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二氧化碳生产的吸附再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9361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二氧化碳生产的吸附再生系统包括余冷回收器一、余冷回收器二、涡流管、三通阀和再生加热器,余冷回收器一上连接有原料气管道一和尾气排出管,余冷回收器二上连接有不凝气管一,不凝气管一上设置有减压阀,余冷回收器二通过不凝气管二与涡流管相连通,涡流管的冷流端通过冷气流管与余冷回收器一相连通,涡流管的热流端上连接有热气流管,三通阀上连接有混合管,热气流管、尾气排出管均与混合管相连通,再生加热器与三通阀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涡流管对回收余冷后的不凝尾气进行能量分离,同时产生制冷和制热效应,通过涡流管的制冷效应和制热效应,进一步回收潜在余冷,降低二氧化碳生产中的制冷能耗,有效降低再生加热器的电能消耗,达到双向节能的效果。节能的效果。节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应用于二氧化碳生产的吸附再生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二氧化碳再生
,具体涉及应用于二氧化碳生产的吸附再生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二氧化碳生产过程中的低温精馏系统会产生不凝尾气,其主要成分为CO2、N2。目前对不凝气的处理方法主要是:来自低温精馏系统的低温不凝尾气经过减压阀FA减压后,去到余冷回收器A中与来自干燥系统的原料CO2气体进行换热回收其余冷,不凝尾气自身被原料CO2气体加热,同时原料CO2气体被预冷,回收余冷后的不凝尾气再通过三通阀FB切换,当干燥系统需要再生时,切换至再生加热器B内加热后,去脱水干燥系统作为再生气源,当干燥系统不再生时切换至安全处放空。现有技术中虽然回收了低温不凝尾气中的部分余冷,达到了一定的节能效果,但未能进一步挖掘回收不凝尾气的潜在余冷,且当回收余冷后的不凝尾气作为干燥系统的再生气源被电加热器加热的过程中未采用有效的节能措施来降低再生加热器的电能消耗,导致再生加热器的能耗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应用于二氧化碳生产的吸附再生系统的技术方案,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实用性强,采用涡流管对回收余冷后的不凝尾气进行能量分离,同时产生制冷和制热效应,通过涡流管的制冷效应和制热效应,进一步回收潜在余冷,降低二氧化碳生产中的制冷能耗,且由于充分回收了潜在余冷,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使得最终输送到再生加热器的尾气温度提升,从而有效降低再生加热器的电能消耗,达到双向节能的效果。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应用于二氧化碳生产的吸附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冷回收器一、余冷回收器二、涡流管、三通阀和再生加热器,余冷回收器一上连接有原料气管道一和尾气排出管,原料CO2气体经原料气管道一进入到余冷回收器一内,余冷回收器二通过原料气管道二与余冷回收器二相连通,余冷回收器二上连接有不凝气管一,不凝尾气从不凝气管一进入到余冷回收器二内,不凝气管一上设置有减压阀,通过减压阀对不凝尾气进行减压处理,余冷回收器二通过不凝气管二与涡流管相连通,不凝尾气在余冷回收器二内与原料CO2气体换热后,经不凝气管二进入到涡流管内,涡流管将进入的不凝尾气分为冷流股和热流股,涡流管的冷流端通过冷气流管与余冷回收器一相连通,冷流股经冷气流管进入到余冷回收器一内与原料CO2气体换热后,进入到尾气排出管内,涡流管的热流端上连接有热气流管,热流股进入到热气流管内,三通阀上连接有混合管,热气流管、尾气排出管均与混合管相连通,冷流股和热流股在混合管内混合形成混合气体,再输送到三通阀,再生加热器与三通阀相连通,再生加热器对混合气体进行加热升温。
[0006]来自低温精馏系统的低温不凝尾气经过减压阀减压后,去余冷回收器二与来自余
冷回收器一的原料CO2气体进行换热回收其余冷,不凝尾气回收余冷后经不凝气管二进入到涡流管内,通过涡流管进行能量分离产生制冷和制热效应,涡流管将不凝尾气分为冷流股和热流股两股流体,冷流股从涡流管的冷流端经冷气流管输送到余冷回收器一内,与来自干燥系统的原料CO2气体的换热,进一步回收冷股流的余冷,再进入尾气排出管,而热流股从涡流管的热流端进入到热气流管,与冷气流管的冷流股汇合后进入到混合管内,再通过三通阀切换,当干燥系统不再生时自动切换至安全处放空,当干燥系统需要再生时则切换至再生加热器加热至后,作为干燥系统的再生气源送入干燥系统。
[0007]进一步,热气流管上设置有调节阀,通过调节阀调节涡流管的冷流率,调节阀控制涡流管的冷流率达到0.58左右,确保二氧化碳在涡流管中的制冷效应达到最佳,从而有效回收潜在余冷。
[0008]进一步,余冷回收器二上设置有原料气管道三,原料CO2气体在余冷回收器二内与不凝尾气换热后,从原料气管道三排出,去到液化精馏系统内,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生产中的制冷能耗。
[0009]进一步,三通阀上连接有放空管,通过三通阀的切换,可以在干燥系统不再生时自动切换至安全处放空,当干燥系统需要再生时再切换至再生加热器。
[0010]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实用性强,采用涡流管对回收余冷后的不凝尾气进行能量分离,同时产生制冷和制热效应,通过涡流管的制冷效应和制热效应,进一步回收潜在余冷,降低二氧化碳生产中的制冷能耗,且由于充分回收了潜在余冷,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使得最终输送到再生加热器的尾气温度提升,从而有效降低再生加热器的电能消耗,达到双向节能的效果,节能降耗效果好。
[0012]本技术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生产过程中的制冷能耗,同时也降低了二氧化碳生产过程中干燥系统的再生电耗,在二氧化碳生产回收领域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意义,通过进一步挖掘回收了不凝尾气的潜在余冷,相较于现有技术来说可以多回收13%左右的余冷,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生产过程中的制冷负荷,从而降低制冷系统的电耗,且通过进一步挖掘回收余冷,可以提高进入到再生加热器的尾气温度,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可以提高8

