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基与建筑间的减震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9046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基与建筑间的减震层结构,包括建筑和水泥基坑,水泥基坑内设置有多个支撑柱,支撑柱顶端连接有阻尼结构,阻尼结构包括上端板和下端板,上端板上连接有基础底座,基础底座上端与建筑连接,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设置有四个弹性柱,横向相邻的两个阻尼机构之间通过横连接组件连接,竖向相邻的两个阻尼机构之间通过竖连接组件连接,且阻尼结构之间的拆装较为简单,为施工带来了便利,多个阻尼机构相连能够提高阻尼机构整体的稳定性,进而能够对震动的能量进行持续的转换和吸收,同时辅助结构能够对震动的基础底座进行位移导向,避免基础底座发生过度偏移,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有多种减震结构,对震动进行多次吸收,吸震和减震能力较好。减震能力较好。减震能力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基与建筑间的减震层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地基与建筑间的减震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震发生后,结构被破坏的程度决定了结构防御灾害的能力。结构本身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人类安全的庇护所,但是结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有限的。目前的科学技术还不足以对地震的发生做出准确的预测,故工程抗震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抗震方法,该方法通过单纯地提高材料强度、构件尺寸及配筋率等方式,利用结构自身的构件接受震动的能量,进而使结构发生破坏,从而达到消耗震动输入到结构内部的能量的目的。运用该抗震方法,在地震后结构的构件会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甚至建筑物可能会直接倒塌。并且,在盲目提高结构刚度和材料强度的同时,会导致建筑的断面增大,同时导致建筑的使用面积大大减少,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进而使建筑的工程造价急剧增加。为了克服传统抗震方法的缺点,有学者提出了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结构振动控制的目标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结构的各项反应值都能够符合国家要求的工程结构的限定值。结构振动控制就是通过某种手段控制该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各项反应值。在外力的作用下,结构发生运动,当布置有耗能装置时,结构会连带着附加的耗能装置一起随着建筑物发生运动。结构振动控制的工作原理是在建筑物发生偏移的部位布置阻尼器或是其他一些具有耗能作用的装置。附加的耗能装置在自身发生运动时,会出现带有摩擦面的杆件发生摩擦的现象或是粘滞的内部流体发生挤压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转换,使动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消耗震动的能量,最终实现了通过结构消耗震动的能量进而保护建筑物的目的。
[0003]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CN216108656U,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地基抗震结构,包括减震箱,所述减震箱上安装有阻尼板,所述阻尼板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阻尼块,所述减震箱内固定连接有第二阻尼块,所述减震箱内安装有伸缩弹簧,所述伸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阻尼块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阻尼块固定连接,所述减震箱内开设有滑槽,所述阻尼板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可滑动连接在所述减震箱内。该技术地基在受到震动时,第一阻尼块、第二阻尼块、弹性弧形板以及伸缩弹簧用于缓解地基所受到的震动力,防止震动力过大,导致建筑结构产生位移,但是该技术只能缓解地震的纵波,并不能缓解横波产生的水平晃动。再如中国专利CN210342008U,公开了一种减震地基结构,包括基础梁、连接支架、减震层、基础层以及阻尼减震器,所述基础梁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下端与所述减震层的上端连接,所述减震层的下端与所述基础层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阻尼减震器,所述阻尼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支架的侧面通过连接件A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基础层通过连接件B铰接,所述阻尼减震器均由下至上向靠近所述连接支架的方向倾斜设置。该技术提供的减震地基结构,可减轻地震对上层建筑物的影响,提高上层建筑物的安全性,但该技术只是在基础层与基础梁之间安装阻尼减震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对
建筑减震的效果,但是多个阻尼器之间相互独立,对建筑的整体的支撑效果较差,整体稳定性较差,同时对建筑物的减震吸震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基与建筑间的减震层结构,其多个阻尼结构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组件进行相互拼接,能够提高阻尼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且多个阻尼结构之间的连接与拆卸较为方便,为施工带来了便利,同时本专利技术设计有多种减震结构,吸震和减震能力较好。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地基与建筑间的减震层结构,包括建筑和水泥基坑所述水泥基坑内设置有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端连接有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包括上端板和下端板,所述上端板上连接有基础底座,所述基础底座上端与建筑接触,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设置有四个弹性柱,横向相邻的两个阻尼机构之间通过横连接组件连接,竖向相邻的两个阻尼机构之间通过竖连接组件连接;
