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金属板覆膜技术领域,且公开了金属板双面覆膜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侧面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储气管,所述储气管靠近顶端的位置上设有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上方固定连通有热风机,所述机架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纵向导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下两组完全对称的引导组件和覆膜组件,并利用吸入的空气作为动力,实现金属板放置到位后的上下快速贴紧,利用空气的动力作为压力实现两个引导组件和覆膜组件的快速靠近,并利用上下贴紧的引导组件和覆膜组件即可对金属板的双面进行同时覆膜操作,覆膜效率翻倍,有效避免了传统装置采用单面覆膜后进行翻转再作业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整体的覆膜效率,且减少了覆膜划伤的可能性,提高覆膜质量。膜质量。膜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金属板双面覆膜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板覆膜
,具体为金属板双面覆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金属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生活中应用极为普遍,是在现代工业中非常重要和应用最多的一类物质,钢板等金属板材在潮湿环境中放置极易受到腐蚀,严重影响钢板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的安全性,这时就需要对金属板进行覆膜,从而保证起到防水、防污、耐磨、耐化学腐蚀等保护作用,避免金属板材表面受损,在金属板表面进行表面覆膜时,常会使用表面覆膜装置对金属板进行覆膜。
[0003]常规的金属板表面覆膜装置主要由工作台和覆膜装置组成,在实际使用时会将金属板放置在工作台的顶端,并将覆膜装置与金属板的顶端之间进行接触,并通过移动覆膜装置或金属板实现覆膜操作,这种覆膜方式在使用时仅能对金属板进行单次的单面覆膜操作,当需要进行双面覆膜时则需要手动翻转金属板,并重新将覆膜装置与金属板之间进行接触,再次进行覆膜操作,导致覆膜效率较低,且在翻转过程中容易导致覆膜划伤,影响产品质量。
[0004]在对金属板进行覆膜操作时,由于其保护膜需要进行加热后方可覆盖在金属板的表面,所以在对金属板的覆膜时常会对金属板进行预热操作,虽金属板的热传导性较好,但其热量散发的速度也较快,导致覆膜需迅速完成否则会出现一定的气泡,同时整个覆膜过程需保持匀速完成否则也会出现一定的气泡或偏移,采用常规的手动推拉方式难以实现保护膜的快速精准覆盖。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金属板双面覆膜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金属板双面覆膜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侧面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储气管,所述储气管靠近顶端的位置上设有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上方固定连通有热风机,所述机架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纵向导轨,所述纵向导轨内部的上下两端均活动卡接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的正面均固定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前端设有引导组件,所述支架靠近纵向导轨的位置上设有覆膜组件,所述四通阀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通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另一端与引导组件之间相连通,所述储气管靠近左侧的顶端固定连通有进气阀,所述储气管靠近右侧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排气阀,所述进气阀的顶端与四通阀的底端相连通,所述四通阀的顶端与热风机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引导组件和覆膜组件的底端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0007]在实际使用前,需将机架放置在平整的平面上,必要时候可利用斜撑装置对装置进行斜向支撑,确保金属板在覆膜过程装置不会出现倾倒现象,确保金属板在覆膜过程中的稳定性。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内部均安装有单向阀且阀门的方向分别为向内导通和向外截止以及向外导通和向内截止,所述储气管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活塞板。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活塞板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储气管内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远离活塞板的一端贯穿储气管的左侧且固定安装有活动板,所述活塞杆的外侧面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复位弹簧位于储气管的内部且左右两端分别与储气管内腔的左侧与活塞板的左端相连接。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活动板远离活塞杆一端的上下两侧均对称安装有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远离活动板的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的另一端与导向块之间固定连接。
[0012]在进行金属板的覆膜时,可将金属板放入两个支架之间,并将金属板的一端与纵向导轨之间相接触,同时在金属板的底端放置有支撑底座,确保对金属板进行支撑,覆膜开始前,可通过开启热风机即可将外部空气吸入至热风机的内部并进行对空气进行加热后导入至四通阀的内部,进入四通阀内部的热空气随之通过进气阀进入下方的储气管内部,随着空气的注入,活塞板随之受到向右侧的压力,此时活塞板随之向右侧进行位移,并带动活塞杆向右位移,此时复位弹簧随之被拉伸,活动板随之向右侧进行位移,此时连杆随之向内侧发生偏转,连杆与活动板之间的夹角随之减小,两个导向块随之相对纵向导轨滑动并相对靠近,此时两个支架随之相对靠近并带动上下两个引导组件与覆膜组件相对靠近并与金属板的上下两端相接触,此时即可利用引导组件和覆膜组件对金属板的双面进行引导和覆膜操作。
