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麻天启专利>正文

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5779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构,该壳体包括一遮体及一保护体,其中该保护体的一端设有一开口,其内对应于该开口的位置,设有一第一容置空间,以供一电路板能容置在内,该保护体的另一端的一侧面上,设有一圆形凸体,该圆形凸体的中央位置设有一圆形定位孔,另,该遮体一纵断面呈U型的片体,该遮体内设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以供容纳该保护体,且该遮体的一内侧面上对应于该圆形凸体的位置,设有一圆形凹槽,该圆形凹槽的中央位置设有一圆形定位柱,该圆形凹槽及圆形定位柱能分别嵌入该圆形凸体及圆形定位孔内,以使该保护体与该遮体相互枢接,如此,由该定位柱与定位孔的连接关系,该保护体既能稳固地枢接在该遮体上,且彼此不易脱离。(*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枢接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应用在计算机周边装置的 壳体上,令该壳体的整体结构稳固,不易松脱的枢接结构。
技术介绍
按,随着微电脑(Microcomputer)产业的日新月异,各式新颖的微 电脑装置(如个人计算机、数字相机、个人数字助理器...等)不断被设 计开发出来,不仅功能齐全,且价格日益低廉,故已广泛地被企业或个人 使用,成为工作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重要工具,而为了能在不同微电脑装置间,进行数据转换,业者据此设计出许多计算机周边装置(如随身碟、蓝芽收发器及可携式硬件金钥...等),以方便使用者能由该等计算机 周边装置,而在不同的微电脑装置上,存取使用者所需的数据。为了能有 效延长计算机接口设备的使用寿命,且方便使用者进行操作,更有业者研发出一种可旋转的壳体结构,请参照图1所示,该壳体1包括一保护体10 及一遮体14,其中该保护体10的一端设有一开口 101,该开口 101向该 保护体10内延伸,并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103,以供计算机周边装置所需 的一电路板 <图1中未示)能被安装在内,且由该电路板正常执行计算机 周边装置的各项功能运作,其中该开口 101的形状,是依照微电脑装置的 连接端口 (如USB规格的连接端口)形状,进行设计,以使该计算机周 边装置能插入该连接端口内,又,该保护体10的另一端的对应二侧面上, 分别设有一圆形凸体105 (图1中仅呈现其中一个圆形凸体105),另,该 遮体14是由一片体弯折而成,且其纵断面呈U型,并在该遮体14内形成 一第二容置空间143,该保护体10能完全容纳在该第二容置空间143内, 且该遮体14相对应的二侧面上,分别设有一圆形贯穿孔145,该二圆形贯 穿孔145的位置,与该二圆形凸体105的位置相对应,以使该二圆形凸体 105能分别嵌入该二圆形贯穿孔145内,令该保护体10能与该遮体14相互枢接,如此,请参照图2所示,在该保护体10受力转动的状态下,该保护体10即能露出该遮体14外,或该保护体10即能完全被该遮体14遮 蔽住。惟,上述壳体1的枢接结构,由于该圆形凸体105嵌入该圆形贯穿 孔145后,彼此间仍存在若干间隙(如图3虚圈A所示),故在使用者长 时间的使用下,会导致该间隙藏污纳垢(如空气中的灰尘、手上的污垢 或碎屑...等),且因该间隙过于狭小,造成使用者无法完全清除该间隙中 的污垢,不仅破坏该壳体1外观上的整洁,更容易因该间隙中的污垢,而 令该保护体10与该遮体14不易旋转,大幅降低使用者操作上的便利性。 因此,乃有业者设计出另一种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构,请 参照图3所示,该壳体2包括一保护体20,该保护体20的一端设有一开 口 201,该保护体20内对应该开口 201的位置,设有一第一容置空间203, 以供一电路板(图3中未示)容置在该保护体20内,该保护体20的另一 端的一侧面上,设有一圆形凸体205,该圆形凸体205为冲设而成,因此, 其周缘与该保护体20的一侧面会倾斜成一角度(如图3中虚圈B所示), 另,该保护体20与一遮体24相连接,该遮体24为一纵断面呈U型的片 体,且其内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243,以使该保护体20能被容纳在内,该 遮体24的一内侧面,且对应于该圆形凸体205的位置上,设有一圆形凹 槽245,该圆形凸体205嵌入该圆形凹槽245内,以使该保护体20与该遮 体24相互枢接。由于该圆形凸体205的周缘具有倾斜的角度,因此,当 使用者反复旋转该保护体20时,则易因施力过大,而将该保护体20上的 圆形凸体205推离该圆形凹槽245,导致该保护体20与该遮体24相互松 脱,造成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便及困扰,若业者为避免该保护体20在旋 转的过程中,脱离该遮体24,则势必需增加该圆形凹槽245的深度,如此, 将导致该遮体24的厚度变厚,不仅增加业者的成本,亦令该计算机周边 装置的壳体的重量和体积增加,不符现代人追求轻薄的设计理念,另,由 于使用者并无法从壳体2的外观上直接观察到该保护体20与该遮体24相 互枢接的位置,因此,当该保护体20与该遮体24相互松脱,且使用者又 未注意到的情况下,该保护体20极容易在旋转过程中,完全脱离该遮体 24而掉落至地面,造成该保护体20内的电路板因撞击地面而损坏,进而 造成使用者的损失。