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6632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换热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系统,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集气管以及微通道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同向设置,集气管连通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顶端;多个并列设置的微通道管位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每个微通道管的两端一一对应连通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高速流动的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一集流管后,沿着螺旋导流部做螺旋运动,液态制冷剂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微通道管,气态制冷剂沿着第一集流管进入集气管,经过充分换热后汇集在第二集流管内。在离心力作用下,液态制冷剂可以均匀分配至多个微通道管内,可以充分利用液态制冷剂的相变潜热,提高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换热性能。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和汽车空调等制冷领域中,微通道换热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与传统的管片式蒸发器相比,微通道换热器具有换热系数高、体积小、重量轻、制冷剂充注量少和成本低等优势,但是微通道蒸发器存在着两相制冷剂分配均匀性问题。微通道扁管出口过热度分布不均,分配到各路扁管中的制冷剂的流量和干度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一部分微通道扁管出口处制冷剂过热度偏高,而另一部分扁管出口处甚至还存在着未完全汽化的液态制冷剂,未能充分利用液态制冷剂的相变潜热,导致整个蒸发器的换热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微通道换热器,沿第一集流管的底部至顶部方向,第一集流管的内壁设置有螺旋导流部,高速流动的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一集流管后,两相制冷剂沿着螺旋导流部做螺旋运动,液态制冷剂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微通道管,气态制冷剂进入集气管,经过充分换热后制冷剂汇集在第二集流管内,然后再进入冷媒循环回路进行循环。在离心力作用下,液态制冷剂可以均匀分配至多个微通道管内,可以充分利用液态制冷剂的相变潜热,提高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000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0006]同向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具有间距;
[0007]集气管,所述集气管连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顶端;
[0008]多个并列设置的微通道管,多个所述微通道管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且每个所述微通道管的两端一一对应连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
[0009]其中,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部至顶部方向,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设置有螺旋导流部,所述螺旋导流部的螺旋间距与相邻两个所述微通道管的间距相同,所述第一集流管朝向所述微通道管的侧壁形成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微通道管的进口一一对应连接于多个所述通孔,用于接收所述螺旋导流部离心分离的液体。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螺旋导流部为螺旋凸台,所述通孔的最低处与所述螺旋凸台的顶面平齐。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螺旋导流部为螺旋盘管,所述螺旋盘管朝向所述微通道管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出液孔,所述螺旋盘管朝向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中心的一侧形成
有多个出气孔,多个所述出液孔一一对应连通于多个所述通孔。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螺旋导流部为螺旋导流槽,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螺旋导流槽。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部至顶部方向,多个所述通孔的孔径逐渐增大,以使多个所述微通道管内液体的流量保持一致。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为圆台结构,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部至顶部方向,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螺旋导流部的半径逐渐减小,以使多个所述微通道管内液体的流量保持一致。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部至顶部方向,所述螺旋盘管的半径逐渐减小,以使多个所述微通道管内液体的流量保持一致。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沿所述第一集流管朝向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方向,多个所述微通道管倾斜向下设置。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集气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集气管的总换热面积与多个所述微通道管的总换热面积的比例为预设比例,以使所述集气管的出口过热度等于所述微通道管的出口过热度。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
[0019]本专利技术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集气管以及微通道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同向设置,且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具有间距,集气管连通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的顶端;多个并列设置的微通道管位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每个微通道管的两端一一对应连通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其中,沿第一集流管的底部至顶部方向,第一集流管的内壁设置有螺旋导流部,螺旋导流部的螺旋间距与相邻两个微通道管的间距相同,第一集流管朝向微通道管的侧壁形成有多个通孔,多个微通道管的进口一一对应连接于多个通孔,用于接收螺旋导流部离心分离的液体。微通道换热器工作时,高速流动的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一集流管后,两相制冷剂沿着螺旋导流部做螺旋运动,液态制冷剂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微通道管,气态制冷剂沿着第一集流管进入集气管,经过充分换热后制冷剂汇集在第二集流管内,然后再进入冷媒循环回路进行循环。在离心力作用下,液态制冷剂可以均匀分配至多个微通道管内,可以充分利用液态制冷剂的相变潜热,提高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集流管的示意性结构图一;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集流管的示意性结构图二。
[0025]附图标记:
[0026]10、第一集流管;11、通孔;12、螺旋导流部;20、第二集流管;30、集气管;40、微通道管;50、第一连接管;60、第二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9]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同向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具有间距;集气管,所述集气管连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顶端;多个并列设置的微通道管,多个所述微通道管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且每个所述微通道管的两端一一对应连通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其中,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部至顶部方向,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壁设置有螺旋导流部,所述螺旋导流部的螺旋间距与相邻两个所述微通道管的间距相同,所述第一集流管朝向所述微通道管的侧壁形成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微通道管的进口一一对应连接于多个所述通孔,用于接收所述螺旋导流部离心分离的液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导流部为螺旋凸台,所述通孔的最低处与所述螺旋凸台的顶面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导流部为螺旋盘管,所述螺旋盘管朝向所述微通道管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出液孔,所述螺旋盘管朝向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中心的一侧形成有多个出气孔,多个所述出液孔一一对应连通于多个所述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江涛魏伟代传民滕兆龙孙萍许强强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