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壁乘员舱、声声、声振耦合及吸声验证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9406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刚性壁乘员舱、声声、声振耦合及吸声验证系统及方法,涉及NVH声声、声振耦合特性及内饰吸声性能研究技术领域。乘员舱包括:乘员舱本体;安装于乘员舱本体的本体附件:车门、风挡玻璃、前围薄板、仪表板、行李箱搁物板及典型内饰中的一种或多种;覆盖组件,设置于乘员舱本体内侧,用于可拆卸的覆盖所述乘员舱本体,以及覆盖本体附件中的一者或多者。本发明专利技术集成典型声声、声振耦合结构及内饰,通过在乘员舱内表面设置可拆卸的覆盖组件,能够在进行测试及仿真标定时提供可递进验证的耦合条件,模拟实车各子声腔、结构对车内主声腔的影响,可用于对典型内饰的仿真建模标定,实现内饰对车内噪声影响频率段及降噪效果的量化。的量化。的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刚性壁乘员舱、声声、声振耦合及吸声验证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NVH声声、声振耦合特性及内饰吸声性能研究
,具体地涉及一种刚性壁乘员舱、一种声声、声振耦合及吸声验证系统及一种声声、声振耦合及吸声验证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车身是动力总成振动和路面激励的承载体,是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开发主要管控系统之一,整车的正向开发对设计阶段车身NVH性能仿真模型精度要求高,提前分析性能风险,可以避免后期样车调校引起的设计变更,造成成本和周期增加的压力。
[0003]然而现状是,由于实车中的车身A柱、B柱、C柱、门槛、车门、行李箱及仪表板等均含有与车内主声腔贯通的子声腔,同时还包括玻璃、护板、薄板等多种类型的结构,若基于实车,很难从整车测试曲线中提取出子声腔、结构对车内主声腔的影响;而对于内饰,目前均采用集中质量点或非结构质量法建模,无法单独对内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进行仿真标定,不能量化内饰对车内噪声影响频率段及降噪效果的影响;且现有试验用驾驶舱通常为基于简化的矩形声腔结构,简易且与实车尺寸差距大,不能体现车内典型的结构与声腔,以及声腔与子声腔的耦合作用,也无法对各内饰进行仿真建模及标定。因此,当前主流的OEM(主机厂)、TB(带内饰的车身)车身NVH建模,均存在车内声腔较复杂,难以从整车测试曲线提取出子声腔、结构对车内主声腔的影响,以及无法量化内饰对车内噪声影响频率段及降噪效果的问题,导致NTF(噪声传递函数)与测试值对标相差较大,难以支持产品性能的正向开发。

技术实现思路
<br/>[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刚性壁乘员舱、声声、声振耦合及吸声验证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车内声腔复杂、难以从整车测试曲线中提取出子声腔、结构对车内主声腔的影响以及难以对内饰标定建模,无法量化内饰对车内噪声影响频率段及降噪效果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刚性壁乘员舱,包括:
[0006]乘员舱本体;
[0007]安装于所述乘员舱本体的本体附件,所述本体附件包括车门、风挡玻璃、前围薄板、仪表板及行李箱搁物板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8]覆盖组件,设置于所述乘员舱本体内侧,与所述乘员舱本体和/或所述本体附件可拆卸连接,用于覆盖所述乘员舱本体,以及覆盖所述本体附件中的一者或多者。
[0009]可选地,所述乘员舱本体由在开口侧对接的前舱及后舱组成,所述前舱与所述后舱围合形成主声腔;
[0010]所述车门、风挡玻璃、前围薄板及仪表板安装于所述前舱,所述行李箱搁物板安装于所述后舱;
[0011]所述行李箱搁物板与所述后舱的内壁围合构成内部有空腔的箱体结构。
[0012]可选地,所述覆盖组件的密度不低于2.8g/cm3。
[0013]可选地,所述行李箱搁物板的垂直面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面积为所述行李箱搁物板的垂直面面积的1/5。
[0014]可选地,所述前舱包括:
[0015]车架、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的顶盖及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的地板面板;
[0016]所述车架包括A柱总成及B柱总成,所述A柱总成包括A柱及从A柱延升至B柱的顶边梁,所述B柱总成包括B柱;
[0017]所述A柱、B柱及所述顶边梁内填充有填充物;
[0018]所述车门及所述风挡玻璃安装于所述车架上。
[0019]可选地,所述本体附件还包括典型内饰,所述典型内饰包括座椅、前围隔热垫及地毯,所述前围薄板及所述仪表板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车架上,所述座椅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地板面板上,所述前围隔热垫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前围薄板上;所述地毯平铺于所述地板面板上。
[0020]可选地,所述地板面板上还铺设有水泥层。
[0021]可选地,所述覆盖组件上设置有台阶式搭接口,相邻的覆盖组件通过各自的台阶式搭接口搭接,且所述覆盖组件的台阶式搭接口上设置有密封棉。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声声、声振耦合及吸声验证系统,包括:
[0023]上述的刚性壁乘员舱;
[0024]声源装置,设置于所述乘员舱本体上,用于通过声音激励产生第一声音信号;
[0025]激励装置,用于对所述乘员舱本体附件进行激励,通过振动激励产生振动信号及第二声音信号;
[0026]声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或所述第二声音信号;
[0027]振动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振动信号;
[0028]处理装置,用于依据所述第一声音信号、所述第二声音信号及所述振动信号对所述本体附件中的一者或多者对所述刚性壁乘员舱内声腔的影响进行验证。