综上所述可知,传统的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构,仍存在诸 多问题,其中以保护体与遮体间容易松脱,且不易被使用者察觉,进而导 致保护体易掉落至地面,造成电路板无法正常运作的问题,最为严重。如 何设计出一种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构,使该枢接结构能有效解 决上述问题,即成为众多计算机周边装置制造业者所亟欲解决的一重要问 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构, 以期由本技术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 构,该壳体包括一遮体及一保护体,该枢接结构分别设在该遮体及该保护 体上,其中该保护体的一端设有一开口,该保护体内对应该开口的位置, 设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该保护体的另一端的一侧面上,设有一圆形凸体, 该圆形凸体的中央位置设有一圆形定位孔,另,该遮体是由一片体弯折而成,其纵断面呈u型,并在其内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以使该保护体能容纳在内,该遮体的一内侧面上对应于该圆形凸体的位置,设有一圆形凹槽, 该圆形凹槽的中央位置设有一圆形定位柱,使得该圆形凹槽及圆形定位柱 能分别嵌入该圆形凸体及圆形定位孔,令该保护体枢接在该遮体上,如此, 由本技术的枢接结构,使用者即可施力于该保护体上,令该保护体露 出或完全收入该遮体内,且在旋转该保护体的过程中,由于该圆形定位柱 与该圆形定位孔相互嵌卡,故有效降低该保护体自该遮体上松脱的问题。 本技术仅需利用冲压方式,即能将该圆形凹槽及圆形定位柱,冲 设在遮体上,将圆形凸体及圆形定位孔,冲设在保护体上,使得该枢接结 构并不需利用额外的组件,大幅降低业者的成本,另,由上述枢接结构, 在遮体厚度较薄的情况下,该保护体的圆形凸体嵌入遮体的圆形凹槽,而 该遮体的圆形定位柱嵌入保护体的圆形定位孔内,仍旧能达到稳固枢接的 效果,并能有效减少壳体的体积,令计算机周边装置的整体设计,能符合 现代人追求轻薄小巧的设计理念。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种传统的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组合示意图3是第二种传统的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构示意图4是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及图5是图4的纵断面剖面图。 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壳体3保护体30 开口301第一容置空间303 圆形凸体305 圆形定位孔306 遮体34第二容置空间343圆形凹槽345圆形定位柱34具体实施方式为能对本技术目的、技术特征及其功效,做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 解,举实施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技术是一种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构,该计算机周边 装置可为随身碟、蓝芽收发器及可携式硬件金钥…等,在本技术的一 较佳实施例中,是以随身碟为例,进行说明,请参照图4所示,该壳体3 包括一保护体30及一遮体34,该枢接结构分别设在该保护体30及该遮体 34上,其中该保护体30的一端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计算机周边装置的壳体的枢接结构,该壳体包括一保护体及一遮体,该枢接结构分别设在该保护体及该遮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保护体一端设有一开口,其内对应于该开口的位置,设有一第一容置空间,供计算机周边装置的电路板容置在内,该保护体远离该开 口的另一端的一侧面上,设有一圆形凸体,该圆形凸体的中央位置设有一圆形定位孔;及 一遮体,为一纵断面呈U型的片体,其内设有一第二容置空间,该保护体容纳在该第二容置空间内,且该遮体的一内侧面上对应于该圆形凸体的位置,设有一圆形凹槽,该圆形 凹槽的中央位置设有一圆形定位柱,该圆形凹槽及圆形定位柱能分别嵌入该圆形凸体及圆形定位孔内,该保护体与该遮体相互枢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麻天启
申请(专利权)人:麻天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