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手机壳及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4250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4
本申请涉及一种防护手机壳及手机,包括面板、后盖和中框,面板用于承载触控屏,后盖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用于承载主板和电池,中框夹持设置于面板和后盖之间,中框的四角均设置有护角片,护角片呈弧形,护角片背离弧顶的一侧设置有气囊,气囊远离护角片的一侧抵接于中框的外侧,护角片的两端背离弧顶的一侧设置有滑杆,滑杆滑动穿设于中框的侧壁,滑杆远离护角片的一端端部穿入中框的侧壁且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用于限制滑杆脱离中框。本申请具有提高手机的减震能力,提高手机的抗摔能力的效果。提高手机的抗摔能力的效果。提高手机的抗摔能力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护手机壳及手机


[0001]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护手机壳及手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也越来越广,智能手机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们日常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手机容易从口袋跌落或者因用户未握稳而从用户手中不慎掉落,掉落在地面上,因此,需要手机具有防摔功能,以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
[0003]在相关技术中,防护手机通常在手机的周侧增加具有抗摔强度的凸块,利用凸块替代手机中框与地面撞击,增加手机的抗摔能力,使手机中框不易断裂。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手机在野外环境中不慎跌落,手机可能与地形中的坚硬物体如岩石进行激烈碰撞,凸块在受到激烈碰撞时,会将部分冲击力通过一体成型的中框向手机内部传递,使手机内部的电子元件损坏,因此,存在减震能力不足,抗摔能力不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手机的减震能力,提高手机的抗摔能力,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护手机壳及手机。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护手机壳,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防护手机壳,包括面板、后盖和中框,所述面板用于承载触控屏,所述后盖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承载主板和电池,所述中框夹持设置于所述面板和所述后盖之间,所述中框的四角均设置有护角片,所述护角片呈弧形,所述护角片背离弧顶的一侧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远离护角片的一侧抵接于所述中框的外侧,所述护角片的两端背离弧顶的一侧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滑动穿设于所述中框的侧壁,所述滑杆远离所述护角片的一端端部穿入所述中框的侧壁且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滑杆脱离所述中框。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机跌落发生碰撞时,手机壳的四角会优先于手机的侧壁受到撞击,在手机壳的中框四角安装有护角片,护角片靠近中框的一侧安装有膨胀的气囊,气囊抵压护角片远离中框,护角片通过滑杆与中框滑动连接,限位块将滑杆及护角片与中框保持连接,护角片在受到冲击时向靠近中框的方向移动,挤压气囊,冲击力通过气囊形变缓冲吸收大部分冲击力,小部分冲击力通过气囊侧壁继续传递至中框上,并均匀分散在中框周侧各处,减少了手机内部受到的冲击力,从而提高了震动手机的减震能力,进而提高手机的抗摔能力。
[0008]可选的,所述中框的外侧壁设置有缓冲片,所述缓冲片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设置有弹簧。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机的侧壁受到撞击时,冲击力驱动缓冲片靠近中框
侧壁,缓冲片压缩弹簧,弹簧吸收缓冲大部分冲击力,小部分冲击力通过弹簧传递至中框,并均匀分散在中框周侧各处,从而提高了震动手机的减震能力,进而提高手机的抗摔能力。
[0010]可选的,所述缓冲片的端部套设于所述滑杆的周侧,所述缓冲片的端部远离所述中框的一侧用于抵接于所述护角片的端部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机受到撞击时,缓冲片的端部套设于滑杆周侧,护角片在受冲击靠近中框的过程中,护角片的端部抵压缓冲片的端部,驱动缓冲片靠近中框,将护角片上的部分冲击力转移至缓冲片上,并通过缓冲片挤压弹簧吸收,从而进一步减少护角片传递至中框的冲击力,减少手机内部的震动,有利于提高手机的减震能力。
[0012]可选的,所述缓冲片的端部靠近所述中框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垫。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冲击力驱动缓冲片靠近中框时,缓冲片一方面通过压缩弹簧吸收部分冲击力,另一方面通过端部挤压弹性垫继续吸收部分冲击力,进一步减少缓冲片传递至中框的冲击力,减少手机内部的震动,有利于提高手机周侧的减震能力。
[0014]可选的,所述后盖远离所述中框的一侧设置有弓形条,所述弓形条的两端连接于所述后盖,所述弓形条的弧顶沿远离所述后盖的方向突起。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机后盖受到撞击时,冲击力作用于弓形条,挤压弓形条靠近后盖,弓形条在形变的过程中吸收冲击力,减少传递至后盖的冲击力,从而提高手机后盖的减震能力。
