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9283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包括依次垂直固定连接的上窗框、左窗框、下窗框、右窗框,左窗框与右窗框之间水平设置有横中挺,横中挺与下窗框之间设置有竖中挺,上窗框与左窗框、横中挺、右窗框构成的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第一隔热体,横中挺与左窗框、下窗框、竖中挺构成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左活动窗扇,横中挺与右窗框、下窗框、竖中挺构成的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右活动窗扇,左活动窗扇和右活动窗扇均包括四根依次垂直固定连接的内窗框和设置于内窗框中的第二隔热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具有左内开和下内开的双向内开方式,兼具通风面积和密封性,适应不同场景下的通风需求。适应不同场景下的通风需求。适应不同场景下的通风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


[0001]本技术涉及隔热门窗
,尤其是涉及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

技术介绍

[0002]窗户作为建筑中必不可少的部件,承担透光、通风、隔热的功能。平开窗是窗户的一种式样,窗扇开合是沿着某一水平方向移动,故称“平开窗”。在水平方向上内开或外开的窗户,在现代建筑的各个场景均有应用,开合较为方便,但是安全系数不高,在没有外界防护的情况下,有较高的坠落风险。在竖直方向上开或下开的窗户,安全系数较高,但开合角度不大,通风量小。因此有必要结合两种开合方式的优劣设计一种具有双向内开的窗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具有左内开和下内开的双向内开方式,兼具通风面积和密封性,适应不同场景下的通风需求。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垂直固定连接的上窗框、左窗框、下窗框、右窗框,所述左窗框与所述右窗框之间水平设置有横中挺,所述横中挺与所述下窗框之间设置有竖中挺,所述上窗框与所述左窗框、所述横中挺、所述右窗框构成的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第一隔热体,所述横中挺与所述左窗框、所述下窗框、所述竖中挺构成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左活动窗扇,所述横中挺与所述右窗框、所述下窗框、所述竖中挺构成的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右活动窗扇,所述左活动窗扇和所述右活动窗扇均包括四根依次垂直固定连接的内窗框和设置于所述内窗框中的第二隔热体;
[0005]所述上窗框、所述左窗框、所述下窗框和所述右窗框均由第一外固件和第一内固件组成,所述横中挺和所述竖中挺均由第二外固件和第二内固件组成,所述第一外固件和所述第二外固件位于室外侧,所述第一内固件和所述第二外固件位于室内侧,所述第一外固件与所述第一内固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外固件与所述第二外固件之间均设置有隔热空气槽,所述隔热空气槽的两端设置有隔热胶条,所述第一外固件靠近室外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外钩边,所述第二外固件靠近室外侧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外钩边,所述第一外钩边和所述第二外钩边的末端设置有内扣槽,位于所述第一隔热体周围的所述内扣槽内设置有挤压胶条,位于所述左活动窗扇和所述右活动窗扇周围的所述内扣槽内设置有外垫条;
[0006]所述内窗框包括第三外固件和第三内固件,所述第三外固件与所述第三内固件之间也设置有所述隔热空气槽,所述隔热空气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异形隔条和另一所述隔热胶条,所述异形隔条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二隔热体的方向突出;
[0007]所述第三内固件靠近室内侧的一端设置有内钩边,所述内钩边分别朝向远离所述第二隔热体的方向,位于所述左活动窗扇最左端的所述内钩边与所述左窗框之间设置有175
°
阻尼铰链,位于所述右活动窗扇最下端的所述内钩边与所述下窗框之间设置有30
°
阻尼铰链;
[0008]所述第三外固件靠近室外侧的一端设置有侧沟槽,所述侧沟槽内设置有内垫条,
所述内垫条与所述外垫条相接触;所述第三外固件靠近室外侧的另一端设置有内压边,所述内压边的末端设置有爪形卡槽。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隔热体和所述第二隔热体包括若干层隔热玻璃,所述隔热玻璃的边缘之间设置有填充条,所述填充条的外围设置有密封胶条。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三内固件靠近室内侧的另一端设置有弧形扣条,所述弧形扣条与所述第三内固件卡接,所述弧形扣条的末端设置有固定卡槽。
[0011]优选的,所述内窗框与所述横中挺、所述左窗框、所述竖中挺、所述下窗框、所述右窗框之间均设置有分隔密封条,所述分隔密封条与所述横中挺的底面、所述左窗框的右侧面、所述竖中挺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下窗框的顶面、所述右窗框的左侧面卡接,所述分隔密封条上靠近室外侧的一端设置有外延挡条,所述分隔密封条上靠近室内侧的一端设置有凸环,所述凸环和所述外延挡条与所述异形隔条相接触。
