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物镜、及其透镜组确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9261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微镜物镜、及其透镜组确定方法。该物镜包括:同轴设置的多个单透镜,聚焦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一透镜为弯月形正透镜,第二透镜为非球面双凸透镜;色差透镜组包括第三透镜至第八透镜,第三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第四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第五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第六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第七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第八透镜为非球面双凸形正透镜;准直透镜组包括第九透镜,第十透镜,第九透镜为弯月形正透镜,第十透镜设置为双凹形负透镜。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显微镜物镜通常采用胶合透镜进行成像,胶合透镜在超低温环境中会发生脱落分离,导致显微镜物镜无法在超低温环境下实现有效的显微成像的问题。法在超低温环境下实现有效的显微成像的问题。法在超低温环境下实现有效的显微成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微镜物镜、及其透镜组确定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微镜物镜、及其透镜组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量子点、一维纳米线、石墨烯、二维晶体材料测量等特殊应用中,为提高分辨率,降低噪声,减少散射和非辐射效应,提高量子效率,显微镜需要在超低温状态下工作。
[0003]相关技术中,常规显微镜物镜无法满足在超低温环境中工作的需求,一方面超低温会导致透镜及结构严重形变,使物镜参数严重偏离设计值,成像效果严重下降;另一方面常规显微镜物镜中包含胶合透镜,常规光学胶在超低温状态下会脱落,使胶合透镜分离,在高真空状态下会放气,降低胶合透镜透过率。常规显微镜物镜需使用双胶合、三胶合来达到良好的成像效果,但是胶合所使用的光学胶无法在低温高真空环境中正常工作。
[000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显微镜物镜通常采用胶合透镜进行成像,胶合透镜在超低温环境中会发生脱落分离,导致显微镜物镜无法在超低温环境下实现有效的显微成像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多个单透镜,所述多个单透镜包括用于将物方发散光会聚成平行光的聚焦透镜组,用于消色差的色差透镜组,以及用于会聚传播光线准直成平行光的准直透镜组;所述聚焦透镜组包括依次从物方至像方设置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述第一透镜为弯月形正透镜,面向物方的一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为非球面双凸透镜;所述色差透镜组包括依次从物方至像方设置的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第八透镜,所述第三透镜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后方,所述第三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面向物方的一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面向物方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为双凸形正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面向物方的一面为凸面,第八透镜为非球面双凸形正透镜;所述准直透镜组包括依次从物方至像方设置的第九透镜,第十透镜,所述第九透镜为弯月形正透镜,面向物方的一面为凸面,所述第十透镜设置为双凹形负透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十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曲率半径为

23.05~

20.89mm,厚度为4.03~4.29mm;所述第二透镜为非球面透镜,厚度为5.13~5.28mm;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与所述显微镜物镜的焦距比值大于3.46且小于5.42;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与所述显微镜物镜的焦距比值大于6.17且小于9.66。4.根据权利要求3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形成的第一空气透镜,曲率半径为

8.75~

7.59mm,厚度为0.05~0.18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曲率半径为30.21~32.04mm,厚度为4.06~4.08mm;所述第四透镜的曲率半径为

14.35~

12.42mm,厚度为2.82~3.03mm;所述第五透镜的曲率半径为162.09~163.64mm,厚度为2.83~3.13mm;所述第六透镜的曲率半径为22.22~23.69mm,厚度为5.21~5.55mm;所述第七透镜的曲率半径为50.88~52.26mm,厚度为2.93~3.00mm;所述第八透镜为非球面透镜,厚度为4.00~4.22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微镜物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形成的第二空气透镜,曲率半径为

19.72~

18.82mm,厚度为1.70~1.76mm;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形成的第三空气透镜,曲率半径为

31.41~

29.99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汉青巩岩郎松张艳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