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和线缆组件,包括线缆芯部以及由内向外依次包裹在线缆芯部的外周面上的第一屏蔽层、第一吸波层、编织层和保护层;其中,第一吸波层由软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和线缆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音视频传输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缆和线缆组件。
技术介绍
[0002]HDMI传输线缆作为主要的音视频传输媒介,能够传输8K超高清数字音频和视频,广泛应用于音视频领域,同时,8K超高清视频的高速传输信号、以及更加复杂的电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信号干扰和电磁兼容的问题,但是,现有的HDMI传输线缆屏蔽结构以及接口结构的电磁骚扰(EMI)和电磁抗干扰(EMS)的能力无法克服目前技术带来的信号干扰和电磁兼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和线缆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高清视频传输时带来的信号干扰以及电磁兼容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缆,包括线缆芯部以及由内向外依次包裹在线缆芯部的外周面上的第一屏蔽层、第一吸波层、编织层和保护层;其中,第一吸波层由软磁
‑
石墨烯复合材料制成。
[0005]进一步地,第一吸波层的厚度为W1,其中,0.1mm≤W1≤1mm。
[0006]进一步地,第一吸波层的厚度W1为0.4mm。
[0007]进一步地,线缆芯部包括绞合传输线,绞合传输线包括,传输线芯部以及由内向外依次包裹在传输线芯部的外周面上的第二吸波层、第二屏蔽层,且第二屏蔽层与第一屏蔽层电气导通。
[0008]进一步地,第二吸波层由软磁
‑
石墨烯复合材料制成。
[0009]进一步地,第二吸波层的厚度为W2,其中,0.1mm≤W2≤1mm。
[0010]进一步地,第二吸波层的厚度W2为0.4mm。
[0011]进一步地,绞合传输线为多个,多个绞合传输线中相邻的两个绞合传输线相外切地设置,且各绞合传输线与第一屏蔽层的内壁面均相内切地设置。
[0012]进一步地,绞合传输线为多个,各绞合传输线的几何中心的连线位于同一个圆上。
[0013]进一步地,第一屏蔽层和第二屏蔽层均由铝箔制成,且第一屏蔽层的厚度大于第二屏蔽层的厚度。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线缆组件,包括线缆、双导铜箔和接口结构,其中,线缆为上述的线缆,线缆的端部除去一部分保护层,以使编织层裸露;双导铜箔包裹在线缆的端部处的编织层的外周侧;接口结构通过双导铜箔与线缆的端部处的编织层电气连接。
[0015]进一步地,接口结构包括壳体和接插件,其中,壳体由马口铁材料制成,壳体的一端与双导铜箔压接配合;接插件与壳体的另一端压接配合,以使线缆的端部处的编织层、双导铜箔、接插件之间均电气连接。
[0016]进一步地,接口结构还包括屏蔽包裹结构,屏蔽包裹结构包裹在壳体的外周侧,以对壳体的缝隙处进行屏蔽。
[0017]进一步地,屏蔽包裹结构由双导铜箔
‑
软磁
‑
石墨烯复合材料制成。
[0018]进一步地,屏蔽包裹结构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屏蔽铜箔层、第一导电胶层、第三吸波层、第二导电胶层,其中,当屏蔽包裹结构包裹在壳体的外周侧时,第二导电胶层与壳体的外周面连接。
[0019]进一步地,屏蔽铜箔层和第一导电胶层的宽度相等,且均为L1,屏蔽铜箔层和第一导电胶层在由外向内的方向上的投影重合;第三吸波层与第二导电胶层的宽度相等,且均为L2,第三吸波层与第二导电胶层在由内向外的方向上的投影重合;其中,L1>L2,且屏蔽铜箔层在其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伸出第三吸波层在其宽度方向的两端,且两端伸出的宽度相等;或,第一导电胶层在其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伸出第二导电胶层在其宽度方向的两端,且两端伸出的宽度相等。
[0020]进一步地,第三吸波层由软磁
‑
石墨烯复合材料制成,第三吸波层的厚度为W3,其中,0.1mm≤W3≤1mm。
[0021]进一步地,第三吸波层的厚度W3为0.4mm。
[0022]进一步地,第一导电胶层和第二导电胶层均由树脂和导电金属粒子材料制成。
[0023]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第一屏蔽层和编织层之间加一层由由软磁
‑
石墨烯复合材料制成的第一吸波层,以使第一屏蔽层、第一吸波层、编织层形成三明治结构的屏蔽吸波结构层,可以有效地屏蔽吸收高频噪声,显著地提升了超高清视频传输线缆的电磁骚扰和电磁抗干扰的能力。
附图说明
