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涉及车站施工保护技术领域,包括:获取电力管沟与支护桩之间土层参数,确定钢管桩、装配式隔振体的参数;于电力管沟与支护桩之间施作钢管桩,多根钢管桩依次间隔成排分布;于电力管沟与隔离砂桩之间施作装配式隔振体,装配式隔振体按梅花形布置两排,钢管桩与至少一排隔离砂桩错位布置;减少了电力沟外侧土体的松散性,还可以隔离施工区域和被保护电力管沟之间的区域,减小旋挖钻机施工对电力管沟的影响。施工对电力管沟的影响。施工对电力管沟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站施工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当地铁车站基坑支护桩与既有地下电力沟相距较近时,在支护桩施工过程中对周围岩土体的扰动往往会造成电力管沟,尤其是砖混结构的电力管沟的沉降、变形甚至结构破坏,降低电力管沟使用性能的同时给周围居民及路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支护桩施工过程中,为确保紧邻的电力管沟结构的正常使用,避免产生安全隐患,对紧邻电力管沟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是必要的。
[0003]目前的加固方法主要通过在车站基坑支护桩与紧邻电力沟之间设置隔离桩、隔断墙、土体注浆加固等。在专利CN 202010274746.7(对应的公布号CN111425216A,公告号CN 111425216 B)中就公开了复合式支护结构,但其多适用于深井巷道的支护加固和抗振;现有加固保护方法对于常规的有施工空间的工程是适用的,但对于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现有加固措施的主要缺点为:
[0004]1.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沟,二者相距较近,若增设一排钢筋混凝土隔离桩,通常施工大型设备如旋挖钻机会受场地制约而无法施工,且因其自重较大,极易对既有电力管沟结构造成破坏。
[0005]2.隔断墙性质与隔离桩类似,但造价更高,并且施工方法更加复杂,工期较长,支护桩与电力管沟之间需要的施工空间更大。
[0006]3.隔振沟施工需要足够的施工空间,在建筑物密集的区域,施工空间狭小,难以获得足够的空间施做隔振沟,且隔振沟深度较大就要进行支护否则土体位移较大,隔振沟开挖后若支护措施不当将导致邻近地下结构与隔振沟间土体位移,增大地下结构的内力及变形;填充沟虽然能缓解此问题,但是由于隔振的需要填充材料多为多孔介质,力学性能较差,无法有效限制大深度隔振沟的侧壁位移,无法完全消除开挖带来的隐患。
[0007]4.若采用在电力管沟深度范围内注浆加固,在注浆加固范围内,土体变形较小,但加固区上部和下部土体仍然会产生较大位移;上部土体破坏范围甚至会延伸至地表,导致电力沟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结构开裂,安全性不高,且在注浆过程中注浆范围、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很难控制,无法准确判断浆液在土体中的走向及加固区域,很难形成有效的刚性保护,若为了提升控制效果而无限制增加注浆范围和注浆量,将造成很大的浪费及土体污染,较大的注浆压力甚至会对既有电力管沟结构产生不利的变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在电力管沟与车站基坑支护桩之间设置微型钢管桩、装配式隔振体的组合保护方式,从而达到减小支护钻孔灌注桩施工全过程产生的振动对电力管沟的
影响,尤其是减小对砖混结构电力管沟的影响。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方案:
[0010]一种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包括:
[0011]获取电力管沟与支护桩之间土层参数,确定钢管桩、装配式隔振体的参数;
[0012]于电力管沟与支护桩之间施作钢管桩,多根钢管桩依次间隔成排分布;
[0013]于钢管桩与电力管沟之间施作装配式隔振体,多根装配式隔振体依次间隔成排分布,钢管桩与至少一排装配式隔振体错位布置。
[0014]进一步地,所述确定钢管桩、装配式隔振体的参数包括:根据现场施工场地情况及现有电力管沟的位置,经现场勘察后确定钢管桩和装配式隔振体的分布区域,确定微型钢管桩和装配式隔振体的加固区域。
[0015]进一步地,依据电力管沟与支护桩之间区域设计所需相关动参数、岩土体力学性质指标,确定钢管桩及装配式隔振体的数量及位置。