[0016]可选的,所述后盖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弓形条的两端端部设置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均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内。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机后盖受到撞击时,冲击力挤压弓形条的过程中驱动弓形条的两端滑杆上向两端滑动,部分冲击力通过弓形条的两端转移至滑块,驱动滑块在滑杆上滑动,将靠近后盖的冲击力转至滑杆的方向进行卸力,从而减少正对后盖的冲击力,进一步提高手机后盖的减震能力。
[0018]可选的,所述面板远离所述后盖的一面设置有防撞条,所述防撞条沿背离所述后盖的方向突出所述面板。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机的面板受到撞击时,防撞条安装在面板远离后盖的一面,防撞条沿背离后盖的方向突出面板,防撞条代替面板与地形边缘进行碰撞,从而避免安装在面板上的触控屏受到撞击,进而保护触控屏。
[0020]可选的,所述防撞条靠近所述后盖的一面设置有抵接杆,所述后盖靠近所述面板的一侧设置有气垫,所述抵接杆远离所述防撞条一端与所述气垫相连接,所述后盖上还设置有设置有压力气仓,所述压力气仓上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后盖的加速度变化并控制所述压力气仓与所述气垫的气道通断。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机跌落时,传感器感应到手机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传感器使压力气仓与气垫的气道连通,使期待快速充气膨胀,气垫表面驱动抵接杆滑动,使防撞条沿背离后盖的方向进一步突出触控屏,进一步形成抗撞支撑,减少外物与触控屏的接触,进一步加强对触控屏的保护,进而增加面板的抗撞能力。
[0022]可选的,所述防撞条远离所述面板的一面设置有多个防撞凸起。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冲击力作用在防撞条上时,冲击力通过多个防撞凸起将应力散至不同方向,从而减少正对面板的冲击力,进而提高面板的防撞能力。
[0024]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手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手机,包括上述所述技术方案中的一种防护手机壳以及触控屏、主板和电池,所述触控屏嵌设于所述面板内,所述主板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电池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触控屏、主板和电池等手机关键元件安装在手机壳内,组装成手机,手机从中框、后盖方向减震保护安装槽内的主板和电池,从面板上抗摔保护触控屏幕,满足用户野外环境减震防摔的使用需求。
[0026]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手机跌落发生碰撞时,手机壳的四角会优先于手机的侧壁受到撞击,在手机壳的中框四角安装有护角片,护角片靠近中框的一侧安装有膨胀的气囊,气囊抵压护角片远离中框,护角片通过滑杆与中框滑动连接,限位块将滑杆及护角片与中框保持连接,护角片在受到冲击时向靠近中框的方向移动,挤压气囊,冲击力通过气囊形变缓冲吸收大部分冲击力,小部分冲击力通过气囊侧壁继续传递至中框上,并均匀分散在中框周侧各处,减少了手机内部受到的冲击力,从而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护手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1)、后盖(2)和中框(3),所述面板(1)用于承载触控屏(11),所述后盖(2)设置有安装槽(21),所述安装槽(21)用于承载主板(22)和电池(23),所述中框(3)夹持设置于所述面板(1)和所述后盖(2)之间,所述中框(3)的四角均设置有护角片(4),所述护角片(4)呈弧形,所述护角片(4)背离弧顶的一侧设置有气囊(41),所述气囊(41)远离护角片(4)的一侧抵接于所述中框(3)的外侧,所述护角片(4)的两端背离弧顶的一侧设置有滑杆(42),所述滑杆(42)滑动穿设于所述中框(3)的侧壁,所述滑杆(42)远离所述护角片(4)的一端端部穿入所述中框(3)的侧壁且设置有限位块(421),所述限位块(421)用于限制所述滑杆(42)脱离所述中框(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护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3)的外侧壁设置有缓冲片(5),所述缓冲片(5)靠近所述中框(3)的一侧设置有弹簧(5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护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片(5)的端部套设于所述滑杆(42)的周侧,所述缓冲片(5)的端部远离所述中框(3)的一侧用于抵接于所述护角片(4)的端部靠近所述中框(3)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护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片(5)的端部靠近所述中框(3)的一侧设置有弹性垫(5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护手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2)远离所述中框(3)的一侧设置有弓形条(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维冯世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可为创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