[0024]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线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线缆组件的接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线缆组件的屏蔽包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线缆芯部;11、绞合传输线;111、传输线芯部;112、第二吸波层;113、第二屏蔽层;114、绝缘芯线;115、第一地线;12、普通传输线;13、第二地线;2、第一屏蔽层;3、第一吸波层; 4、编织层;5、保护层;6、双导铜箔;7、接口结构;71、壳体;72、接插件;73、屏蔽包裹结构;731、屏蔽铜箔层;732、第一导电胶层;733、第三吸波层;734、第二导电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高清视频传输时带来的信号干扰以及电磁兼容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和线缆组件。
[0028]如图1所示,线缆包括线缆芯部1以及由内向外依次包裹在线缆芯部1的外周面上的第一屏蔽层2、第一吸波层3、编织层4和保护层5;其中,第一吸波层3由软磁
‑
石墨烯复合材料制成。
[0029]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第一屏蔽层2和编织层4之间加一层由由软磁
‑
石墨烯复合材料制成的第一吸波层3,以使第一屏蔽层2、第一吸波层3、编织层4形成三明治结构的屏蔽吸波结构层,可以有效地屏蔽吸收高频噪声,高效的提升了超高清视频传输线缆的电磁骚扰和电磁抗干扰的能力。
[003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屏蔽层2由铝箔制成,厚度为15um,编织层4由铝镁合金材料制成,单根丝线直径0.12mm,编织密度为85%,保护层5由普通聚氯乙烯材料制成。
[00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吸波层3的厚度为W1,其中,0.1mm≤W1≤1mm。这样,第一吸波层3的厚度设置为W1,能够有效地提升线缆吸收电磁波的能力,同时,石墨烯材料具备散热功能,能够为线缆进行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线缆芯部(1)以及由内向外依次包裹在所述线缆芯部(1)的外周面上的第一屏蔽层(2)、第一吸波层(3)、编织层(4)和保护层(5);其中,所述第一吸波层(3)由软磁
‑
石墨烯复合材料制成;所述线缆芯部(1)包括绞合传输线(11),所述绞合传输线(11)包括:传输线芯部(111)以及由内向外依次包裹在所述传输线芯部(111)的外周面上的第二吸波层(112)、第二屏蔽层(113),且所述第二屏蔽层(113)与所述第一屏蔽层(2)电气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波层(3)的厚度为W1,其中,0.1mm≤W1≤1m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波层(3)的厚度W1为0.4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波层(112)由软磁
‑
石墨烯复合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波层(112)的厚度为W2,其中,0.1mm≤W2≤1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波层(112)的厚度W2为0.4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绞合传输线(11)为多个,多个所述绞合传输线(11)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绞合传输线(11)相外切地设置,且各所述绞合传输线(11)与所述第一屏蔽层(2)的内壁面均相内切地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绞合传输线(11)为多个,各所述绞合传输线(11)的几何中心的连线位于同一个圆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层(2)和所述第二屏蔽层(113)均由铝箔制成,且所述第一屏蔽层(2)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屏蔽层(113)的厚度。10.一种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线缆,所述线缆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所述线缆的端部除去一部分所述保护层(5),以使所述编织层(4)裸露;双导铜箔(6),所述双导铜箔(6)包裹在所述线缆的端部处的所述编织层(4)的外周侧;接口结构(7),所述接口结构(7)通过所述双导铜箔(6)与所述线缆的端部处的所述编织层(4)电气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结构(7)包括:壳体(71),所述壳体(71)由马口铁材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友连,杨国全,俞鸣园,曹亚曦,王克彦,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华创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