[0029]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声声、声振耦合及吸声验证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声声、声振耦合及吸声验证系统,包括:
[0030]通过所述声源装置在设置在所述乘员舱本体的主驾或副驾位置的激励点提供声源信号;
[0031]在所述乘员舱本体及所述本体附件的内表面被覆盖组件完全覆盖的情况下,获取设置在所述刚性壁乘员舱不同截面上的响应点的第三声音信号,依据所述第三声音信号确定所述响应点的第一声传递函数曲线并对所述第一声传递函数曲线进行仿真标定;
[0032]在所述乘员舱本体内表面被覆盖组件完全覆盖,且所述本体附件中的任意一者或任意多者未被覆盖组件覆盖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响应点的第四声音信号,依据所述第四声音信号确定所述响应点的第二声传递函数曲线并对所述第二声传递函数曲线进行仿真标定;
[0033]在所述乘员舱本体内表面被覆盖组件完全覆盖,且所述本体附件中的任意一者或任意多者未被覆盖组件覆盖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激励装置对未被覆盖组件覆盖的本体附件进行激励,获取被激励的本体附件的振动信号及所述响应点的第五声音信号,依据所述振
动信号及所述第五声音信号确定被激励的本体附件的第三声传递函数曲线并对所述第三声传递函数曲线进行仿真标定;
[0034]依据标定后的第一声传递函数曲线、标定后的第二声传递函数曲线及标定后的第三声传递函数曲线确定所述本体附件中的任意一者或任意多者对所述刚性壁乘员舱内声腔的影响。
[0035]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乘员舱本体内表面设置若干可拆卸的覆盖组件,能够在进行声声、声振耦合特性及内饰吸声性能研究时选择性的覆盖车门、风挡玻璃、前围薄板等附件以对其进行屏蔽,从而模拟实车各子声腔、结构对车内主声腔的影响,实现内饰对车内噪声影响频率段及降噪效果的量化。
[0036]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37]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限制。在附图中:
[0038]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刚性壁乘员舱示意图;
[0039]图2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前风挡玻璃电木板安装示意图;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刚性壁乘员舱,其特征在于,包括:乘员舱本体;安装于所述乘员舱本体的本体附件,所述本体附件包括车门、风挡玻璃、前围薄板、仪表板及行李箱搁物板中的一种或多种;覆盖组件,设置于所述乘员舱本体内侧,与所述乘员舱本体和/或所述本体附件可拆卸连接,用于覆盖所述乘员舱本体,以及覆盖所述本体附件中的一者或多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壁乘员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舱本体由在开口侧对接的前舱及后舱组成,所述前舱与所述后舱围合形成主声腔;所述车门、风挡玻璃、前围薄板及仪表板安装于所述前舱,所述行李箱搁物板安装于所述后舱;所述行李箱搁物板与所述后舱的内壁围合构成内部有空腔的箱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刚性壁乘员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组件的密度不低于2.8g/cm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壁乘员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搁物板的垂直面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面积为所述行李箱搁物板的垂直面面积的1/5。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刚性壁乘员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包括:车架、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的顶盖及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的地板面板;所述车架包括A柱总成及B柱总成,所述A柱总成包括A柱及从A柱延升至B柱的顶边梁,所述B柱总成包括B柱;所述A柱、B柱及所述顶边梁内填充有填充物;所述车门及所述风挡玻璃安装于所述车架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刚性壁乘员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附件还包括典型内饰,所述典型内饰包括座椅、前围隔热垫及地毯,所述前围薄板及所述仪表板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车架上,所述座椅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地板面板上,所述前围隔热垫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前围薄板上;所述地毯平铺于所述地板面板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刚性壁乘员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面板上还铺设有水泥层。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刚性壁乘员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组件上设置有台阶式搭接口,相邻的覆盖组件通过各自的台阶式搭接口搭接,且所述覆盖组件的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张荣荣陈晓新梁鹏王清清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