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冠心病治疗卧式下肢康健用具,有效的解决了医护人员对下肢锻炼的患者进行腿部按摩时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的问题;包括左右方向的床体,床体下端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且开口朝上的U形框,U形框上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贯穿床体且铰接有左右方向的踏板,U形框右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开口朝前的拉框,拉框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的棘齿条,床体下端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且可与棘齿条啮合的棘齿轮,棘齿轮下端同轴设有转轮,转轮上设有拉绳,床体下端滑动连接有两个前后相对且开口朝上的按摩框,按摩框位于U形框右方,按摩框上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贯穿床体且滑动连接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分布的按摩柱,两个按摩框经连接板连接,拉绳自由端与连接板连接。接。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冠心病治疗卧式下肢康健用具
[0001]本技术涉及冠心病治疗辅助器械
,特别是一种冠心病治疗卧式下肢康健用具。
技术介绍
[0002]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需要卧床休养很长一段时间,长时间的卧床休养可能会导致体力降低、关节僵硬、直立性低血压和腿静脉栓塞等状况,对于患者的体力回复、信心建立以及减少致残等方面均有不良影响,因此在患者卧床休养期间医护人员多指导患者做一些卧式锻炼。
[0003]现有的锻炼方式多为腿部屈伸,且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血液流通不畅,下肢肌肉萎缩,同时由于患者无法自主对腿部进行按摩,因此在腿部屈伸锻炼一段时间后,便需要医护人员对腿部进行按摩护理,以缓解上述症状,从而继续进行上述锻炼,但这种锻炼方法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费时费力,且长时间的按摩容易使医护人员手臂酸麻,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护理按摩,导致按摩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冠心病治疗卧式下肢康健用具,有效的解决了医护人员对下肢锻炼的患者进行腿部按摩时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5]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左右方向的床体,床体下端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且开口朝上的U形框,U形框上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贯穿床体且铰接有左右方向的踏板,U形框右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开口朝前的拉框,拉框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的棘齿条,床体下端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且可与棘齿条啮合的棘齿轮,棘齿轮下端同轴设有转轮,转轮上设有拉绳,床体下端滑动连接有两个前后相对且开口朝上的按摩框,按摩框位于U形框右方,按摩框上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贯穿床体且滑动连接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分布的按摩柱,两个按摩框经连接板连接,拉绳自由端与连接板连接。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07]通过患者使腿部伸展的同时,经踏板带动U形框向左移动,U形框带动转轮转动并使转轮通过拉绳带动按摩框向左移动,当患者腿部处于伸直状态后,患者脚腕位于按摩框内,此时按摩框向右移动并实现对患者腿部的按摩,即通过上述过程,可以在患者进行下肢康复锻炼的同时对腿部进行按摩,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医护人员无需在患者锻炼结束后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省时省力,且不会因医护人员手臂酸麻而导致按摩效果不佳。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轴测图。
[0009]图2是本技术的全剖主视轴测图。
[0010]图3是本技术的全剖右视轴测图。
[0011]图4是本技术的全剖俯视轴测图。
[0012]图5是本技术的全剖左视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4]由图1至图5给出,包括左右方向的床体1,床体1下端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且开口朝上的U形框2,U形框2上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贯穿床体1且铰接有左右方向的踏板3,U形框2右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开口朝前的拉框4,拉框4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的棘齿条5,床体1下端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且可与棘齿条5啮合的棘齿轮6,棘齿轮6下端同轴设有转轮7,转轮7上设有拉绳8,床体1下端滑动连接有两个前后相对且开口朝上的按摩框9,按摩框9位于U形框2右方,按摩框9上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贯穿床体1且滑动连接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分布的按摩柱10,两个按摩框9经连接板连接,拉绳8自由端与连接板连接。
