功率组件的航天器一体化控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上下分布的第一薄壁腔体和第二薄壁腔体,所述第一薄壁腔体为气液相变腔室(4),所述第二薄壁腔体为固液相变腔室(5);所述气液相变腔室(4)的内壁上设置有高度呈梯度分布且为圆锥台构型的毛细抽吸结构阵列(6),所述气液相变腔室(4)的上下壁间设置有单叶双曲面构型的高渗流微槽承力柱阵列(7);所述固液相变腔室(5)的上下壁间相贯穿设有空间三维晶格网络构型的导热增强骨架阵列(8),所述导热增强骨架阵列(8)单元为变厚度Scherk
’
s曲面胞元构型;所述气液相变腔室(4)和固液相变腔室(5)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工质充装管(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功率组件的航天器一体化控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相变腔室(4)和固液相变腔室(5)的壁厚范围为0.6mm~0.8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功率组件的航天器一体化控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相变腔室(4)内部高度范围为2mm~3mm,所述固液相变腔室(5)内部高度范围为6mm~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功率组件的航天器一体化控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抽吸结构阵列(6)排布于所述气液相变腔室(4)的上、下壁内表面,所述气液相变腔室(4)的上壁外表面用于安装面阵列分布式高热热流器件(1),所述气液相变腔室(4)的上壁内表面设置的毛细抽吸结构阵列(6)的高度采用梯度布局,非高热流热源区域的毛细抽吸结构阵列(6)的高度范围为0.7mm~0.8mm,阵列间距为0.2mm;点状高热流热源区域的毛细抽吸结构阵列(6)的高度范围为0.5mm~0.6mm,阵列间距为0.1mm;上壁的圆锥台母线与腔体薄壁内表面的夹角范围为60
°
~65
°
;所述气液相变腔室(4)的下壁内表面的毛细抽吸结构阵列(6)的高度范围为1mm~1.2mm,阵列间距为0.5mm,下壁的圆锥台母线与腔体薄壁内表面的夹角范围为40
°
~45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高功率组件的航天器一体化控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渗流微槽承力柱采用单叶双曲面构型,曲面方程满足:所述高渗流微槽承力柱沿高度方向二等分截面的直径的范围为4mm~6mm,所述高渗流微槽承力柱单叶双曲面渐近线夹角β的范围为25
°
~35
°
;所述高渗流微槽承力柱阵列(7)的数量和间距按照气液相变腔室(4)上壁外表面负载以及气液相变腔室(4)内最大蒸汽压力进行设置,使所述一体化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碧琦,路同山,张丽新,刘刚,陈浩然,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