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8087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包括管状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轴向安装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游端固定安装双线叶轮,所述转动轴下游端转动安装若干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过流孔,且所述支撑架被所述外壳体限位,所述支撑架之间固定安装至少一对搅拌叶轮,搅拌叶轮之间安装隔离套,所述外壳体上环向开设有若干进液孔,所述进液孔上固定安装过滤网,通过进液孔进入外壳体内部的液体依次经过双线叶轮、搅拌叶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增强稀稠混配效果,特别是对油质超稠,沥青质含量高的电泵井尤其适用,并减少稠油上返堵泵的风险,延长电泵运行寿命,节约成本。节约成本。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石油开采行业
,尤其涉及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超稠油电泵的开采是通过稀油掺入、与稠油混合降粘,电泵抽汲的方式。随着油井含水上升,粘温拐点下降,稀稠油混配较差。同时随着超稠油区块开发,对稀油需求大,目前的工艺稀稠油混配效率低。
[0003]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急需一种稀稠油混配装置,一方面提高稀稠油混配效果,另一方面提高稀稠油混配效率节约稀油,避免稠油堵泵,达到保障油井平稳生产,延长电泵寿命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稀稠油混配效果及效率,节约稀油的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包括管状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轴向安装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游端固定安装双线叶轮,所述转动轴下游端转动安装若干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过流孔,且所述支撑架被所述外壳体限位,所述支撑架之间固定安装至少一对搅拌叶轮,搅拌叶轮之间安装隔离套,所述外壳体上环向开设有若干进液孔,所述进液孔上固定安装过滤网,通过进液孔进入外壳体内部的液体依次经过双线叶轮、搅拌叶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上游侧与所述外壳体转动限位连接,且连接处的转动轴上固定安装防砂帽。
[0008]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外壁上固定安装第一镶入外套,所述支撑架内壁上固定安装第一镶入内套,所述转动轴与支撑架之间通过第一镶入外套、第一镶入内套实现转动。
[0009]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上游侧外壁上固定安装第二镶入外套,所述外壳体内壁上固定安装第二镶入内套,转动轴上游侧与外壳体之间通过第二镶入外套、第二镶入内套转动。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上还固定安装限位隔套,所述限位隔套配合所述防砂帽实现对所述转动轴的轴向限位。
[0011]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花键套总成。
[001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包括依次固定连接形成管状结构的上泵头、外壳、下接头。
[0013]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4]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由潜油电机提供动力,流体进入此装置经过双线叶轮,双线叶轮高速旋转对混合液进行初步混配,当流速增加,流体经过搅拌叶轮,再次在高速叶轮的旋转下进行混配,可以实现多次高效混配;应用此装置能增强稀稠混配效果,特别是对油质超稠,沥青质含量高的电泵井尤其适用,并减少稠油上返堵泵的风险,延长电泵运行寿命,节约成
本。
附图说明
[0015]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专利技术的更多其他实施例。
[0018]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1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0]实施例
[0021]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包括管状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轴向安装转动轴32,所述转动轴上游端固定安装双线叶轮11,所述转动轴下游端转动安装若干个支撑架4,具体的,所述转动轴外壁上固定安装第一镶入外套30,所述支撑架内壁上固定安装第一镶入内套29,所述转动轴与支撑架之间通过第一镶入外套、第一镶入内套实现转动;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过流孔401,且所述支撑架被所述外壳体限位,所述支撑架之间固定安装至少一对搅拌叶轮10,搅拌叶轮之间安装隔离套31,所述外壳体上环向开设有若干进液孔27,所述进液孔上固定安装过滤网26,可以考虑,过滤网26环形设置,并通过环形设置的滤网卡片28对过滤网进行固定,使其对进液孔进行过滤,通过进液孔进入外壳体内部的液体依次经过双线叶轮、搅拌叶轮。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上游侧与所述外壳体转动限位连接,且连接处的转动轴上通过定位螺钉12固定安装防砂帽25;具体的,所述转动轴上游侧外壁上固定安装第二镶入外套23,所述外壳体内壁上固定安装第二镶入内套13,转动轴上游侧与外壳体之间通过第二镶入外套、第二镶入内套转动;第二镶入外套与防砂帽25之间安装轴承套24,轴承套24和防砂帽25共同配合作用,起到防砂的作用,两个相互配合阻止井液中的砂粒往转动轴上游侧移动;所述转动轴上还固定安装限位隔套14,所述限位隔套配合所述防砂帽实现对所述转动轴的轴向限位,使得所述转动轴不能轴向移动。
[0023]此外,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花键套总成,如图1所示,转动轴的两端分别安装第一花键套总成3、第二花键套总成19。
[0024]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包括依次固定连接形成管状结构的上泵头8、外壳5、下接头22,上泵头8与外壳5之间螺纹连接,且连接处安装减磨垫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为三个,支撑架之间通过压缩环6被限位,两端的支撑架分别被上泵头8、下接头22限位;且下接头22外壁上还通过铆钉21固定安装铭牌20。
[0025]为了在运输过程中保护该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可以考虑在上泵头侧安装上护盖7,通过螺栓1将上护盖7安装在上泵头上,并在螺栓1与上护盖之间安装弹簧垫2;在下接头侧安装运输帽18,通过螺栓17、螺母15及弹簧垫圈16将运输帽与下接头固定连接。
[0026]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该装置时,将本装置装配在潜油电泵机组离心泵和保护器之间,通过花键套总成连接,由电机提供动力。当井液(稠油和稀油)从进液孔进入离心泵,混合液在外壳体内经过三级搅拌,首先通过双线叶轮搅拌,再经过搅拌叶轮搅拌,利用潜油电机的动力和三组特殊设计的叶轮,对稀油、稠油进行搅拌,在搅拌时形成高速旋流,使稠油、稀油充分相互撞击、切割、混合,达到最佳的混配效果,从而提高稀稠油的混配效果,使稀稠油在进入离心泵前得到充分搅拌混配,特别是针对沥青质高、含水的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轴向安装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游端固定安装双线叶轮,所述转动轴下游端转动安装若干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过流孔,且所述支撑架被所述外壳体限位,所述支撑架之间固定安装至少一对搅拌叶轮,搅拌叶轮之间安装隔离套,所述外壳体上环向开设有若干进液孔,所述进液孔上固定安装过滤网,通过进液孔进入外壳体内部的液体依次经过双线叶轮、搅拌叶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上游侧与所述外壳体转动限位连接,且连接处的转动轴上固定安装防砂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动态稀稠油混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外壁上固定安装第一镶入外套,所述支撑架内壁上固定安装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频黄志敏邢厚伟黄波周勇杜召李维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渤海石油装备天津中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