[0013]通过设置上下两组完全对称的引导组件和覆膜组件,并利用吸入的空气作为动力,实现金属板放置到位后的上下快速贴紧,利用空气的动力作为压力实现两个引导组件和覆膜组件的快速靠近,并利用上下贴紧的引导组件和覆膜组件即可对金属板的双面进行同时覆膜操作,覆膜效率翻倍,有效避免了传统装置采用单面覆膜后进行翻转再作业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整体的覆膜效率,且减少了覆膜划伤的可能性,提高覆膜质量。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引导组件包括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与支架之间活动连接,所述安装杆的左右两端均固定安装有引导辊,所述储气管还包括动力罐,所述动力罐与支架的一端相连接。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杆贯穿动力罐的中部且固定套接有位于动力罐内部的叶轮,所述叶轮相对动力罐转动,所述安装杆的右端固定连通有进气管,所述安装杆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排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输气管之间固定连通,所述进气管和排气管的内部均安装有单向阀且阀门的方向分别为向内导通和向外截止以及向外导通和向内截止。
[0016]当上下两个引导组件和覆膜组件与金属板的上下两端相贴合时,此时热风机产生的热空气即可通过四通阀的左右两端导出并进入输气管的内部,且通过左右两端输气管的输入进入引导组件的内部,当引导组件与金属板相贴合时,此时引导辊的外表面可与金属板的上下两端相接触,随着热空气的持续注入,热空气随之通过进气管进入动力罐的内部,
并推动叶轮持续转动,此时叶轮即可带动安装杆以及引导辊旋转,此时上方的引导辊随之顺时针旋转,下方的引导辊随之逆时针旋转,而此时覆膜组件表面的薄膜可与金属板之间进行接触,在引导辊与金属板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下即可实现金属板的向左侧位移,实现金属板的自动位移,完成覆膜操作。
[0017]通过对覆膜贴附定位时所使用的热空气进行再次利用,利用热空气的流动性作为动力将其转变为叶轮的快速转动,并最终实现引导辊的匀速旋转,并依靠引导辊与金属板之间的摩擦实现金属板的匀速位移,配合覆膜组件的覆膜操作即可实现匀速贴膜作业,整个覆膜过程无需使用额外动力来源,有效避免了传统装置采用手动推拉的方式难以实现贴膜的快速精准覆盖以及可能出现的气泡和偏移问题,提高覆膜的自动化程度以及覆膜的质量。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覆膜组件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支架的左侧或右侧相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架相对靠近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的内部均活动套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远离固定架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贯穿固定管的一端。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两个所述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金属板双面覆膜装置,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内侧面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储气管(2),所述储气管(2)靠近顶端的位置上设有四通阀(3),所述四通阀(3)的上方固定连通有热风机(4),所述机架(1)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纵向导轨(6),所述纵向导轨(6)内部的上下两端均活动卡接有导向块(16),所述导向块(16)的正面均固定安装有支架(17),所述支架(17)的前端设有引导组件(20),所述支架(17)靠近纵向导轨(6)的位置上设有覆膜组件(21),所述四通阀(3)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通有输气管(5),所述输气管(5)的另一端与引导组件(20)之间相连通,所述储气管(2)靠近左侧的顶端固定连通有进气阀(10),所述储气管(2)靠近右侧的底端固定连通有排气阀(11),所述进气阀(10)的顶端与四通阀(3)的底端相连通,所述四通阀(3)的顶端与热风机(4)的输出端相连通,所述引导组件(20)和覆膜组件(21)的底端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板双面覆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阀(10)和排气阀(11)的内部均安装有单向阀且阀门的方向分别为向内导通和向外截止以及向外导通和向内截止,所述储气管(2)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活塞板(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板双面覆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板(7)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位于储气管(2)内部的活塞杆(8),所述活塞杆(8)远离活塞板(7)的一端贯穿储气管(2)的左侧且固定安装有活动板(12),所述活塞杆(8)的外侧面活动套接有复位弹簧(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板双面覆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9)位于储气管(2)的内部且左右两端分别与储气管(2)内腔的左侧与活塞板(7)的左端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属板双面覆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12)远离活塞杆(8)一端的上下两侧均对称安装有第一固定座(13),所述第一固定座(13)远离活动板(12)的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杆(15),所述连杆(15)的另一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亭,周静,蒋达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立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