[0007]所述横连接组件进一步包括:上燕尾板和下燕尾板,所述上端板顶端开设有与上燕尾板配合的上燕尾轨道,所述下端板底端开设有与下燕尾板配合的下燕尾轨道,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均开设有两个横定位孔,所述上燕尾板和下燕尾板均开设有穿过口,所述与穿过口相重合的横定位孔内设置有横定位销轴;
[0008]所述竖连接组件进一步包括:上连接套和下连接套,所述上连接套设置在上端板底端,所述下连接套设置在下端板顶端,竖向相邻的两组所述上连接套通过上燕尾连接条连接,竖向相邻的两组所述下连接套通过下燕尾连接条连接,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上均开设有竖定位孔,所述上连接套、下连接套、上燕尾连接条、下燕尾连接条上均开设有竖穿过孔,所述与竖穿过孔相重合的竖定位孔内设有竖定位销轴。
[0009]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柱上套有上高强度弹性圈和下高强度弹性圈,所述上高强度弹性圈顶端与上端板接触,所述下高强度弹性圈底端与下端板接触。
[0010]进一步的,所述上高强度弹性圈与下高强度弹性圈之间连接有转动钢环,所述转动钢环的侧壁上连接有连接块,相邻两个所述阻尼结构内两个对应的连接块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端板上开设有四个上圆孔,所述下端板上开设有四个下圆孔,所述上圆孔内设置有与基础底座相匹配的上埋杆,所述下圆孔内设置有与三合土相匹配的下埋杆,所述上埋杆和下埋杆上均连接有防脱环。
[0012]进一步的,所述横定位销轴与竖定位销轴上连接有辅助条。
[0013]进一步的,所述水泥基坑内从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土、碎砂石、细沙和三合土,多个所述支撑柱依次穿过混凝土、碎砂石、细沙和三合土,所述三合土与下端板的底端连接。
[0014]进一步的,所述水泥基坑与基础底座之间安装有辅助结构,所述辅助结构包括导向外筒和导向内筒,所述导向外筒连接在基础底座的侧壁上,所述导向内筒连接在水泥基坑内,所述导向内筒设置在导向外筒内部,所述导向内筒上开设有花瓣口。
[0015]进一步的,所述水泥基坑与基础底座之间安装有遮挡结构,所述遮挡结构包括横
遮挡板和竖遮挡板,所述横遮挡板和竖遮挡板均设置于水泥基坑顶端,所述横遮挡板底端连接有横档条,所述竖遮挡板底端连接有竖档条,所述基础底座上开设有安装环槽,所述横档条和竖档条均设置在安装环槽内,所述建筑侧壁上连接有折型防护板,所述折型防护板底端与横遮挡板和竖遮挡板接触。
[0016]进一步的,所述水泥基坑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锚杆深入土地中。
[0017]进一步的,所述水泥基坑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多个排水孔。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地基与建筑间的减震层结构,采用的阻尼结构中的弹性柱上套有上高度弹性圈和下高度弹性圈,弹性柱与上高强度弹性圈、下高强度弹性圈相互配合,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基与建筑间的减震层结构,包括建筑(1)和水泥基坑(2),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基坑(2)内设置有多个支撑柱(7),所述支撑柱(7)顶端连接有阻尼结构(47),所述阻尼结构(47)包括上端板(8)和下端板(9),所述上端板(8)上连接有基础底座(10),所述基础底座(10)上端与建筑(1)接触,所述上端板(8)和下端板(9)之间设置有四个弹性柱(11),横向相邻的两个阻尼机构之间通过横连接组件(48)连接,竖向相邻的两个阻尼机构(47)之间通过竖连接组件(49)连接;所述横连接组件(48)进一步包括:上燕尾板(16)和下燕尾板(17),所述上端板(8)顶端开设有与上燕尾板(16)配合的上燕尾轨道(39),所述下端板(9)底端开设有与下燕尾板(17)配合的下燕尾轨道(40),所述上端板(8)和下端板(9)均开设有两个横定位孔(41),所述上燕尾板(16)和下燕尾板(17)均开设有穿过口(42),所述与穿过口(42)相重合的横定位孔(41)内设置有横定位销轴(18);所述竖连接组件(49)进一步包括:上连接套(19)和下连接套(20),所述上连接套(19)设置在上端板(8)底端,所述下连接套(20)设置在下端板(9)顶端,竖向相邻的两组所述上连接套(19)通过上燕尾连接条(21)连接,竖向相邻的两组所述下连接套(20)通过下燕尾连接条(22)连接,所述上端板(8)和下端板(9)上均开设有竖定位孔(43),所述上连接套(19)、下连接套(20)、上燕尾连接条(21)、下燕尾连接条(22)上均开设有竖穿过孔(44),所述与竖穿过孔(44)相重合的竖定位孔(43)内设有竖定位销轴(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基与建筑间的减震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柱(11)上套有上高强度弹性圈(12)和下高强度弹性圈(13),所述上高强度弹性圈(12)顶端与上端板(8)接触,所述下高强度弹性圈(13)底端与下端板(9)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基与建筑间的减震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高强度弹性圈(12)与下高强度弹性圈(13)之间连接有转动钢环(14),所述转动钢环(14)的侧壁上连接有连接块(15),相邻两个所述阻尼结构(47)内两个对应的连接块(15)之间通过连接螺栓(45)连接。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才富蔡智伟林宝贝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四海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