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极片、电池及电动交通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4133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包括极片本体和外接集流体,所述极片本体包括主体部和集流体连接部,所述集流体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极片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外接集流体包括极片连接部以及从所述极片连接部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所述极片连接部与所述集流体连接部层叠设置并与所述集流体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极片连接部远离所述极片本体的一侧,所述弯折部与水平方向呈一定夹角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和电动交通工具。种电池和电动交通工具。种电池和电动交通工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极片、电池及电动交通工具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极片、电池及电动交通工具。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锂离子电池具有的比功率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以及无污染等优点使其得到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卷绕式电池主要为单极耳或多极耳的卷绕式电池,全极耳卷绕式电池由于其内阻低、能量密度高越来越受到认可。
[0003]全极耳卷绕式电池的制造方式通常是分别将正负极片的一端涂覆活性材料(该涂覆有活性材料的部分称为涂覆区),其另一端为空白部分(即未涂覆活性材料,该部分称为空箔区),在正负极片卷绕过程中(或者是正负极片卷绕完成后),通过将上述空白部分抚平(揉平)形成全极耳。
[0004]在上述空白部分向内折叠的过程中,为了抚平极耳,通常需要在垂直于极片的表面(即卷绕后形成的圆柱电池的两个圆柱形端面)施加较大的压力,这容易导致内部正负极片上的活性材料脱落,甚至引起内部极片的变形,大大降低了卷绕式电池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其在卷绕时无需对极耳进行揉平,减少了因极耳揉平动作而带来的极片上活性材料脱落、卷绕电芯内极片和隔膜打皱、破损等问题,减少了电芯发生短路的风险。
[0006]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包括极片本体和外接集流体,所述极片本体包括主体部和集流体连接部,所述集流体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部沿所述极片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外接集流体包括极片连接部以及从所述极片连接部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所述极片连接部与所述集流体连接部层叠设置并与所述集流体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位于所述极片连接部远离所述极片本体的一侧,所述弯折部与水平方向呈一定夹角倾斜设置。
[0007]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主体部至少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活性物质,所述集流体连接部的表面未设置活性物质。
[0008]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弯折部与水平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0009]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弯折部与水平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
°
~60
°

[0010]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弯折部包括至少一个极耳,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连接部相连,所述极耳与水平方向呈一定夹角倾斜设置。
[0011]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弯折部还包括中间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位于所述极耳与所述极片连接部之间,所述极耳通过所述中间连接部与所述极片连接部相连。
[0012]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极耳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极耳沿所述外接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
[0013]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多个所述极耳沿所述外接集流体的长度方向彼此紧挨设
置;或者,多个所述极耳沿所述外接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0014]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多个所述极耳沿所述外接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各相邻的两个所述极耳之间的间距相等或不相等。
[0015]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集流体连接部的宽度为c,所述主体部的宽度为b,所述外接集流体的总宽度为w;
[0016]所述电池极片为正极片,则有:c/w=(0.3~0.5);和/或,c/b=(0.01~0.11);
[0017]和/或,所述电池极片为负极片,则有:c/w=(0.1~0.25);和/或,c/b=(0.003~0.03)。
[0018]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池极片为正极片,所述外接集流体的厚度与所述极片本体的厚度之比为0.06~0.11;
[0019]和/或,所述电池极片为负极片,所述外接集流体的厚度与所述极片本体的厚度之比为0.03~0.08,或0.03~0.06。
[0020]在一种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极片连接部与所述集流体连接部通过焊接固定。
[0021]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正极片和/或所述负极片为以上所述的电池极片。
[0022]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的电池。
[0023]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极片,通过在极片本体上设置外接集流体,由于外接集流体的弯折部与水平方向呈一定夹角倾斜设置,故电池极片的弯折部在卷绕过程中会顺着电池极片的卷绕方向自动向孔芯(即卷绕中心)处折叠,从而省去了对极耳进行揉平的环节,减少了因极耳揉平动作而带来的极片上活性材料脱落、卷绕电芯内极片和隔膜打皱、破损等问题,减少了电池发生短路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电池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6]图3为图1的侧视图。
[0027]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外接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外接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中外接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中外接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图7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3]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34]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如果存在)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
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0035]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极片,包括极片本体1和外接集流体2,极片本体1包括主体部11和集流体连接部12,集流体连接部12位于主体部11沿极片本体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外接集流体2包括极片连接部21以及从极片连接部21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22,极片连接部21与集流体连接部12层叠设置并与集流体连接部12固定连接,弯折部22位于极片连接部21远离极片本体1的一侧,弯折部22与水平方向X呈一定夹角倾斜设置。
[0036]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极片,通过在极片本体1上设置外接集流体2,由于外接集流体2的弯折部22与水平方向X呈一定夹角倾斜设置,故电池极片的弯折部22在卷绕过程中会顺着电池极片的卷绕方向自动向孔芯(即卷绕中心)处折叠,从而省去了对极耳进行揉平的环节,减少了因极耳揉平动作而带来的极片上活性材料脱落、卷绕电芯内极片和隔膜打皱、破损等问题,减少了电池发生短路的风险。
[0037]如图2及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体部11至少一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极片本体(1)和外接集流体(2),所述极片本体(1)包括主体部(11)和集流体连接部(12),所述集流体连接部(12)位于所述主体部(11)沿所述极片本体(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所述外接集流体(2)包括极片连接部(21)以及从所述极片连接部(21)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弯折部(22),所述极片连接部(21)与所述集流体连接部(12)层叠设置并与所述集流体连接部(12)固定连接,所述弯折部(22)位于所述极片连接部(21)远离所述极片本体(1)的一侧,所述弯折部(22)与水平方向(X)呈一定夹角倾斜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1)至少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活性物质(10),所述集流体连接部(12)的表面未设置活性物质(1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22)与水平方向(X)之间形成的夹角(a)为锐角。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22)与水平方向(X)之间形成的夹角(a)为30
°
~60
°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22)包括至少一个极耳(221),所述极耳(221)与所述极片连接部(21)相连,所述极耳(221)与水平方向(X)呈一定夹角倾斜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22)还包括中间连接部(222),所述中间连接部(222)位于所述极耳(221)与所述极片连接部(21)之间,所述极耳(221)通过所述中间连接部(222)与所述极片连接部(21)相连。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江平孙娇娇谢超冯雪冰
申请(专利权)人: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