[0015]为了对拉绳8的拉动方向进行改变,所述的床体1下端设有U形且开口朝右的换向管11,拉绳8位于换向管11内。
[0016]为了便于U形框2与棘齿条5、按摩框9的复位,所述的U形框2前后两端分别经左右方向的压簧12与床体1连接,棘齿条5后端经多个沿左右方向分布且前后方向的弹簧与拉框4连接,连接板右端经弹性绳13与床体1连接。
[0017]为了增加按摩柱10的按摩效果,所述的按摩柱10外端经拉簧与按摩框9连接,按摩柱10的材料为橡胶。
[0018]为了便于实现患者脚部与踏板3的相对固定,所述的踏板3上端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弧形且开口朝下的固定带14。
[0019]为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所述的床体1上端设有靠近按摩框9的软垫15。
[0020]本技术在使用时,原始状态为棘齿条5与棘齿轮6啮合,踏板3处于水平状态,当患者需要对下肢进行康复锻炼时,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平躺在床体1上,背部与软垫15接触,腿部呈屈膝状态且脚部绕过固定带14踩在踏板3上,从而使患者脚部与踏板3相对固定,在平躺的过程中若按摩框9有阻碍,可向左推动按摩框9以便于患者处于平躺状态,此时由于患者腿部处于屈膝状态,因此患者腿部未与按摩框9接触;
[0021]此时医护人员即可指导患者通过脚部向左推动踏板3,踏板3带动U形框2向左移动,U形框2带动拉框4向左移动,拉框4经棘齿条5带动棘齿轮6逆时针转动,棘齿轮6经拉绳8与换向管11的配合带动连接板向左移动,连接板向左移动的同时向左拉动弹性绳13,使弹性绳13具有向右的拉力,连接板带动按摩框9向左移动,即患者腿部逐渐处于伸直状态的同时按摩框9逐渐向左移动,且在踏板3整个向左移动的过程中按摩框9始终处于U形框2右方,踏板3由水平方向逐渐变为上下方向;
[0022]此时医护人员指导患者继续向左推动脚部,待患者脚部向左推动一段距离后,踏板3向左移动至极限位置,患者腿部处于平直状态且脚腕正落入其对应侧的按摩框9内,按摩柱10内端面与脚腕皮肤接触,与此同时棘齿条5向左移动至脱离与棘齿轮6的啮合,此时医护人员指导患者保持腿部不动,按摩框9由于弹性绳13向右的拉力而向右移动,按摩框9
经连接板与拉绳8带动转轮7顺时针转动,转轮7带动棘齿轮6顺时针转动,按摩框9向右移动的同时带动按摩柱10向右移动,在按摩框9带动按摩柱10向右移动的同时按摩柱10内端面与腿部皮肤接触,从而实现对患者腿部的按摩,并随着腿部直径从脚部向腹部逐渐的增大,按摩柱10向外滑动并拉伸拉簧,使拉簧具有向内的拉力;
[0023]待按摩框9向右移动至原始位置时,医护人员指导患者逐渐向上抬起膝盖,此时U形框2由于压簧12向右的弹力而向右移动,U形框2经踏板3带动患者脚部向右移动,与此同时U向框经拉框4带动棘齿条5向右移动,此时由于弹性绳13的弹力较大,因此棘齿条5向右移动的同时受棘齿轮6的挤压而向后移动并压缩弹簧,使弹簧具有向前的弹力,踏板3带动患者脚部逐渐向右移动的同时患者腿部逐渐从按摩框9内移出,而按摩柱10由于拉簧向内的拉力而逐渐向内滑动至原始位置;
[0024]待U形框2经踏板3带动患者脚部回到原始位置后,患者即可重复上述过程继续进行腿部屈伸运动,在实现对下肢的康复锻炼的同时,还能够对下肢进行按摩,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肌肉萎缩,不再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腿部进行按摩,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省时省力,且不会因医护人员手臂酸麻而导致按摩效果不佳,待患者不再需要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冠心病治疗卧式下肢康健用具,包括左右方向的床体(1),其特征在于,床体(1)下端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且开口朝上的U形框(2),U形框(2)上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贯穿床体(1)且铰接有左右方向的踏板(3),U形框(2)右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开口朝前的拉框(4),拉框(4)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的棘齿条(5),床体(1)下端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且可与棘齿条(5)啮合的棘齿轮(6),棘齿轮(6)下端同轴设有转轮(7),转轮(7)上设有拉绳(8),床体(1)下端滑动连接有两个前后相对且开口朝上的按摩框(9),按摩框(9)位于U形框(2)右方,按摩框(9)上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贯穿床体(1)且滑动连接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分布的按摩柱(10),两个按摩框(9)经连接板连接,拉绳(8)自由端与连接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冠心病治疗卧式下肢康健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宸旭,
申请(专利权)人:朱宸旭,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