[0012]优选的,所述固定卡槽和所述爪形卡槽内也设置有所述挤压胶条,所述挤压胶条与所述第一隔热体或所述第二隔热体相接触。
[0013]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具有向左内开和向下内开两个开启方向,向左内开具有更好的开窗视野和通风面积,向下内开能够避免强风直吹且安全性更高,能够满足使用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通风需求,窗扇与窗框之间具有两层密封结构,隔热体具有多层隔热结构,使窗户具有良好的抗风压、防水、隔热、隔音性能。
[0014]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
①②③
位置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
④⑤⑥
位置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1、上窗框;11、第一隔热体;2、横中挺;3、左窗框;31、第一外固件;32、第一内固件;33、第一外钩边;4、竖中挺;41、第二内固件;42、第二外固件;43、第二外钩边;44、内扣槽;45、外垫条;5、下窗框;6、右窗框;61、隔热空气槽;62、分隔密封条;63、凸环;64、外延挡条;7、左活动窗扇;71、异形隔条;72、第三内固件;73、第三外固件;74、弧形扣条;75、内钩边;76、175
°
阻尼铰链;77、内压边;78、内垫条;8、右活动窗扇;81、第二隔热体;82、填充条;83、隔热玻璃;84、密封胶条;85、隔热胶条;86、挤压胶条;87、侧沟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1]实施例
[0022]如图所示,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包括依次垂直固定连接的上窗框1、左窗框3、下窗框5、右窗框6,左窗框3与右窗框6之间水平设置有横中挺2,横中挺2与下窗框5之间设置有竖中挺4。上窗框1与左窗框3、横中挺2、右窗框6构成的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第一隔热体11。横中挺2与左窗框3、下窗框5、竖中挺4构成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左活动窗扇7,横中挺2与右窗框6、下窗框5、竖中挺4构成的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右活动窗扇8,左活动窗扇7和右
活动窗扇8均包括四根依次垂直固定连接的内窗框和设置于内窗框中的第二隔热体81。
[0023]第一隔热体11和第二隔热体81包括若干层隔热玻璃83,隔热玻璃83的边缘之间设置有填充条82,填充条82采用铁质或钢质材料,支撑不同层隔热玻璃83之间的距离,形成空气层,减少热量的流动。填充条82的外围设置有密封胶条84,增强隔热体的密封性。
[0024]上窗框1、左窗框3、下窗框5和右窗框6均由第一外固件31和第一内固件32组成,横中挺2和竖中挺4均由第二外固件42和第二内固件41组成。第一外固件31和第二外固件42位于室外侧,第一内固件32和第二外固件42位于室内侧,第一外固件31与第一内固件32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热双向内平开窗,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垂直固定连接的上窗框、左窗框、下窗框、右窗框,所述左窗框与所述右窗框之间水平设置有横中挺,所述横中挺与所述下窗框之间设置有竖中挺,所述上窗框与所述左窗框、所述横中挺、所述右窗框构成的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第一隔热体,所述横中挺与所述左窗框、所述下窗框、所述竖中挺构成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左活动窗扇,所述横中挺与所述右窗框、所述下窗框、所述竖中挺构成的长方形区域内设置有右活动窗扇,所述左活动窗扇和所述右活动窗扇均包括四根依次垂直固定连接的内窗框和设置于所述内窗框中的第二隔热体;所述上窗框、所述左窗框、所述下窗框和所述右窗框均由第一外固件和第一内固件组成,所述横中挺和所述竖中挺均由第二外固件和第二内固件组成,所述第一外固件和所述第二外固件位于室外侧,所述第一内固件和所述第二外固件位于室内侧,所述第一外固件与所述第一内固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外固件与所述第二外固件之间均设置有隔热空气槽,所述隔热空气槽的两端设置有隔热胶条,所述第一外固件靠近室外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外钩边,所述第二外固件靠近室外侧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外钩边,所述第一外钩边和所述第二外钩边的末端设置有内扣槽,位于所述第一隔热体周围的所述内扣槽内设置有挤压胶条,位于所述左活动窗扇和所述右活动窗扇周围的所述内扣槽内设置有外垫条;所述内窗框包括第三外固件和第三内固件,所述第三外固件与所述第三内固件之间也设置有所述隔热空气槽,所述隔热空气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异形隔条和另一所述隔热胶条,所述异形隔条分别向远离所述第二隔热体的方向突出;所述第三内固件靠近室内侧的一端设置有内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万凯
申请(专利权)人:首铝铝业廊坊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