[0016]进一步地,所述钢管桩的参数包括直径、承载力、水泥强度及桩长,装配式隔振体的参数包括直径、承载力、填充物及桩长。
[0017]进一步地,所述钢管桩和装配式隔振体的底端位于电力管沟底端以下,且装配式隔振体和钢管桩的桩长均为电力管沟结构底板深度的两倍。
[0018]进一步地,布置单排等间隔布置的钢管桩,该单排钢管桩轴线共面布置,对钢管桩进行注浆。
[0019]进一步地,布置两排装配式隔振体,其中一排装配式隔振体与钢管桩错位布置,另一排装配式隔振体与钢管桩一一对应布置,两排装配式隔振体采用梅花形布置。
[0020]进一步地,每排装配式隔振体中对应的所有装配式隔振体的轴线共面布置,装配式隔振体轴线与钢管桩轴线平行。
[0021]进一步地,施作装配式隔振体时,在成孔完成后,向钢管内填入隔振芯材填充物使钢管封闭构成预制隔振芯材,同时在预制隔振芯材下入钻孔后灌注泡沫混凝土之前充气,形成空心层。
[0022]进一步地,通过钢管桩及装配式隔振体对电力管沟进行组合隔离保护后,支护桩采用跳打方式进行施工。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4](1)针对目前地铁车站支护桩施工时容易对电力管沟产生损伤等不利影响的问题,在狭小作业面内采用布置钢管桩,且在靠近既有电力管沟一侧布置装配式隔振体的方式,形成一定厚度的隔振墙,不但减少了电力沟外侧土体的松散性,还可以隔离施工区域和被保护电力管沟之间的区域,减少旋挖施工对电力管沟的影响;同时装配式隔振体也可以减少旋挖施工过程中孔壁坍塌、侧向变形,减少因孔壁坍塌或变形导致对邻近电力管沟产生的不利影响。
[0025](2)装配式隔振体按梅花形布置成两排,钢管内部填充泡沫材料等隔震材料。隔振体可以有效减小振动波的传播,使振动波的能量迅速衰减并得以释放,减小旋挖钻机施工振动对电力管沟的影响;钢管桩可以起到支护桩成孔施工对侧壁的保护,防止塌孔;隔振体可以有效地削弱施工振动的影响,形成连续的隔振屏障。
[0026](3)采用装配式小尺寸的隔振体,成孔直径小,适用于任何地层,所需施工空间小,
施工对既有地基土扰动小,并且施工成本低,能够现场进行装配,气囊保证了预制隔振芯材的回收重复利用,且桩身为钢管内填充隔振芯材,显著提高桩身抗拉、抗压、抗剪、抗扭、抗弯等力学性质。
[0027](4)采用双排装配式隔振体,双排隔振体桩体渗透系数大,桩截面的占比加大,能迅速的消散振动波峰值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减少振动能量的传播,并且对振动波有折射散射作用,两方面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隔振效果。
附图说明
[0028]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微型钢管桩和装配式隔振体的分布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微型钢管桩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微型钢管桩的俯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电力管沟与支护桩之间土层参数,确定钢管桩、装配式隔振体的参数;于电力管沟与支护桩之间施作钢管桩,多根钢管桩依次间隔成排分布;于钢管桩与电力管沟之间施作装配式隔振体,多根装配式隔振体依次间隔成排分布,钢管桩与至少一排装配式隔振体错位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钢管桩、装配式隔振体的参数包括:根据现场施工场地情况及现有电力管沟的位置,经现场勘察后确定钢管桩和装配式隔振体的分布区域,确定微型钢管桩和装配式隔振体的加固区域。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电力管沟与支护桩之间区域设计所需相关动参数、岩土体力学性质指标,确定钢管桩及装配式隔振体的数量及位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桩的参数包括直径、承载力、水泥强度及桩长,装配式隔振体的参数包括直径、承载力、填充物及桩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车站支护桩紧邻电力管沟施工组合隔离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桩和装配式隔振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辉,邵广彪,陈燕福,崔冠科,徐以政,杨凡,孙剑平,陈琳琳,聂众,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