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与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44430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与评价方法,涉及地质环境治理与监测技术领域,包括步骤一:收集煤矿区不同时期高精度光学遥感影像、InSAR数据、DEM数据、煤田地质勘查、地面塌陷调查、煤矿两图两案数据以及治理和监测资料;步骤二:在步骤一中预处理的基础上应用数字高程模型确定采煤塌陷区范围和采煤塌陷区塌陷量;步骤三:对步骤二中的采煤塌陷区范围和塌陷量进行解译和结果处理,得到最终采煤区地面形变的识别结果;步骤四:在步骤三的识别结果的基础上,通过InSAR技术获取采煤区地面塌陷速率以及确定地面塌陷历时变化特征。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的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方法无法对采煤区地面变形信息进行量化的问题。法无法对采煤区地面变形信息进行量化的问题。法无法对采煤区地面变形信息进行量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与评价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质环境治理与监测
,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与评价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地下矿物被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矿山会发生开采沉陷,即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破坏(开裂、冒落等)。开采沉陷是一种典型的人类活动诱发的环境灾害,大面积的矿物开采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和破坏大量的土地,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由此造成原有环境景观的严重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扰动和损伤。因此,识别并分析采煤塌陷区范围、塌陷量和塌陷过程,核查地面塌陷引起的灾害危险程度及其风险对于掌握采煤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现状,增强地质灾害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效推进矿区生态保护修复和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0003]目前采煤引起的地面变形识别方法主要包含常规的大地测量、地面调查以及InSAR干涉、无人机航测、激光扫描等遥感技术,有时也采用这些方法之间的不同组合。但是由于采煤引起的地面形变迹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的扰动而变得模糊,当采用常规的大地测量和传统的地面调查方法获取采煤区地面形变历史信息时显然是不适用的,而且野外工作量大。进一步,利用多期SAR影像进行干涉处理可实现厘米级变形量的捕捉,但对于一般情况下数米级的采煤地面变形情景而言(如塌陷位移、剥挖深度、堆积高度),易产生失相干现象,无法得到地表大梯度的空间变形信息。综合来看,上述这些方法对于获取近五年的采煤区地面变形特征具有优势,但是当追溯到历史采煤期时,传统的地面调查与监测和单一的新技术很难实现对采煤区地面变形信息的量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与评价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传统的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方法无法对采煤区地面变形信息进行量化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一:收集煤矿区不同时期高精度光学遥感影像、InSAR数据、DEM数据、煤田地质勘查、地面塌陷调查、煤矿两图两案数据以及治理和监测资料,并在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中通过去掉无效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
[0007]步骤二:在步骤一中各种资料预处理的基础上应用数字高程模型确定采煤塌陷区范围和采煤塌陷区塌陷量;
[0008]步骤三:对步骤二中的采煤塌陷区范围和塌陷量进行解译和结果处理,得到最终采煤区地面形变的识别结果;
[0009]步骤四:在步骤三的识别结果的基础上,通过InSAR技术获取采煤区地面塌陷速率以及确定地面塌陷历时变化特征。
[0010]进一步的,步骤二中确定采煤塌陷区范围具体包括:利用多期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差值运算,得到点对点高程差值计算结果,结合计算结果,圈定不同时期的悬顶和地面塌陷范围,确定正在地面塌陷区域,依此建立地表高程变化模型,以此识别地面形变范围并初步确定垂直位移。
[0011]进一步的,步骤三中结果处理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校准:以现场监测沉降数据校核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差值后的相对量;通过数据分析及拟合计算,得到二者之间的耦合数学关系;提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地面形变值与监测值之间的耦合关系表达式,获取矿区范围内更加贴近实际的地面形变量。
[0012]进一步的,步骤四具体包括:利用Sentinel

A升轨数据,将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通过短基线集方法(SBAS),提取大范围地表形变信息,得到研究区由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进入基本稳定阶段后的地面塌陷速率和地面塌陷历时变化特征。
[0013]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步骤一: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方法所识别的结果数据以及划分标准划分采煤区地面塌陷稳定区、较稳定区、不稳定区以及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禁建区、缓建区和宜建区;
[0015]步骤二:根据步骤一划分的区域分析评价不同区域内由地面塌陷引起的地面灾害危险程度及其风险程度;
[0016]步骤三:根据步骤二分析评价的程度建立不同矿区采煤塌陷区地面塌陷范围和塌陷量预测模型,预测评价采空区地面塌陷及其引起的灾害与生态风险。
[0017]进一步的,步骤一中的划分标准为:以连续6个月累计沉降量30mm作为地面塌陷进入稳定阶段的临界准则。
[0018]进一步的,步骤二中的分析评价方法为:风险评价是稳定性分析和危害性分析量化两个指标综合评定的结果,以连续6个月累计沉降量30mm作为地面塌陷进入稳定阶段的临界准则,危害性指标为从0~1,0代表无损坏,1代表完全损坏,当0<V≤0.3时,表示承灾体为轻度损坏;0.3<V≤0.6时,表示承灾体为中度损坏;0.6<V≤0.9时,表示承灾体为高度损坏;0.9<V≤1.0时,表示承灾体为完全损坏。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1.本专利技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结合监测数据的识别方法能够对全国煤炭基地的采煤塌陷区范围和塌陷量进行精准识别和确定;
[0021]2.依据采煤区地面形变信息,能够划分全国煤炭基地综采、井工和露天多种不同采煤方式引起的地面塌陷、剥挖、堆积及悬顶采空区;
[0022]3.本专利技术能够动态划分全国煤炭基地地面塌陷稳定区、较稳定区和不稳定区,适时优化和调整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禁建区、缓建区和宜建区;
[0023]4.依据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和评价结果,便于开展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规划、实施方案及设计编制;
[0024]5.能够对矿区地面形变进行快速识别,尤其是首次判识了地面塌陷量、剥挖量、堆积量以及采空悬顶状况,评价了地面变形稳定程度,具有快速、高效、较准确和费用低的特点;
[0025]6.本专利技术的研究成果为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和土地复垦及国土
空间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典型煤矿基于2015

2019年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地面形变识别结果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榆林市某煤矿采煤区各监测点地面形变历时曲线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地面形变计算值与监测值耦合关系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基于监测数据校正的采煤塌陷区范围和塌陷值分布图;
[0030]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基于InSAR的采煤地面塌陷速率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如图1

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采煤区地面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收集煤矿区不同时期高精度光学遥感影像、InSAR数据、DEM数据、煤田地质勘查、地面塌陷调查、煤矿两图两案数据以及治理和监测资料,并在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中通过去掉无效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步骤二:在步骤一中预处理的基础上应用数字高程模型确定采煤塌陷区范围和采煤塌陷区塌陷量;步骤三:对步骤二中的采煤塌陷区范围和塌陷量进行解译和结果处理,得到最终采煤区地面形变的识别结果;步骤四:在步骤三识别结果的基础上,通过InSAR技术获取采煤区地面塌陷速率以及确定地面塌陷历时变化特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二中确定采煤塌陷区范围具体包括:利用多期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差值运算,得到点对点高程差值计算结果,结合计算结果,圈定不同时期的悬顶和地面塌陷范围,确定正在地面塌陷区域,依此建立地表高程变化模型,以此识别地面形变范围并初步确定垂直位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三中结果处理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校准:以现场监测沉降数据校核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差值后的相对量;通过数据分析及拟合计算,得到二者之间的耦合数学关系;提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地面形变值与监测值之间的耦合关系表达式,获取矿区范围内更加贴近实际的地面形变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采煤区地面形变识别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四具体包括:利用Sentin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茂省杜臻董英王海恒冯立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