15℃,从而降低再生加热器的电耗达到6%左右,有效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4]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应用于二氧化碳生产的吸附再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

原料气管道一;2

原料气管道二;3

原料气管道三;4

不凝气管一;5

不凝气管二;6

冷气流管;7

尾气排出管;8

热气流管;9

混合管;10

放空管;101

余冷回收器一;102

余冷回收器二;103

再输送到三通阀;104

涡流管;F1

减压阀;F2

调节阀;F3

三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应用于二氧化碳生产的吸附再生系统,包括余冷回收器
一101、余冷回收器二102、涡流管104、三通阀F3和再生加热器103,余冷回收器一101上连接有原料气管道一1和尾气排出管7,原料CO2气体经原料气管道一1进入到余冷回收器一101内,余冷回收器二102通过原料气管道二2与余冷回收器二102相连通,余冷回收器二102上连接有不凝气管一4,不凝尾气从不凝气管一4进入到余冷回收器二102内,不凝气管一4上设置有减压阀F1,通过减压阀F1对不凝尾气进行减压处理,余冷回收器二102通过不凝气管二5与涡流管104相连通,不凝尾气在余冷回收器二102内与原料CO2气体换热后,经不凝气管二5进入到涡流管104内,涡流管104将进入的不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应用于二氧化碳生产的吸附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冷回收器一,所述余冷回收器一上连接有原料气管道一和尾气排出管,原料CO2气体经所述原料气管道一进入到所述余冷回收器一内;余冷回收器二,所述余冷回收器二通过原料气管道二与所述余冷回收器二相连通,所述余冷回收器二上连接有不凝气管一,不凝尾气从所述不凝气管一进入到所述余冷回收器二内,所述不凝气管一上设置有减压阀,通过所述减压阀对不凝尾气进行减压处理;涡流管,所述余冷回收器二通过不凝气管二与所述涡流管相连通,不凝尾气在所述余冷回收器二内与原料CO2气体换热后,经所述不凝气管二进入到所述涡流管内,所述涡流管将进入的不凝尾气分为冷流股和热流股;所述涡流管的冷流端通过冷气流管与所述余冷回收器一相连通,冷流股经所述冷气流管进入到所述余冷回收器一内与原料CO2气体换热后,进入到尾气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志飞秦永红杨同徐美南沈建冲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快凯高效节能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