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6397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包括,既有建筑,所述既有建筑形成装配面,临时支架,所述临时支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既有建筑的装配面上,形成固定结构;预应力加载组件,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临时支架上,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上形成支撑面;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施力组件朝向既有建筑方向施力,并通过预应力加载组件将力传递给临时支架,使得临时支架受到朝向既有建筑方向的预应力。通过施力组件,产生与预应力相抵扣的预应力,避免弯矩的产生。产生。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桥梁架设和支撑等施工
,尤其涉及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施工临时支架原型为南丹至天峨下老高速公路高架桥施工所用临时支架,一榀支架高46.47m,支架横向长度为3.0m,支架纵向长度为4.0m。现有的临时支架在使用前为保证后续施工的安全,为避免支架在后续施工中产生不均匀沉降,为消除支架和地基因产生较大塑性变形而造成的影响,为准确测出支架及地基的沉降等,须事先对临时支架施加预压力。
[0003]现有的施工临时支架预压施加过程是十分复杂的,预压力的施加方法通常是在支架顶部设置底模,并通过放置几层不同类型的砂袋或重物来实现,但这种预压方法施工过程复杂,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如大体积重物吊装安全问题,重物摆放稳定问题,砂袋破损及漏砂问题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顶推施工用支座弯矩平衡装置,通过施力组件,产生与预应力相抵扣的预应力,避免弯矩的产生。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包括,
[0007]既有建筑,所述既有建筑形成装配面,
[0008]临时支架,所述临时支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既有建筑的装配面上,形成固定结构;
[0009]预应力加载组件,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临时支架上,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上形成支撑面;
[0010]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施力组件朝向既有建筑方向施力,并通过预应力加载组件将力传递给临时支架,使得临时支架受到朝向既有建筑方向的预应力。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包括分配梁组件,所述分配梁组件顶部设置有所述施力组件,且所述施力组件上设置有预应力钢绞线,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一端固定于所述既有建筑上,另一端穿过所述施力组件后固定于所述分配梁组件上。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地锚,所述既有建筑为若干个,若干个既有建筑之间形成低于既有建筑的地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通过地锚固定于所述地基内。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配梁至少包括上分配梁和下分配梁,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上分配梁上,且所述上分配梁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下分配梁的横截面面积。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分配梁至少包括三层,且三层所述上分配梁中,位于中间的分配梁形成的横截面面积最大。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施力组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朝外延伸,形成限位组件。还包括倾斜设置于分配梁外侧的斜支撑,所述斜支撑与所述分配梁形成三角形结构。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临时支架包括若干个横管、竖管以及斜撑管,所述横管和竖管形成若干个框架组,所述斜撑管倾斜设置于框架组内,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竖管上。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若干个所述竖管形成支撑面,且靠近支撑面处设置有所述横管,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面上。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位于分配梁与预应力加载组件之间设置的预应力监测组件,所述预应力监测组件为应力片。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0]本技术中,通过增加预应力加载组件,其通过对临时支架朝下进行加载力,使得其能够直接模拟出预应力,而无需增加新的结构,或者利用过于复杂的结构形成预应力,存在摆放稳定以及砂带等破损的问题,成本低,安全性高。
[0021]本技术中,利用多层分配梁的设置,使得加载的预应力能够均匀分散的朝下加载,进而确保了使用中的安全,且能够将预应力按照设定,进行对应的加载。
[0022]本技术中,在分配梁的侧表面斜向焊接钢筋,使其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斜支撑,增加分配梁的刚度。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4]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5]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预应力加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地锚的结构示意图;
[0027]100、临时支架;200、预压力加载组件;300、既有建筑;400、施力组件;1、第一分配梁;2、第二分配梁2;3、第三分配梁3;4、第三分配梁;5、钢管;51、横管;52、竖管;53、斜撑管;6、扩大基础;7、张拉千斤顶;8、支撑板;9、锚头;10、限位板;11、预应力钢绞线;12、地锚。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9]实施例1
[0030]本实施例中主要介绍核心组件。
[0031]如图1

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支架预压力模拟系统,包括固定于既有建筑300上的临时支架100、预压力加载组件200以及施力组件400;
[0032]本实施例中,所述临时支架100具体由若干个钢管5构成,具体包括横管51、竖管52
以及斜撑管53,上部设置分配梁构成的预压力加载组件,本实施例中,分配梁从上至下包括第一分配梁1、第二分配梁2、第三分配梁3以及第四分配梁4;下部设置钢筋混凝土扩大基础6(即既有建筑300)。第一分配梁1用于分配顶部预压力,并传递给第二分配梁2至第四分配梁4,最后传递至支架柱顶,扩大基础6为临时支架提供受力平台;所述预压力加载组件由张拉千斤顶7(即施力组件400)、预应力钢绞线11及地锚12组成,张拉千斤顶7提供预拉力,并转化为对支架顶部的预压力。
[0033]本技术只需在支架顶部的分配梁1上安装预应力钢绞线11及支撑板8、锚头9、限位板10等就可用张拉千斤顶7为支架顶部施加转化后的预压力。
[0034]本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使用后,能够避免支架顶部采用大型预压装置或砂袋等重物,减小了施工难度,降低了施工风险。
[0035]预压力加载系统方便拆卸,可以多次回收利用,能够解决原预压装置的拆卸困难,材料浪费等问题。
[0036]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管5为钢管柱,与其他钢管横向支撑、纵向支撑,钢管斜支撑等共同组成施工临时支架。
[0037]所述第一分配梁1、第二分配梁2、第三分配梁3、第四分配梁4共同组成预压力传力构件,第一分配梁1直接承受由张拉千斤顶提供的预压力,并依次往下均匀传递预压力,由下层分配梁4直接传递给临时支架。由于预压力由张拉千斤顶7提供,因此可以更方便地对预压力的大小进行人为控制。
[0038]所述扩大基础6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既有建筑,所述既有建筑形成装配面,临时支架,所述临时支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既有建筑的装配面上,形成固定结构;预应力加载组件,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位于所述临时支架上,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上形成支撑面;施力组件,所述施力组件位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施力组件朝向既有建筑方向施力,并通过预应力加载组件将力传递给临时支架,使得临时支架受到朝向既有建筑方向的预应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加载组件包括分配梁组件,所述分配梁组件顶部设置有所述施力组件,且所述施力组件上设置有预应力钢绞线,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一端固定于所述既有建筑上,另一端穿过所述施力组件后固定于所述分配梁组件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锚,所述既有建筑为若干个,若干个既有建筑之间形成低于既有建筑的地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通过地锚固定于所述地基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临时支架施工用预应力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梁至少包括上分配梁和下分配梁,所述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保亮彭修宁谢强柯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东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